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南京魅力  生活

南京市委关于制定南京市“十三五”规划的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全面贯彻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深入落实习总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全面推动“迈上新台阶、建设新南京”取得重大新进展的关键时期,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探索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这一奋斗目标来制定。

  中国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全面分析发展新阶段的形势和要求,研究了“十三五”时期我市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就制定“十三五”规划提出如下。

  一、以习总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引领全市“十三五”发展

  习总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是南京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谋划和推进“十三五”发展,要立足南京发展阶段新特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把已经取得的成绩作为新的起跑线,持续奋斗、争先进位,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一步一个脚印把习总为我们勾画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一)“十二五”时期南京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十二五”时期是南京发展史上的不平凡时期。面对国内外经济复杂变化,我们在、国务院和省委、省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审时度势、把握机遇,创新思、扎实苦干,成功举办2014年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有效保障南京大屠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统筹推进稳增长、促、调结构、惠民生各项工作,胜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全市经济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地区生产总值接近万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民营经济增加值、郊区经济总量占全市P比重稳步提高,六类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石化、钢铁、建材等三大传统产业之和,金融业、文化产业、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创新创业平台载体建设全面铺开,在宁主要高校和科研院所应用技术就地率年均提高约一个百分点,R&D经费支出占P比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均保持全省第一、全国前列。过江交通压力、城区拥堵难题、住房保障问题大幅缓解,城市公用基础设施供需矛盾明显改善,城市空间有效拓展,新城建设、旧城、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综合枢纽地位进一步增强,历史文化遗产工作卓有成效。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被农民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实现统一标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成为首批国家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辖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更加完善。南京、平安南京建设成效显著。生态红线区域得到加强,大厂等四区工业布局调整有序推进,整治污染、压减燃煤力度空前,超额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第一、第二阶段综合工程重点任务基本完成,简政放权、国资国企、公共资源管理、户籍制度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历史性突破。企业、城市、人才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南京在长三角区域中的地位和在南京都市圈中的首位度明显提升。完成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轮行政区划调整,建设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新征程。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干部作风明显改进。“十二五”的发展成就,为我市“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十二五”发展中,我们以中央、省委为指针,遵循特大城市发展规律和南京资源禀赋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尤其是党的以来,贯彻和习总系列重要讲话,按照习总对江苏工作的新要求,适时调整和完善思举措,强力推进“三项重点任务”落实,有序展开“迈上新台阶、建设新南京”工作布局,使南京各项事业不断开创新的局面。经过“十二五”的实践,我们积累了宝贵发展经验。一是始终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发展第一要务不,稳中求进主基调,持续深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坚定不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引领和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二是始终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战略。着力发挥南京科教与人才资源优势,以创新驱动为主引擎,制定实施一揽子政策措施,有效推动科教与人才资源向现实生产力,在创新驱动发展上形成南京特色品牌。三是始终以为根本动力。注重通过的办法来化解发展中的矛盾问题,注重抢抓对内对外机遇,集聚人才、壮大型经济、加速城市国际化进程,不断挖掘发展潜力、发展活力、增强发展动力。四是始终以协调发展为重要取向。针对城市资源禀赋与现实发展优势之间的不匹配问题,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不协调矛盾,城市与乡村、江南与江北之间的不平衡状况以及区域合作发展的新需求,有针对性地扬长补短、综合施策,提升整体发展水平。五是始终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目的。深入推进幸福都市建设,积极回应民生关切,扎实办好民生实事,认真兑现民生承诺,努力让发展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市民。这些经验弥足珍贵,必须在“十三五”发展中和发扬。

  (二)“十三五”时期南京发展面临的形势。综观国内外形势和南京发展的现实条件,“十三五”时期,我们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正孕育突破,同时,全球投资贸易增长持续乏力,外部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新常态下的全国经济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特点,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江苏转型创新发展的前进态势没有变,综合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有了一个大提升,在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之下,全省的发展动力正在加快转换,发展空间不断拓展优化,发展径越来越清晰。这既为南京新一轮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也形成了倒逼压力。

  南京发展也正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面向“十三五”,科教与人才资源丰富、综合交通体系发达、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生态优美的禀赋优势,为我们提供了重要资源依托。“一带一”、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时代机遇。国家级江北新区、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为我们开辟了更大发展空间。同时,我市发展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和严峻挑战,主要是:产业结构仍然偏重,新增长点支撑能力不足,创新驱动发展动力还不够强,经济风险隐患有所凸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六合、溧水和高淳发展水平亟需提升;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够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民生保障压力依然较大;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资源约束趋紧,生态质量尚未根本好转;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国际化、市场化、化的营商亟待完善;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和能力水平有待提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有待加强。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准确把握南京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新的目标要求,始终保持头脑,坚定信心,创新进取,务实苦干,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三)“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十三五”时期,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总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记“两个率先”光荣,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城市定位,瞄准建设“一带一”节点城市、长江经济带门户城市、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奋斗目标,保持战略定力,稳中求进,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五个迈上新台阶”为重点任务,以对接落实全省“八项工程”为主要抓手,以发展创新型、服务型、枢纽型、型、生态型经济为主攻方向,统筹推进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着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南京,确保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探索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在“建设新江苏”的奋进之上走在前列、争当排头兵。

