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南京魅力  美食

隐藏在南京路步行街背后的美味你知道多少?

  问及原因,十有会觉得,那是游客来上海才会去的地方。虽然也有商场、也有美食,但总觉得没那么好逛好吃,针对游客的“套路”更多一点。

  最近,作为南京东路起始之处的第一百货关门整修,稍稍引发了一阵怀旧,但你不妨问下自己,上一次逛第一百货,是什么时候的事了?

  局座的外婆,以前就住在步行街后面的小弄堂里。记得小时候家里吃好晚饭,外婆总会牵起局座的小手说:“走!切好夜饭,阿拉到步行街去兜一圈。”

  小孩子喜欢热闹,看着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听着此起彼伏的吆喝,就觉得很开心了。再加上那会儿从外地来上海的亲戚朋友们,总会在这里惊叹不已,流连忘返,局座心里就觉得,步行街可真是厉害。

  如今再去南京东路,局座极少是去逛商场shopping,更多是去拜那几家“老码头”的——躲得过大排长龙的新雅网红青团,中秋时候的鲜肉月饼总要到泰康食品买一只吧?逢年过节,不去邵万生第一食品买点南货充实年夜饭餐桌,也得到沈大成买点糕点孝敬老人吧?燕云楼的片皮鸭、洪长兴的羊肉当然也很有名,但局座吃得更多的是云南路的门店。

  直到局座有几年在那附近上班,才算吃透了南京东路。把步行街上这些熠熠生辉的招牌吃了个底朝天之后,不安分的味蕾终于伸向那些隐藏在五光十色背后的小弄堂、小街道里。你可别说,如果没有经人推荐或者做足功课,确实是很难发现这些店的,虽然他们离步行街仅一步之遥。

  正好赶上局里某探员追着问局座,他父母从外地来上海,会去逛南京东路和外滩,要去吃哪些美食?局座思忖再三,回忆了自己多年的“吃历”,一下子给他列了个那附近二十多家餐厅的清单。

  也是,二十多家范围是在太大了,局座忍痛割爱,删了又删之后,还剩近十家。反正有两年没去过了,也不知人家的水平退步了没,帮人帮到底,局座就干脆带上这位探员,先去吃一遍,完成了这篇南京东路隐藏美食指南。

  南京东路附近小马路小巷子很多,为了让大家找美食更方便,这次直接先上地图,方便大家收藏本篇后按图索骥。

  第一食品商店和上海帐子公司中间有条小得不行的马路,不留心的话,走过了也就走过了。

  实际上,这段位于第一食品商店后门的天津路与广西北路交界处,简直是小吃一条街,光是这片区域局座想推荐的店不下十家,最常被局座“宠信”的是这三家。

  从广西北路天津路交叉口向右转,就来到了第一家隐藏小店。局座第一次来的时候,是被朋友拉着来的,抬头看到招牌就脱口而出——“菜菜小笼”。一边讲一边心里犯嘀咕,门面很不起眼也就罢了,这小笼里包着菜,能好吃吗?

  这时候朋友已经笑得直不起腰了,“人家这是莱(lai)莱小笼啊,文盲,哈哈哈哈”。哼,别说局座是文盲,但这招牌的“莱”和“菜”看起来确实很像啊……总之就是这么被嘲笑着拉进店了。

  推门进去又是另一副光景,小小的店内吃客络绎不绝,店内干净明亮,二层小楼,桌面整洁,地板干净。

  二层居然还有透明式的厨房设计。透过玻璃看到厨房也是整洁干净,井井有条的,才算放心了。里头包小笼的阿姨们手法熟练,从擀皮到包馅一气呵成,没有丝毫犹豫,专业。

  虽说现在不是吃蟹粉的最佳时节,但局座每次来,仍然地必点蟹粉小笼。小笼皮薄透亮,柔韧的皮把汁水全部包裹住,咬开一小口,蟹粉的香气扑鼻而来,汤汁泛着油光,吸一口,口中满满蟹粉鲜美味。馅里的的蟹粉料也很足,蟹黄、蟹腿肉看的一清二楚,再蘸一蘸姜丝醋,鲜里更加了一分甜味,让人欲罢不能。

