您的位置首页  南京魅力  旅游

沈阳中山广场群雕诠释近半个世纪中国历史

  雕塑与城市文化的关系是相互诠释。一座雕塑因高超的艺术性与深厚的历史价值成为城市地标,这在世界各地并不鲜见,但能够称“冠”,并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屈指可数。鲁迅美术学院师生主创的沈阳中山广场群雕即是其中之一,是迄今全国保存最完整的雕塑广场。其艺术性、历史性、文化性历经岁月的检验,愈发丰厚。

  沈阳中山广场位于沈阳城市中心地带,和平区中山路、南京街、北四马路三条道路交叉处,是市民最喜爱的一处文化广场,一年四季人流不断。朗诵、唱歌、跳舞、扭秧歌、轮滑、放风筝、排演节目,甚至常有看书的人不惧热闹稳居此处。与人们美好生活相映衬的就是立于广场中央、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大型群雕。此群雕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塑像及群雕工程,在今日仍被业界与专家誉为城市雕塑之冠、红色艺术传承的经典之作。鲁迅美术学院院长、著名雕塑家李象群称其为鲁迅美术学院的骄傲。2013年5月,中山广场建筑群和雕塑群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7年,沈阳军区成立“毛主席塑像建设办公室”,吸纳鲁迅美术学院师生田金铎、杨美应、高秀兰、张玉礼、陈绳正、庞乃轩、张秉田、易振瀛、贺中令、赵判吉、孙家彬、丁伟年、薛世哲、高宝田、宋文元等人,以及东北建筑设计院选出的建筑师、军区选出的美术工作者,组成强大创作阵容。中山广场群雕由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师生主创。著名雕塑家田金铎担任创作组组长,著名雕塑家孙家彬担任像塑造工作。

  为了历史性、艺术性地表现历史,中山广场大型雕塑整体呈船形,由全身像和围绕塑像周围的58个栩栩如生的人民群众形象组成。象征着中国的航船在的指引下,从胜利走向胜利。群雕以建党、武装夺取政权、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主题,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玻璃钢雕塑,艺术创造力与影响力为雕塑界公认。

  当时雕塑设计总体方案定下来后细化分工,塑像设计创作由孙家彬担任,首先完成两米高的雕塑中稿,然后放大为10.5米高的正稿。最后的制作工作在辽宁工业展览馆中央大厅进行。参与雕塑的所有人都盼望塑像能早日立起,但那时雕塑的工艺很复杂。为了体现的伟人风度,孙家彬选择穿军大衣的设计,但是戴不戴军帽呢?当时清华大学做的塑像是戴帽子的。孙家彬个人认为额头高很有特点,戴上帽子形象特点就不突出了,帽子拿在手里也不太好。这是重要问题,一定要请示领导。孙家彬勇敢地将想法说给当时省里的主要领导,得到的答复是:“难道伟大领袖不戴帽子就不是伟大领袖?”一句话定音,于是,他设计出不戴帽子的挥手像。有关中山广场塑像的方案、技术资料等均保存在沈阳市档案馆,其中记载:“施工方案为20天左右,人力需要80名。”

  58个群雕人物栩栩如生,紧紧围绕在10.5米高的塑像周围。据当时参与创作工作的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张秉田回忆:“群雕先以30厘米小样完成,以听取各方意见便于修改。群像的翻制工作,由沈阳松陵机械厂、沈阳低压开关厂、沈阳高压开关厂、沈阳市化工研究院等单位的工人们完成。”

  1970年国庆节,历时三年的中山广场大型塑像落成,神采奕奕,庄严雄伟,巍然屹立。笑容亲切,动作有力挥指前方,健步从容,军大衣英武,领袖的精神气质突出。当日,沈阳数万军民参加了相关庆典。

  沈阳中山广场群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和尺度最大的塑像与群雕工程,是国内以雕塑形象诠释近半个世纪中国现代与建设史的首次尝试,是国内大型雕塑首次成功使用合成材料。

  这组大型塑像总高20米。其中,塑像高10.5米,基座高近10米、宽11米、长22.5米,58个人物组成的群像高3.5米。分两批创作完成,1970年完成了塑像和前后的群像,1971年完成了两侧的群像。

  群雕基座后部为“建党”;基座左侧为“井冈山星火”(1927年—1936年)、“抗日烽火”(1937年—1945年)、“埋葬蒋家王朝”(1946年—1949年)三组群雕,表现时期武装夺取政权的胜利;基座右侧由反映1949年—1957年、1958年—1965年、1966年—1969年三个历史时期的三组群雕组成,表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巩固政权的胜利;群雕基座正面群雕表现广大人民紧跟伟大领袖同志奋勇前进。首开以雕塑形象表现半个世纪中国现代史先河。

  参与当年创作的人员回忆,当年中山广场雕塑群定名为《思想胜利万岁》。初始,提出两套设计方案,其一,塑像与周围群像分离表现,体现相互呼应之势;其二,塑像与周围群像相连接,形成一个整体。模型制作完成后进行陈列,各界代表认为后者最能体现同志和人民群众心连心,这套方案最终被采纳。

  塑像周围雕塑的58个人物,每个都有生活原型。创作组认为,人物的形象应该尽可能兼顾南北、老少、胖瘦,创作人员分头下工厂,到农村田间,进军营学校挑选生动的形象代表工人、农民、军人、学生,从沈阳军区文工团演员到天津火车司机,都作为模特参加了这次创作。人物形象是写生而出,各具特色、生动传神。无论是塑像,还是群雕塑像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水准。

  塑像材质的选择亦勇于创新,并富于创造精神。在排除铜、石材质后,有人提议用环氧树脂即玻璃钢,当时国际军用飞机以此为模具原料,比较先进,具有重量轻、塑形准确度高、抗腐蚀性强等优势。但该材料在国内罕见,沈阳军区大胆决定自己建厂,自己生产。他们请来沈阳化工研究院的工程师专项负责。因环氧树脂怕晒,年久易氧化,为此专门研制出一种防晒漆,拿到海南岛进行日晒和风吹雨打的考验。多番努力后,研制工作取得了全面成功。国内大型雕塑首次使用合成材料创作被载入史册。

  今天,沈阳中山广场群雕家喻户晓。其高度是人们站在中山广场的最佳观赏高度。当年参与创作的陈绳正说:“立塑像时,就毛主席挥手方向特意进行了实地考察。室外雕塑考虑光照,人物多朝南,但中山广场上的塑像面向西。当时的中山路是附近最宽的马路,过往人流大,让塑像对着现在的沈阳站方向,这样从沈阳站过来的的朋友能够第一眼领略到领袖的正面风采。”为了防雷电,塑像高举的手臂手指处,安装有人们从低处看不到的避雷针,为了抗击六级地震,塑像的内部空间加固安装了四根粗大的玻璃钢柱,可谓考虑十分周全。

  这组群雕是历经风雨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与坚忍不拔、勇于创造的民族可贵品格的缩影。(记者 凌 鹤)

  在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中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人民网沈阳7月29日电(记者胡婧怡)7月28日,辽宁省委、省会主任、省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组长陈求发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讲专题党课。省委主题教育领导小…【详细】

  围绕“四个着力”辽宁省委会进行主题教育集中学习研讨人民网沈阳7月26日电(记者胡婧怡)7月25日,辽宁省委会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集中学习研讨会议,深入学习习总在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四个着力”进行深入研讨。 习总的重要…【详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