  (四)“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求。今后五年,要紧紧围绕习总对江苏工作的要求,认真落实省委、省的决策部署,结合南京工作实际,提升目标追求,确保到“十三五”期末,初步展露出“强富美高”新南京的现实模样。

  ——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基本形成,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以上水平,全面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在江苏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进程中走在前列、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基本完成,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江北新区凸显区域发展增长极的效应。城乡和区域发展更加协调,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长江经济带门户城市的功能进一步健全。全方位对内对外新格局基本形成,“一带一”节点城市的地位初步确立,民营经济比重进一步提高,型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下转A3版)

  ——百姓富裕程度、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市经济同步增长,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符合标准的低收入人口全面脱贫、经济薄弱村全部摘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资源布局不断优化,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就业层次持续提升,就业公平有效保障,劳动关系更趋和谐。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形成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综合医改试点工作全面推进,城乡居民健康三大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均衡发展,人民体质进一步增强。新型住房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疾利得到充分保障。

  ——城乡生态和人居更加美好。国土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生态红线区域得到严格管控,生态建设和提升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格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低碳化水平明显提升,能源资源使用效率大幅提升,建设用地更加节约集约,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生态产品供给持续增加,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空气更加清新,水体更加清洁,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全社会支持、参与意识显著增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逐步实现一体化,城市管理科学化水平显著提升。

  ——社会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显著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践行,中国梦深入,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三创三先”的江苏广泛。市民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意识不断增强,诚实守信、崇德向善、公益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创业创新、包容互鉴的城市文化特质进一步彰显。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体制取得重要突破,文化国际影响持续扩大。公共安全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持续提升。

  ——各方面体制和机制更加完善。人民不断扩大,市民行使法律赋予的能力不断加强,基层参选率不断提升。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升。社会更加公平,人民群众各方面得到有效,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国际化、市场化、化营商。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决定性,在全面深化中走在全省前列。党的建设制水平显著提高。

  (五)“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和重大战略。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必须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六个”原则,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共享的发展,进一步优化调整南京的发展战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树立和践行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南京发展全局的核心,大力推进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发展方式,更好解决南京发展的动力转换问题。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树立和践行协调发展,必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提升城市硬实力与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协调性,更好解决南京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树立和践行绿色发展,必须节约资源和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形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更好解决南京发展可持续性不强的问题。

  是城市繁荣发展的必由之。树立和践行发展,必须更加主动融入国家对外新布局,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型经济,不断增创新优势、拓展发展新空间,更好解决南京发展内外联动不够的问题。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树立和践行共享发展,必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市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更好解决社会公平的问题。

  发展战略是发展的集中体现。“十三五”时期,要根据发展阶段新变化和发展的新提升,结合全省发展战略的新调整,进一步优化“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战略,并深化拓展战略内涵。实施“六大发展战略”:一是创新驱动战略。进一步强化创新在全市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南京作为全国重要科教中心的优势,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大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全面创新,更加注重激发人民群众的创业创新热情,让创新真正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二是人才强市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完善人才优先发展、优先投入的工作格局,着力集聚创业创新领军型人才,着力营造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着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南京从人才大市向人才强市转变,将人才优势为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带动城市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三是协调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南京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着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江南与江北协调发展、跨区域融合发展,经济与社会协同建设,物质文明与文明同步提升,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在协调发展中挖掘潜力、拓展空间、增强动力。四是绿色引领战略。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加大节能减排降耗力度,着力推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绿色化,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使绿色低碳循环成为南京发展转型升级的突出标志。五是全面战略。抓住用好“一带一”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机遇,放大向东优势,做好向西文章,协同推进企业、城市、人才国际化,加快营造国际化、市场化、化的公平、统一、高效的营商,形成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内对外新格局。六是民生共享战略。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共享发展,鼓励创业致富、勤劳致富,着力增加公品和民生制度供给,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共享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凝聚发展强大合力。

  落实五大发展,实施六大发展战略,需要强有力的工作抓手。要把对接落实全省“八项工程”作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南京”的主要抓手,围绕习总视察江苏重要讲话和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进行对标对号,对全市已有思举措进行全面梳理和深化拓展,突出重点难点,狠抓工作落实,力求不断取得新突破。

  认真贯彻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发展,深入实施转型升级工程、科技创新工程、农业现代化工程,加快发展创新型、服务型、枢纽型、型、生态型经济,厚植经济发展优势,使新南京的“经济强”,强在科技创新力、强在产业竞争力、强在农业生产力、强在企业发展活力,率先打造南京经济升级版。

  (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深入推进科技体制综合,大力整合创新资源,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江苏全球有影响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

  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实施“科技企业培育百千万工程”和“小升高”计划,推动创新政策、创新资源、创新人才和创新服务向企业集聚。加大创新型经济领军企业培育力度,实现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体系,发挥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方面的生力军作用。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实现跨领域、跨行业的协同创新、融合创新,培育一批以高新技术企业为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发挥园区载体创新培育引领功能。以南京高新区“一区两园”为主战场,大力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科技体制试验区、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推动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有条件的省级开发区争创国家级开发区。进一步优化提升各类科技园区社区的创业创新服务功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加快构建一批便利化、全要素、式的众创空间。加强与在宁高校院所的多层次合作,推进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促进高校院所和大学城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持续提升应用类科研就地率。加快构建更加的创新体系,争取重大创新平台落户。