  全家福小笼里有两个蟹黄小笼、两个虾仁小笼和四个鲜肉小笼,是选择困难症者们的解药。每个小笼都很饱满 ,猪肉新鲜紧致不松散,等小笼稍稍凉一点的时候,局座直接一口送进嘴里,汤汁在口中爆开,就一个字“爽”。

  这里的大馄饨也丝毫不输给小笼,局座第一次吃这个蟹粉虾仁馄饨的时候,简直被惊艳到,馄饨竟然吃到爆汁,蟹粉虾仁猪肉的口感一层又一层,又完美结合在一起。蟹粉鲜美,虾仁Q弹,实打实的馅料,分量足,八个大馄饨一齐下肚,哎哟,肚子留给小笼的空间都不多了。

  没错,还是蟹粉,谁叫这里的蟹粉如此美味呢。菜泡饭刚上桌的时候还“扑哧扑哧”翻腾着,砂锅很好保留了温度,用调羹舀一勺,蟹黄就出现在了眼前,可见用料十足,米被煮得微烂但没有松散,还是保持了一粒粒的饱满口感,最特别的是泡饭里居然加了雪菜,蟹粉鲜米道更是被吊了出来。(局座温馨提示:泡饭尽量趁热吃,不然就要涨开来了。)

  三个人点一碗馄饨、两份小笼加一碗菜泡饭,实际上已经吃得撑进撑出了。但是同行探员对双档情有独钟,“哪能意思?吃小笼就要配双档吃,侬懂伐啦?”

  好好好,你的执念赢了。也许是局座实在太饱了,又或者在各类蟹粉料理的下,双档显得普通了不少,但仍然是有着中上水平的。店家说百叶包的馅是由荠菜和青菜组合而成,咬开确实有荠菜的香气,馅料分布均匀,百叶皮薄裹了几层,不过分厚,煮完也没破没烂,面筋塞肉的个头也挺大,还有一筷子龙口粉丝,相当的鲜啊。某探员吃了n个小笼和馄饨后,居然还能把一整碗双档全部吃光,好吧,局座敬你是条汉子。

  莱莱小笼最大的特色就是蟹粉。老吃客肯定都知道蟹粉小笼必配一碟姜丝醋去腥,但在这里,姜丝只起到了增加甜味的作用,因为蟹粉几乎没有腥味。据老板说,小店开了已经有二十多年了,早年刚开的时候用的是冷冻蟹粉,但是食客反应小笼腥味重,此后老板一直用活蟹自己拆蟹粉现包,虽然成本提高许多,但是了食材的新鲜,才有了如今那么美味的蟹粉小笼。反正局座自从吃了这里的小笼后就再也没介绍朋友去什么南翔、城隍庙吃小笼。

  特别注意:店家还有一种“蟹膏小笼”据说也十分鲜美,每次来都错过了时间,因为这款小笼是时令菜,只有十一月底到二、三月初才有,要尝鲜的朋友要记好时间噢~

  第二家店找起来就方便了,“老街小食”就在“莱莱小笼”的贴隔壁。木质的招牌,红红的灯笼,相比莱莱的“朴素”,他的门面就显得喜庆多了。但怎么说,名字起得不好,总让人觉得是吸引游客的套路小吃店,一不小心就错过了这家美味。

  他的格局和莱莱的一样,上下两层,坏境就比较追求“老街”的感觉吧,菜单上各种“小食”,从面条到馄饨到盖浇饭,应有尽有。

  看到这张照片,负责排版的美编就大叫了一声“为什么要给我看这个!”哎,如果大半夜你发这张照片给局座,局座也会一辈子记恨你的。这家的香肠酱油饭是局座的最爱,每次端上来桌的时候就会听到同伴不约而同“哇……”的感叹声。油光泛亮的米饭让人一看就食欲大增,每一粒米都均匀地裹着酱油,颗粒分明,味道浓郁但不齁咸,饭里的香肠数量还不少,伴着米饭一起送入口中,就一个字香。才12元的价格,全上海找不到第二家。

  汤非常之稠,番茄味很浓,一吃就知道是用鲜番茄和番茄酱一起煮的。面疙瘩很筋道,大块大块吃起来很爽很有饱腹感,但可能有人会觉得有点难嚼吧。比起面疙瘩局座更爱它的汤,酸酸甜甜很开胃。另外想说的是,这家肉丝像不要钱一样放了很多,老板也是业界啊。

  炸猪排外皮金黄香脆,仔细看切面,你会发现它除了表面薄薄一层面包糠,没有多余的面粉。肉非常嫩,厚薄正好,一口咬下去还有汁水,没有吃出一点油腻感,再配上黄牌辣酱油,就是老上海的米道。

  这里的油煎馄饨能让局座想起家里老爸煎的,很大只,馄饨馅里的菜切得很细,美中不足的是如果馄饨皮煎得再脆一点就满分了。

  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家的每道菜端上来的时候就能让人感觉食欲大开。两面黄是父辈那个年代很喜欢的一道小吃,就像它的名字一样,面饼被炸得两面金黄,淋上鱼香肉丝,面被裹了一层甜甜辣辣的酱,半脆半软的口感特别好吃。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鱼香肉丝的浇头特别浓郁,肉丝用料十足,酸酸甜甜辣辣,局座都想直接点碗白米饭配着吃了。

  本来局座想点油鸡来着,几次来吃觉得油鸡特别美味,但是被老板告知已经卖完,她又推荐这个酱鸭说是也很有人气,想着那就尝尝鲜吧。鸭子酱油味浓,鸭皮油而不腻,肉质紧实不柴,蘸点甜甜的卤汁,嗲透嗲透。老板实在人,没推荐错。

  不得不说,本局的探员们都有比牛还大的胃,满满的一桌面点,瞬间被瓜分。这家店是局座带朋友光顾次数最多的一家,只要来步行街人广附近就会去解个馋。价格真的很实惠,基本都是十几块二块,别说局座抠门小气,就带朋友去这种不起眼的店。你想想看,在步行街这种繁华的市中心地区,能有这种亲民的价格,美味的食物,难道不应该拼命安利给朋友吗?

  在天津路的另一边,小马路上这家店特别显眼。小小一家店,却两只石狮子坐正门口,威风极了,白色柱子、雕花木门上贴着对联和福字,有一种幽默的威严。“上海菜”三个大字树立在门口,没错,这是一家典型的上海风格小饭店。

  推开门,店内小而别致,一楼摆放三四张桌椅,二楼沙发若干,干净整洁,白底蓝花的器具、木质筷子摆放地井井有条。探员感叹,“有点腔思额嘛”。只是墙上的挂的画稍稍有点歪,让局座看了有点想帮他们扶正。

  红木家具,陈旧的老字画,三五牌闹钟,各处装饰,可以看出小店老板的用心,感觉好像到了一个稍微有点讲究的爷叔家里。

  其实局座不怎么爱吃熏鱼,每次家里吃饭桌上摆上这道菜,局座都不会往那里多夹一口,但是这里的熏鱼局座能一块接着一块吃不停。熏鱼外脆里嫩,表皮裹着甜滋滋的酱香,鱼肉松软嫩滑,没有一点泥土腥气。虽然量不是很大,但这家熏鱼非常厚实,吃上一块便很是满足。

  烤麸是一道很经典的上海本帮冷菜,但说老实话,上海滩局座能看上的烤麸并不多。这家送上来小小的一碟,精致小巧,黄油油的金针菜下面铺着一块块褐色的烤麸,中间还藏着些许花生米作为点缀。

  夹起一块烤麸,一口咬下去,酱汁从气孔中爆出来,喂,这道菜不叫金针烤麸吧,应该叫“爆浆烤麸”才对,不知道老板用了什么配方,酱汁特别浓郁,烤麸吸收了酱汁也很松软(最怕那种发僵掉的烤麸了)。可以说,这碟是局座吃了三十几年的烤麸,最完美的之一。别拦我,这盘烤麸局座承包了。