  进一步强化创新服务职能。协同推进我市科技、教育、人才管理和金融等体制试点示范,不断总结提升和复制推广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着力促进科技同经济、创新同产业、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利益收入相对接,加快构建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集中支持事关产业发展的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重大,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科技金融体系,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健全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体系、服务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建设知识产权强市。

  (二)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发力推进结构性,着力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培育新动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充分发挥南京作为省会及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势,适乡居民收入增长趋势和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落实和创新刺激消费的各项政策举措,积极培育信息、文化、教育、健康、旅游、养老等领域的消费增长点,着力扩大居民消费,引导消费向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促进流通业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加强消费市场监管,切实消费者权益。

  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深化投融资体制,降低融资成本,优化投资结构。发挥财政资金撬能,创新融资方式,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创新公共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推广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积极落实国家和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提高民间投资积极性,加快壮大民营经济,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强化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

  发挥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抢抓“一带一”建设机遇,巩固传统市场优势,积极拓展新兴市场,全力以赴稳定和扩大外贸出口。深入实施以质取胜、品牌国际化、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扩大一般贸易规模,优化贸易结构,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不断提高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以及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出口比重。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文化、中医药等服务贸易,促进外贸持续稳定增长。

  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作用,从供给、生产端入手,进一步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深入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全面提升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以及自主品牌建设水平,增强有效供给能力。

  (三)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把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完善差别化、针对性的企业培育政策体系,着力打造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长三角先进制造业中心、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

  提升服务型经济发展水平。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放宽市场准入,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把软件与信息服务作为第一优先产业予以重点扶持,提升“中国软件名城”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大力发展科技服务、现代物流、金融商务、文化创意、品牌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电子商务、健康养老、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等新兴服务业,重点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打造一批国际化、高端化的总部经济。着力提升高端金融要素的集聚度,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建设泛长三角区域金融中心。专业化、市场化、网络化、国际化的方向,加快发展法律服务、评估检测、会计审计、广告咨询等服务业。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趋势,积极发展智能、便利、绿色、安全的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和发展网络零售、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着力推进制造业服务化,促进制造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企业的资源整合和业务融合,加快推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南京市行动计划,大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电网、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产业竞争优势。制定核心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产品质量攻关实施计划,突破一批国内领先、世界先进的核心关键技术。

  大力推进智能制造。现代制造业发展大势,引导制造业向分工细化、协作紧密方向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积极推进企业智能化,加快自动识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先进制造技术的普及,加大智能装备投入力度,建设一批智能工厂。完善“网+云+端”工业信息基础设施,扩大智能产业国际科技合作,着力构建智能制造支撑体系。

  实施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行动。积极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转型,促进石化产业向新材料产业转型,汽车产业向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转型,机械装备产业向智能制造装备转型。利用互联网技术对钢铁、石化、汽车等传统支柱产业进行在线化、数据化、智能化。实施企业制造装备升级计划,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生产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等进行,淘汰落后产能。

  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布局。优化整合园区载体资源,推动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效集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继续推进金陵石化及周边地区、梅山地区、大厂地区和长江二桥至三桥沿岸等区域产业布局调整。提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水平,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服务产业集聚带。

  (四)大力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兼顾当前和长远,统筹有形空间和无形空间,积极适应新的发展条件变化,实现经济发展空间的有效拓展。

  拓展新兴产业发展空间。依托南京资源和产业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前景好、容量大、效益高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支持传统产业和重点企业转型升级。推广新型孵化模式,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发展、创业、产业投资,支持更多优质企业上市。

  拓展枢纽型经济发展空间。规划引领、基础设施先行,深入整合枢纽资源,完善枢纽功能,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枢纽型经济。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依托南京江海转运枢纽港,进一步优化港口布局,整合港口资源,完善集疏运体系、物流园区和航运服务体系,培育现代物流、跨境电商、航运交易等临港产业,打造海港枢纽经济区。强化禄口国际空港枢纽功能,积极争取设立空港综合保税区,推动航空物流、航空制造、临空关联产业集聚发展,争创省级空港经济开发区和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打造空港枢纽经济区。依托高铁南京南站枢纽优势,高水平推进南部新城建设,建设换乘便捷、优美的城市综合功能空间,大力培育总部经济、商务商贸、科技研发、文化创意等产业,打造高铁港枢纽经济区。

  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分享经济,推动互联网新、新技术、新模式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发展。实施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共享。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加强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制定实施企业互联网化提升计划。

  拓展军民融合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南京军工技术、设备和人才优势,大力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进军民融合工程,引导先进军工技术向民用领域渗透,鼓励先进成熟民用技术和产品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应用。建立健全军民技术良性互动体制机制,加快形成地方、军队、企业、社会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