  油爆虾也是餐桌上不可少的本帮菜了。好的油爆虾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用吐虾壳,可以连壳带虾一起吃进嘴中,而老兴隆的油爆虾正好符合了这一特点。

  河虾被炸的很酥脆,虾肉新鲜,有弹性,味道甜咪咪,而且分量也不小,配着小酒边吃边喝感觉最好。

  局座爱猪油,更爱猪油菜饭。这里菜饭里的猪油渣很脆很香,米饭透亮,每一粒米都粘着猪油的香气和青菜的清新感,用猪油搭配菜饭,米饭也一点都不油腻,格外清爽,让人忍不住一口接着一口。

  这道菜可以说是招牌菜,一上菜,香气扑鼻而来,鱼汤颜色温暖而柔亮,舀一勺汤,满口浓郁的黄鱼鲜味儿,不夸张,黄梅天里局座竟然打了个冷颤,怎会有如此鲜美之物。

  鱼皮被炸的很香脆,拨开鱼皮,白花花的鱼肉映入眼帘,肉质细嫩软滑,送入嘴里不用牙齿便化在口中,齿缝间都弥漫着黄鱼的鲜美味。鱼汤里的面疙瘩充分吸收了汤的鲜味,面筋道,不仅十分弹牙还弹筷子。一口鱼肉,一口面疙瘩,再来一口鱼汤,米道叫管好~

  酱爆牛蛙是这里的一道特色菜,牛蛙一改外面水煮、椒盐、干锅的川渝流烹饪方式,走的是老上海传统酱爆的路线。

  牛蛙油炸过后,与青椒红椒一起爆炒,再加上酱油白糖,充满着本帮浓油赤酱的特色,味道当然是满分,酥脆的皮下是牛蛙紧实有弹性的肉感,可惜就是量有些少,局座吃的好不过瘾,几乎忍不住想要再点一份,但想想还要留着肚子吃别的。

  要问局座上海菜里最爱的蔬菜是哪一道,那当然是酒香草头啦,但草头圈子更有本帮特色一点。草头酒香味浓,火候掌握的恰到好处,很清爽,大肠处理的也很干净,口感柔韧,也许是草头吸收了大肠的肥腻,大肠没有了油腻的感觉,两者真是完美的搭配。

  又是一道浓油赤酱的典型上海菜,这个季节的毛蟹个头挺大,个个都很饱满,其中有些还带有蟹黄。

  浓浓的酱汁下,让增加了蟹肉些许甜味,配菜的年糕也毫不示弱,局座已经分不清是酱好吃还是年糕好吃,只知道大牙快被软糯的年糕黏住了,比起螃蟹,它好像更受欢迎一点,稍不留意,盘子里的年糕已经没了踪影。

  一道看似普通的家常菜,却勾起了局座不少回忆。想起家里每次局座母上对晚上烧什么汤犯愁的时候,就会做个炖蛋,虽然简单,但在饭桌上它从来不会被吃剩下。

  这里的炖蛋就有种家里妈妈的味道,不仅加了酱油还淋上了麻油,格外香,更有特色的是炖蛋上还加了一块肉饼,给整碗汤里增了些肉香味。

  点这道菜是局座的执念,因为局座真的超爱吃藕饼啊,黄金的面粉裹着白乎乎的藕片再夹着粉色鲜肉油炸,这“犯规”的中国式的“三明治”,可以秒掉任何一款在高级面包房售卖的三明治。

  幸好局座来之前定了一下位子,饭点刚过,才坐下不久,小店内就宾客满座,好不热闹。两个冷菜,五个热炒,两个点心,一个汤,满满一桌子十个菜就500元都不到,地道的浓油赤酱,每道菜都令人满意。

  不管你是想带人来尝尝地道的本帮滋味,还是在外溜达想尝尝家里味道的上海本地人,局座都强烈推荐老兴隆,绝对不会比进贤路X朵金花要差。

  在广西北路和天津路交叉口上,有这么一家面馆,局座无论来多少次,在这家都只点一种面,百吃不厌。

  与许多上海小面馆一样,他的门面非常普通,一点都不出奇,简单的装修,几乎没什么美感可言,一个爷叔坐镇收银,两个阿姨分别下面,仅仅有条,来吃的都是老吃客,一般游客几乎不会进门。

  对,就是这碗简单的肉丝汤面。局座的标配是:选粗面,双份青菜,再加荷包蛋要流黄的。每每吃着,就会想起当年是怎么撞进这家店的。

  记得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上海温度接近零下,局座在外办事已经被冻成狗,正好路过此地,只想赶紧找个店家坐下,草草填饱肚子。也没细看,就进了这家店,随便瞄了一眼价目表,第一个映入眼帘的就是青菜汤面,好,那就这个吧。

  阿姨动作很麻利,热乎乎的汤面很快被端上桌,卖相非常普通。因为身体冰冷,局座先喝了一口热汤,瞬间有点被治愈了,没想到汤里居然放了点猪油,没有多余的调味,舌尖只感受到猪油的浓香。面是粗面,与想象中的一样筋道朴实,肉丝用料足炒得很滑嫩,配着鲜绿的青菜——这般清爽,这样家常,好像妈妈给你端上来的一碗面,好吃又温暖。一碗下肚,整个人活了过来,还觉得不过瘾,想再续一碗,摸摸口袋只剩下两个铜板,当年也不流行什么支付宝……好吧,下次再来。这一来,就来了好几年。

  走到步行街的中段,在吴良材眼镜和朵云轩的中间,置地广场的对面,有一条不起眼的小弄堂叫“五福弄”。如果不是特地找过去,你根本不会知道繁华的步行街背后还有这么一条弄堂。

  五福弄这个名字倒是很喜庆,但由来并不是支付宝集齐五个福啥的(误),而是是由五个姓——张、李、王、陈、秦的老板出钱建的这条弄堂,所以叫“五福”,也是挺有意思的。

  弄里的小馆子,大部分招待的是南京路附近上班的回头客,“酒香不怕巷子深”说的就是这里。在本帮小馆林立的弄堂里,居然藏着一家专卖老炸酱面的小店。

  走到弄堂底不到,大大的照片,红色的牌坊,就是店家所在的。与周边的破旧老弄堂稍显有些格格不入。

  乍一看比较小,走进才知道里面别有洞天,还藏着一个房间,满眼的红彤彤,木质的桌椅,红色的灯笼高高挂在墙上,老板还把空调都刷成红色,充满了满满的老范儿。

  色彩搭配鲜艳,黄瓜丝,胡萝卜丝,紫甘蓝丝、卤蛋有序的摆放在一起,黄豆酱和甜面酱混合的炸酱是老的味道。酱炸的很透,肉糜起壳,微硬,嚼着很香。面条是手工面,十分筋斗,和炸酱拌在一起刚刚好,面条上挂着酱汁和肉糜,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

  既然来到京味餐厅怎么能不点上一份烤鸭呢。皮香脆,油滋滋,肉质肥而不腻,但味道并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也比不上专门卖烤鸭的店家,解解嘴馋倒是不错的选择。

  肉啊面啊吃多了,来一盘黄瓜正好能消除油腻感,店家用心的把黄瓜皮都去掉了,少了扎舌头的感觉,只剩黄瓜最嫩的内芯,蘸一口自制甜面酱,没有比这更加清爽了。

  毛肚很脆,非常新鲜,他的吃法是蘸着自制麻酱来实用,局座感觉有点像在吃火锅。就差找个锅在水里涮一涮了。吃完感叹,店家名字起得真好,你大爷果然还是你大爷。

  让我们再回到南京东路主街,走到步行街的东头,在河南中路上有一家局座经常去的home made熏牛肉三明治小餐厅。如果吃腻了本帮小馆,那就来点外国滋味刺激刺激。

  店面就开在马路边上,由于这里已经不在游人如织的南京东路主街范围,一般游客不太会走到这里。如果你经过,大概会瞄一眼,因为店门装修还是挺好看的;如果你是吃货,那局座十分推荐你找一天休息日,踏进此店内品尝一番。