  (五)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抓手,着力深化“三农”体制机制,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展家庭农场,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专业合作型、统一服务型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建设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搭建全市农业生产性社会化服务公共平台,支持和鼓励经营性、专业化的服务组织提供从农田到餐桌全产业链的社会化服务。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增效创建行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大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进菜篮子工程,加强蔬菜建设,推动规模化、设施化畜牧养殖。支持发展农业现代流通业态,培育和壮大休闲农业。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产业化经营水平。集中投入、连片治理,高标准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对接。实施“互联网+农业”工程,积极培育农村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加强信息化、自动化精准装备的推广应用,培育一批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示范主体,拓宽市场渠道。重点建设一批生物农业园区,引领和带动生物农业健康发展。大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积极探索多元主体参与的科技示范推广应用新模式。

  健全现代农业支持机制。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耕地补贴,健全耕地长效激励机制,稳定提高粮食产能。优化农业投入结构和方式,推动更多资源投向农业农村领域。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抓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农村宅制度试点,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赋予农民更多财产。加快农村产权流转市场建设,进一步丰富功能、规范运行。

  (六)全面提升对内对外水平。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总体布局,积极参与“一带一”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深入推进企业、城市和人才国际化,大力发展型经济,全面打造“一带一”节点城市、长江经济带门户城市。

  深化和扩大对内对外。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积极加强与“一带一”沿线重点国家和地区的双边经贸合作机制和平台建设。在主动借鉴、复制和推广上海等国家贸易试验区的创新制度、创新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申报中国(江苏)贸易试验区,加快提升投资和贸易便利化水平。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参与立体交通走廊建设,推进口岸功能创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打造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推进沿江城际铁建设,加强南京与新亚欧桥等的沟通连接,扩大国际集装箱班列业务。推进禄口空港国际化,加密国际航空航线,提升国际国内快速通达能力。充分发挥国际友城作用,进一步深化经济和人文领域的交流合作。用好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等平台,深化宁台两地产业、金融、文化、教育、科技、社会等领域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与港澳地区合作发展。

  加快型经济转型升级。实施优进优出战略,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新优势。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加快优化出口结构,实行积极的进口政策,使外贸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相匹配。加强投资领域的合作,更加注重引进境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处于中高端的产业,促进南京经济转型升级。推动企业更大步伐“走出去”,培育一批跨国企业,带动相关设备、产品和标准、服务输出。大力推进省级以上开发园区转型升级,着力集聚和培育高端人才、高端技术、高端产业,显著提升其在全市经济中的贡献份额和在型经济中的引领作用。抓好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等重大合作载体建设,推进境外产业合作区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增强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

  (七)扎实推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推动城镇化进入以提高质量和内涵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城乡一体、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强化城市总体规划引领,加强和完善城镇体系建设,优化城市空间和功能布局。着力提升中心城市承载力,丰富和完善副城、新城、新市镇特色功能,打造特色产业和宜居,形成合理的人口梯度分布。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尊重和南京的自然特点,和展示南京独特的古都风貌,加快形成以主城为核心,以江北新区、东山副城、仙林副城为重点的南京大都市区城镇群格局,着力发展江北新区,高标准建成河西新城区,提升东山、仙林、溧水、高淳副城城市功能,塑造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留得住古都风貌的魅力都市。

  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和义务。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均等化。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在构建新型城镇化投融资机制、产城融合体制机制及标准体系等方面大胆探索实践。

  深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加大“六个一体化”统筹推进力度,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承担机制,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强化村级“四有一责”建设。加快农村公提档升级,实现镇村公交全覆盖、城乡客运无缝衔接和零距离换乘。全面推进城乡供水供电、邮政通信一体化,建设优质生活圈,提高人口就地城镇化率。

  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并形成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全市统一的政务数据信息资源库和政务数据互联共享机制,推进电子政务与公共服务电子化,积极发展大数据公共服务。加快推进公共安全、监测、智慧社区、市民卡应用等方面的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智慧医疗、智能交通、智慧旅游、智慧警务、智能电网、智能水务、智能管网等。

  深入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强与长江中上游城市分工合作,提升南京长江经济带门户城市的集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加强与长三角城市合作,深入对接上海,协调宁湖杭发展带建设,与皖江经济带联动发展,提升南京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合力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深入推进南京都市圈建设,着力完善协同发展机制,促进规划共编、设施共建、服务共享、共治、安全共保,加强产业合作与公共事务协作管理,努力打造跨省融合发展典范。全面落实《宁镇扬同城化发展规划》,强化要素集聚、资源共享、互动发展,把宁镇扬地区打造成为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与辐射带动苏中、苏北发展的增长极。进一步做好援疆援藏等工作,形成全方位对口支援新格局。

  (八)举全市之力开发建设江北新区。认真落实国家批复的《南京江北新区总体方案》,围绕建设国家自主创新先导区、长三角现代产业集聚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长江经济带对外合作重要平台的定位,规划先行、先行、先行和生态先行,全力推进江北新区开发建设,把江北新区建设成为新南京发展的新龙头、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标志性区域。着力突出“新”,加快培育新科技、发展新产业、建设新城镇、构建新机制;立足“高”,高水平规划、高层次产业、高品质建设、高效能开发;追求“好”,做到发展质量效益好、对外合作好、宜居宜业好、体制机制政策好,努力创造新区质量、新区效益、新区速度、新区经验,充分发挥好江北新区在“一带一”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三角地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在国家级新区中脱颖而出。“十三五”时期,江北新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和质量必须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把创新作为新区发展的核心动力,积极推动南京高新区的自主创新政策与覆盖江北新区全域,加快创新资源集聚集成,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协调推进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在江北落户,努力建设成为江北新区高端科技研发源、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联动、生产生活与生态兼顾,制定实施江北新区现代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集成电、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三大产业,力争到2020年建成3个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与城市共同建设、就业与生活相互协调,着力优化新区城镇化布局,加强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探索新区跨界合作新径,增强新区对外辐射影响力,努力打造绿色、智慧、人文、宜居新区。加快西坝、七坝等港口建设,健全集疏运体系和临港综合配套服务,大力发展公、铁、水联运,积极培育相关临港产业,努力打造长江经济带上内外双向的现代物流重要节点。组建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建设高效执行的干部队伍,探索实施行政区与功能区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江北新区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创新试点示范政策的集聚地和试验田。

  认真贯彻共享发展,围绕习总提出的“七个更”的目标,深入实施民生幸福工程,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加快完善民生制度,使新南京的“百姓富”,富在大众创业广、富在居民收入水平高、富在社会保障好、富在公共服务优,推动民生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就业优先战略,多措并举增加居民收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缩小收入差距,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迈进。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产业升级和扩大就业规模、调整就业结构联动推进,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完善创业扶持政策,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留学人员归国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和青年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进一步加强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城乡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落实城乡一体的就业扶持政策,扩大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职业介绍补贴等政策惠及面。落实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健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培育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型技能劳动大军。健全覆盖城乡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失业登记管理,推动基层服务平台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

  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适应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制度,合理提高工资性收入。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努力提高经营性收入。完善资本市场体系,丰富投资理财服务,壮大股份合作经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断提高财产性收入。健全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困难群体和经济薄弱地区居民生活水平,有效提高转移性收入。加快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着力实现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农民财产投资性收入增幅高于其他收入增幅、低收入农户收入增幅高于其他农民收入增幅的目标。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完善以劳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完善居民收入分配政策,完善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和最低工资增长机制,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整顿收入分配秩序,收入,规范隐性收入,杜绝以、行政垄断等非市场因素获取收入,非法收入。

  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着眼于减少相对贫困、促进共同富裕,制定实施面向低收入农户和经济薄弱村的帮扶行动,合理确定相对贫困人口规模和脱贫标准,强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措施,强化脱贫工作责任制,确保扶贫开发底线兜得住、过得硬。

  (二)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协同发挥、市场、社会的能动性,创新和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切实履行职责,加快构建普惠均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更好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办民满意的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水平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推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入推进幼儿园及中小学学校布局优化调整,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提高高中教育、高等教育整体办学水平。积极支持和服务在宁部省属高校发展,争创世界一流大学或一流学科。促进中外合作办学,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大学建设,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和农村教育。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鼓励、支持并规范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兴办教育事业。

  全面提升健康服务水平。以推进综合医改、打造“健康南京”为抓手,加快构建以现代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医疗卫生监管体系为重点的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努力实现人人享有更高水平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深化公立医院综合,在取消药品加成基础上,继续推进医保支付方式、药品集中采购和人事薪酬制度,探索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下转A4版)

  (上接A3版)加快推进医联体全覆盖、智慧医疗全覆盖、家庭医生全覆盖。进一步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卫生机构,鼓励发展上规模、有特色的非公立医院。完善全民医保体系,推进全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政策制度并轨。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强化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健全卫生防治体系,拓宽卫生服务渠道。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支持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普及健康教育,健康生活方式。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加强生殖健康、妇幼保健、养老托幼等公共服务保障。切实保障妇女儿童权益,注重家庭发展,帮助计划生育家庭解决实际困难。建立养老服务长效投入机制,打造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完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流动人口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建立人口监测系统、指标体系。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稳步提升保障水平,强化制度衔接,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多渠道提高综合保障水平。强化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为重点的基本保障。增强失业保险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健全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推动中断缴费人员及时续保,确保各类参保对象全覆盖。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发挥医保支付的控费作用。探索实施划拨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的办法。筑牢以社会救助为重点的兜底保障,强化各项社会救助制度统筹衔接,完善社会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统筹推进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优抚等福利事业发展,促进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

  完善住房保障制度。着力构建以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在实现“住有所居”目标的基础上向“住有宜居”迈进。分层实施、梯度保障,优先满足城镇低保和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需求。科学设置和动态调整住房保障准入标准,建立住房保障标准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挂钩联动机制。适应住房市场发展的阶段性、区域性特征,推动住房保障工作由大规模集中建设向多元化、稳步供应转变,拓展保障性住房资金筹集渠道,加强大型保障房片区的治理和服务。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加强房地产市场分类指导,改善供求关系,规范市场秩序,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认真贯彻绿色发展,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使新南京的“美”,美在自然资源、美在产业生态、美在城乡人居、美在社会人文,积极打造美丽宜居的人文绿都。

  (一)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突出抓好生态空间管控与,统筹协调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和资源要素,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强城乡规划管理,推进“多规合一”。

  构建空间治理体系。以主体功能定位为依据,合理划分城镇、农业和生态三大空间,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强化主体功能区分区管控,严格执行差别化的政策措施,推动重点开发区域提高产业和人口集聚度,落实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实施差异化绩效考核评价办法,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发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