  小店的装修其实很简单不花哨,门外摆放两张露天长桌,经常会有“歪国人”围坐在外,边喝酒边聊天。店内灯亮,老板的各式收藏挂于墙头,式的厨房尽收眼底,很有美式乡村餐厅的味道。

  这家店的主打是熏牛肉,每次来,店员就会端来一个小盘子,放着几片熏牛肉供顾客试吃品尝。酸菜牛肉三明治可是这里的招牌了,三明治有大份中分可以选择,分量都大的吓人,如果你是一个姑娘家家肯定是吃不掉的,和朋友share。

  三明治里的熏牛肉量很足,半肥半瘦红中透粉,肉嫩带着汁水,清咸的口感,没有太过多余的调味,配上酸菜,让味蕾得到了刺激。熏肉!

  其实这道主食和熏肉酸菜三明治有点雷同,谁叫局座和探员胃口都很大,于是乎都点了。

  他把熏肉和面包分开摆放,让你自己搭配,贴心的是,当你点单的时候,店员会询问你熏肉要瘦肉、肥肉还是夹心肉,有三种规格供你选择。

  这里的薯条很细,带着皮,看得出是店家自己手工切土豆制作的。唯一的缺点是薯条上的芝士很难融化开,间接导致口感并没有很惊艳。但对于土豆控的Y探员来说,谁也不了她把整盘薯条通通“hang”掉。

  这里基本是70%的外籍人士光顾,据说市的市长也亲临此店只为在异乡品尝家乡美食,可见口味是十分地道的。

  换换口味,从步行街往外滩方向向东走,你会看到在东路与江西中路的路口有一家星火食品,这家店的历史大概可以写一本书,这里先不谈。看到星火食品,左拐沿着江西中路一直走,不远处就是下一家局座推荐的小店。

  乍一听名字,你可能会纳闷,三林塘的馄饨怎么开到外滩附近来了,可别被名字给忽悠了,这家三林塘馄饨店不在三林塘,起这个名字是因为老板是“三林塘人”,现在已经是80多岁、头发花白的老阿婆了。

  破破旧旧的小店在这条街上可是开了30年有余,局座这次去的时候,店家刚把门面翻新不久,从前的破旧招牌换了醒目的新招牌。小店分两个区域,左边是用餐区,右边是厨房区。客满的时候店家还会在街边放几张桌椅,即使是坐在在街边吃,食客们也不亦乐乎。

  三林塘大馄饨最特色的地方就是个头特别大,犹如拳头一般,汤底是传统酱油汤,皮子泛黄很厚实,把馅裹得很紧。馄饨馅是纯手切的很扎实,青菜和肉比例恰到好处,不会感到腻。一碗八只馄饨,好像有点少,比不上外面十个十二个的,但局座可以捂胸口摸说,八个馄饨下肚笃定够了,像局座这样的大胃王也勉勉强强才吃完,恐怕得骑个把小时共享单车才能消化。

  相比大馄饨的弹眼落睛,小馄饨在这里稍显逊色,但汤里面的配料,蛋皮,紫菜,葱,香菜一样不少。在它们的陪衬下,汤底很是清爽,局座在肉里似乎还吃出了软骨,没有厚重的调味,小馄饨“吸溜”一个个下肚,仿佛吃出了少女般的滑嫩感。

  对于大肠面,两极分化还是挺严重的,不爱吃的人敬而远之,爱吃的人巴不得天天都吃。局座中立。局座喜欢的大肠,大肠要入味,内部要处理得干净,这家恰好符合了这两个特点,还是令人满意的。

  这里的馄饨都是现包的,无论是包馄饨还是煮馄饨还是下面条,师傅的手势都把握得非常好。虽然在上海馄饨界里,它可能只算沧海一粟,但怎么说也屹立30年不倒了,值得试一试。