  落实生态红线管控。突出生态红线区域的基础性、强制性和约束性地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各类规划的制定、调整和实施,必须服从生态红线要求。进一步完善生态红线的工作机制和监管体系,建立健全生态红线区域的动态评估机制、生态补偿机制、考核问责机制等,生态红线区域的持久稳定和刚性约束。

  实施生态建设和修复工程。深入实施绿色南京建设工程。大力推进森林抚育,提升沿江、沿河、沿湖水源涵养林建设质量,完善湿地公园相关建设。加强工业生态防护林建设。开展生态区的生态修复工程,推进重点水域水生态修复和水土流失治理,实现矿山宕口治理和复绿工程基本覆盖。

  实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深入推进国土资源管理转型创新工程,持续优化国土资源空间布局。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逐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减量化”;合理控制土地开发强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调整建设用地结构,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地复垦,提高存量用地在土地供应中的比例,严格控制农村建设用地规模。

  (二)加快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严控增量与减少存量并举,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提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标准,开展能效、水效、环保领跑者引领行动。

  大力推进节能减碳。严格控制“两高一资”行业发展。控制和削减煤炭消费总量,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高非化石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和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大力研发推广轻量化、低功耗、易回收等方面的技术工艺,持续提升电机、锅炉、内燃机及电器等终端产品能效水平。完善重点耗能企业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实施能源动态和优化管理。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深入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开展节能量交易试点。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

  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型。更大力度推进绿色清洁生产,加快钢铁、石化、建材等传统制造业绿色。大力实行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推进产品认定,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完善资源回收网络,促进回收与利用的有机衔接。实施雨洪资源利用和再生水利用工程。强化各类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所有省级以上开发区建设生态园区。

  积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大力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推进服务主体生态化、服务过程清洁化、消费模式绿色化。大力和支持绿色出行。厉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区域用水总量红线、用水效率红线、水功能区纳污红线,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开展反过度包装、反食品浪费、反过度消费行动,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三)强化污染综合治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制度。实施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计划,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全面覆盖和稳定运行,推进污染物综合防治和区域联防联控,扩大污染物总量控制范围。全面推进大气、水、土壤以及噪声污染治理,确保实现与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目标。

  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提高科学治霾和系气的水平,加强工业、能源、建筑、交通、农业、生活等领域的大气污染综合管控,协同治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烟尘等污染物。实行更加严格的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措施,完成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控制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加强烟尘和油烟污染防控,深化油品升级工程,持续开展机动车船污染防治,加强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切实完善并严格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下更大力气降低PM2.5平均浓度,持续改善大气质量。

  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工程。以改善水质量为核心,推动水资源与水、地下水与地表水、水与水生态的整体,系统推进水污染综合防治。深入开展饮用水源地,深化集中式水源地达标建设,加强备用水源地和应急水源地建设。深入推进长江及太湖、秦淮河、滁河等流域以及玄武湖、固城湖、石臼湖等湖泊水污染防治。强力推进城镇河道综合整治,消除城乡黑臭河道。加强工业废水污染治理,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有效改善城乡水质量。

  制定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土壤污染现状调查,全面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基础性工作。优先农用地土壤,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强化工业污染场地治理,扩大典型污染土壤修复试点。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治,提升废弃物安全处置能力,防控土壤污染风险。

  (四)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家园。以提升人居质量为核心,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促进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不断改善城乡面貌,提升功能品质,确保城市运行安全高效有序。

  加强城市公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设施和交通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实施重大公共设施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构建更加合理的资金筹措机制。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和城市道网络建设,超前研究过江通道建设规划,加快建设高等级航道网,提升干线公网覆盖率和通达性,建立公、铁、水、航空顺畅衔接、高效中转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水、电、气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实施城市地下管网和综合管廊建设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平战两用人防工程建设,充分利用民防资源统筹规划和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完善城乡防洪安全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推进流域防理,系统开展河道综合治理和区域水系连通,优化水网格局,提高水资源调配能力。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提升城乡宜居品质。加强城市片区整体风貌的规划引导和特色景观的规划设计,强化重要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和管理,构建传统内涵与现代相结合的多层次城市景观体系。建立和完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改扩建一批城市公园游园,提高园林绿化管养质量。以精细化、人性化、长效化为目标,着力体制机制,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实施标准化管理,提升城市管理科学化水平。深入推进棚户区和老旧小区出新整治,持续开展市容综合整治行动,完善网格化管理体系。权平等、绿色出行、公交优先,强化“交通引导开发”模式的带动作用,更好解决“出行难、停车难”问题,建设人民满意的交通。实施小城镇改善提升行动。推进国家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建设,着力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处理能力。深入推进农村连片整治,统筹农村饮水安全、改水改厕、垃圾和污水处理,实施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持续改善农村人居。

  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为重点,深入推进全市域美丽乡村示范区建设,建立村庄长效管护机制。加快推进规划布点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实施农村危旧房计划,开展农村卫生机构规范化和达标建设,引导优质教育和文体资源向农村地区辐射,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实施“强富美高”新农村建设推进行动,着力体现南京特色、彰显南京品牌。

  (五)推进生态管理制度综合。全面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总体要求,实行区域发展战略影响评价,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和运行监管机制。探索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用途管制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等生态制度,持续构建“源头、过程严管、后果”的全方位生态制度体系。依法强化企业的责任,推进环保服务市场化、产业化。完善环保执法体制机制,推进执法重心下移。推行监管网格化管理,开展环保督察巡视,健全环保执法司法联动机制。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认真贯彻创新发展、协调发展,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工程、社会治理创新工程,不断提升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使新南京的“社会文明程度高”,高在社会崇尚文明、高在社会公平、高在社会诚实守信、高在社会平安稳定,把南京打造成全国有影响力的文明城市。

  (一)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突出思想引领、全民参与、融合发展,和传承南京优秀历史文化,创造和发展南京特色现代文化,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切实增强文化引领力、凝聚力、竞争力、力、影响力和力。

  加强先进思想文化引领。用理论、“”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总系列重要讲话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把思想理论建设摆在文化建设的首要,善于从优秀传统文化、近现代文化和新时代中汲取营养,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建设工程,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志愿,不断提升全社会思想水准。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扶持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加强南京特色文艺品牌建设,繁荣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影视、档案事业。推进社科强市建设,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人文社科研究与智库服务。实施国家文化名家工程,加强基层文化人才培养。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动大专院校、企业事业单位文化资源为基层服务、向社会,鼓励民间资本兴办文化设施,实行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深入开展文化惠民“百千万行动计划”。依法促进全民阅读,打造省级书香城市。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依托文化产业功能区,大力培育和发展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影视传媒、出版印刷、广告会展等重点产业,促进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制造全方位融合发展。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占P的比重。

  深入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和建设。严格执行历史文化名城保律法规和政策举措,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投入,鼓励专家参与,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加快文物由单体展示向整体、合理利用转变。加强历史文化风貌区、近现代建筑群和重要工业遗产、整治和管理,实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乡村特色计划。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立法。积极参与和推进中国明清城墙、海上丝绸之申遗工作。进一步完善全市文博场馆建设、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一批文化休闲旅游功能区建设。系统发掘和雨花英烈,统筹整合全市红色文化资源,实施红色文化传扬工程。健全文物执法体系。加强文化遗产解读工作。

  深化文化体制。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形成促进文化创新创造、满足多层次需求的文化发展。全面完成文化事业单位建立结构工作,完成国有文化企业任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第三方评价工作机制。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实施南京国际能力建设行动计划,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培育一批文化出口企业和品牌产品,打造一批城市文化交流品牌。

  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加强阵地建设,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正能量。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加强新人才培养与网络意见队伍建设,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净化网络。促进传统与新兴融合发展,加快数字化建设,构建现代体系,提升新格局下的价值引领力。

  (二)强化社会治理创新。深入实施社会治理创新工程,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打造具有南京特色的现代社会治理模式。

  完善社会治理结构。完善党委领导、主导、社会协同、参与、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建立人口基础信息库、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相关实名登记制度,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完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和培育服务体系,推动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加强在宁境外非组织管理,引导和督促其依法开展活动。

  提升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拓展参与主体、构建伙伴关系、创新治理机制,健全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自治组织为基础、社区居民为主体、社区社会组织和驻区单位共同参与的共治体系,建设街道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推进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把社区建设成为治理优良、服务完善、文明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搭建协商平台,积极探索城乡社区协商,增强基层自治活力。

  完善社会矛盾纠纷防范化解机制。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行使、表达、解决纠纷。大力推行阳光,依法规范秩序,实行事项的受理、办理、督办全过程公开。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提升社会矛盾纠纷化解能力和水平。

  社会安全稳定。进一步提升平安南京建设水平。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完善群防群治和综合治理机制,推进城市公共安全视频联网、警务大数据等项目建设,不断完善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依法惩治违法犯罪活动。深化基层基础建设,保障基层所队用房以及刑侦、特警、监管等部分特殊用房,加强和规范警务辅助力量建设。加强网络安全管理。贯彻国家食品安全战略,落实食品安全江苏行动计划,强化监管专业能力建设,严把每一道防线,创成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加管执度,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有效控制生产安全事故和职业病危害事故,杜绝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推进防灾减灾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三)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加强总体设计、统筹推进,加快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提高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

  积极建设诚信南京。深入开展政务诚信建设,依法行政、“阳光行政”,全面实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双公开”,完善服务承诺制和行政问责制,提高公信力。深入推进商务诚信建设,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企业自觉履行诚信义务,营造诚信市场。全面推进社会诚信建设,建立完善自然人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信用记录,引导职业建设与行为规范。大力推进司法公信建设,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提高司法工作科学化、制、规范化水平。

  完善信用信息归集和管理制度。进一步扩大社会信用信息归集覆盖面,建立健全全市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实现公共信用信息畅通共享和依法查询、公示、使用。强化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建立完善信用联合制度,建立各行业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强化诚育,诚信文化,树立诚信典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机制,让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处处受限,营造诚信和谐的社会氛围。

  (四)社会公平。逐步建立以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实现全体在社会发展的各方面都享有平等的和发展,为每一位社会提供创业发展、奉献社会、追求幸福、实现人生价值的同等机会。进一步完善保障制度,丰富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有序参与,人民当家作主。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增强公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使公共服务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切实保障未成年人、老年人、妇女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全面深化和全面依市“双轮驱动”,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和的各项部署,着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依法人益和社会公平,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南京”提供可靠保障。