  局座的最后一家推荐,相对之前几家离步行街较远,但也是最有特色的。它藏匿于步行街不远处,穿过福州路浙江中路,就在广东路这条小马路上。

  宾馆很有历史感,大堂金碧辉煌,干净整洁。来到三楼你可以看到餐厅“简陋”的门面,和印象中那种高级西餐厅完全不一样。

  走进店内,局座仿佛被拉到了五六十年代,在看苏联老电影。店堂宽敞,餐桌餐垫餐具整齐摆放,店内还有一个小舞台,放着麦克风、音响、各色灯光。到了晚上,餐厅摇身一变,就成了一个小型酒吧。窗台的架子上随处可见俄罗斯书籍与碟片,无不散发着浓浓的俄罗斯风情。

  局座没去过俄罗斯,不知道俄罗斯的色拉是不是都是这样,这里的首都色拉里居然还放了牛舌粒和土豆拌在一起,制作成本可是翻了翻啊,土豆很清甜,牛舌很有弹性,口感浓醇,反正局座第一次吃好后就被圈粉了。

  红菜汤起源于乌克兰,在东欧广泛流行,和上海的罗宋汤不同,上海一般的罗宋汤食材是卷心菜等,而俄罗斯红菜汤主要的食材是红菜。这里的红菜炖的很软糯,入口即化,汤的表面还加了些许奶油,喝的时候把奶油和汤搅拌在一起,更加浓郁,汤的底下还有大块牛肉粒,让这道汤里有了肉香。这汤介于清淡与醇厚之间,很是对局座胃口,分分钟就被光盘了。

  看不出这道菜竟然是牛排吧?牛排上被裹着浓浓的口蘑酱,肉虽然是全熟,但常嫩。有奶油和蘑菇的经典搭配作为陪衬,给肉质普通的牛排增色了不少。

  局座点这个菜一开始是被菜单上的照片所吸引,觉得造型特别奇特,像个很大的“橄榄核”。吃过后极为推荐,鸡卷外皮香脆,用刀切开热气四益,鸡汁立马渗了出来,薄薄的外衣下塞满了鸡肉,尝得出来包裹着的是鸡胸肉,但它一点都不柴,处理的很好,口感扎实,鸡肉很嫩,绝对是可以管饱的一道主菜。

  焖牛舌看起来更像是焗牛啥,虽然看上去小小一份,但奶味十足。刚端上桌的时候表皮微焦冒着热气,藏在里面的牛舌被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嫩得出奇,芝士奶酪牛舌搭配的恰到好处。局座喜欢用黑面包蘸着吃,十分解腻。

  黑面包是俄罗斯餐桌上的主食,颜色像中国高粱面窝头切成一片一片的样子。入口似乎还有些酒味,面包被发酵得很好,口感不是特别硬,可以泡红菜汤吃,也可以涂上奶油一起吃,十分百搭。

  格瓦斯在俄语里是“发酵”的意思。它盛行于俄罗斯、乌克兰和其他东欧国家,颜色近似啤酒而略呈红色。味道嘛,局座谈不上说喜欢,但我们测俄罗斯零食的时候,有粉丝留言说这家算是很正的。

  吃着牛舌,喝着红菜汤,局座的心好似已经飞到了俄罗斯。这家店白天稍显人气不足,局座一行来的时候没有其他食客,包场了。看着空旷的场地和乐队舞台,猜想晚上的场景必定是载歌载舞热闹非凡。相比起那些排队的网红店,如此有地域特色又幽静的餐厅,更对局座的胃口。

  八家隐藏店铺再探索完毕,一句话,南京东路,还是那么好吃。再发一遍地址,有空去拔草吧,再也别说南京东路是骗骗游客的地方了。

  这几天跟着局座这几天一同前往探店的探员们,也是大呼过瘾,离开南京东路步行街时,倒有些依依不舍了。一回到局里,就哭着喊着要局座把那张二十多家餐厅的推荐清单分享给他们,说要都吃一遍。哼,之前不是还嫌弃太长吗?

  好吧,反正都整理了,也就顺便发给你们吧。这次时间有限,还有些局座的“心头好”小馆没法一一详细介绍,留给大家自己去探索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