  (一)打好全面深化攻坚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紧紧围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作用,增强定力,以更大勇气和智慧打好全面深化攻坚战。

  完成全面深化各项任务。正确把握大局,围绕中央和省委全面深化的指导思想、总体思和目标任务,增强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动作”与“自选动作”紧密结合起来,科学把握任务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和主攻方向。部门协同、市区联动,确保各项协调有序推进。着力营造全社会参与、支持的。

  推进重点领域突破。进一步转变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效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完善集中审批制度,以智慧政务为载体,促进行政许可审批、公共资源交易、政务热线办理更加公开、便捷、高效。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推进经济结构性,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分类推进国有企业,切实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健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深化市场配置要素,促进人才、资金、科研在城乡、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间有序流动。鼓励民营企业进入更多领域,引入非国有企业参与国有企业。依法各种所有制经济权益,依法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积极争取金融先行先试,探索推进金融试验区和区域性产权市场、要素市场建设,提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加强金融监管,防止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深入推进商事制度,健全完善现代市场规则。全面深化价格,完善农产品、能源、、医疗服务、交通运输、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等重点领域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完善全口径预算管理体系,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方式,合理划分市区两级事权和支出责任。推进农村综合,开展农村“三地一产”确权登记颁证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建设农村要素交易市场。

  积极推进试点试验。准确把握中央顶层设计目标要求,主动争取国家、省层面的试点项目。扎实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全国服务业综合试点、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试点、全国农村试验区、国内贸易流通体制发展综合试点、全国养老服务综合试点等国家试点试验工作,充分发挥试点试验对全局性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打造具有南京特色的品牌。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有效激发创新的动力活力。

  (二)全面推进依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以思维和方式,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司法、全民守法,提高社会治理化水平。

  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党委领导、主导,科学立法、立法,“不抵触、有特色、可操作”,立改废释并举,着力提高地方立法的针对性、精细度和刚性,加快构建法制统一、系统完备、特色鲜明、实施有效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体系。推进立法和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把、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

  加快建设。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和责任化,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推行清单制度,深入推进行政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完善信息发布制度,依法强化审计监督全覆盖。健全市、区、镇街法律顾问体系。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按照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率的原则,合理配置执量,规范执法行为,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深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深化司法体制。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和上级司法机关的部署要求,积极稳妥推进我市司法体制试点各项任务。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行政机关依法出庭应诉、支持法院受理行政案件、执行法院生效裁判的制度,确保司法机关依法行使职权。进一步完善司法人员权、责、利相统一的保障机制。加大司法公开力度,探索建立信息系统共享平台,推进阳光司法。惩治司法行为。加强司法便民利民工作,进一步破解立案难、诉讼难、执行难等问题,切实群众权益。

  推进社会建设。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市的长期基础性工作,不断增强全社会特别是人员尊法守法用法观念。健全法律服务及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引导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依法和化解纠纷机制,强化法律在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把外在的法律规制与内在的养成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形成守法光荣、违法的社会氛围。

  “十三五”时期,要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深入实施党建工作创新工程,推动党的建设迈上新台阶,切实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凝聚南京发展稳定的整体合力。

  (一)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体制机制。各级党委要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推进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转变,依法依规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加强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制建设,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注重培养选拔坚定、把握大局能力强,熟悉经济、推动发展能力强,服务群众、促进和谐能力强,真抓实干、干事创业实绩好,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形象好的领导干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惩机制,调动各级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促进和谐的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干部要积极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勇于担当作为,奋力干事创业,在各个领域、各条战线上发挥顶梁柱、主心骨、带头人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把纪律挺在前面,严明纪律和规矩,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健全惩治和预防体系,完善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巩固反,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生态。

  (二)着力提升党管人才的能力和水平。党管人才原则,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人才强市。抓住建设苏南人才管理试验区的契机,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完善人才流动、培养、使用、激励机制,促进人才资源有效配置,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紧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主题,聚焦发展“五型经济”主攻方向,组织实施“创业南京”人才计划,着力建设科技顶尖专家、创新型企业家、高层次创业人才和青年大学生“创客”四支“创业生力军”,构建高端引领、整体开发、梯次衔接的人才结构,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和独特优势的产业科技人才高地。进一步完善人才创业创新支持体系,健全创业、首购首用、载体配套等服务机制,完善人才落户、住房、医疗、教育、出入境等相关政策,使人才来得了、留得住、流得动、用得好。市场发现、市场认可、市场评价,促进人才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积极推动人力资源、科技金融、管理咨询、知识产权交易等人才服务业发展。改进人才投入方式,采取直接资助与引导股权投资、银行贷款等相结合的方式,撬动社会资本支持人才创业创新。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综合需求,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三)形成全民推动规划实施的合力。贯彻党的群众线,充分发扬,做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问计于民的工作,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加强思想工作,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方式方法,引导群众正确对待利益调整,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凝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各群团组织的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动发展的共识和力量。完善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继续深入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四解四促”活动。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落实党的知识、民族、教、侨务等政策,充分发挥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作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引导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教关系、阶层关系、关系和谐。积极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支持驻宁部队现代化建设,继续扎实推进双拥模范城建设,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坚强保障。

  (四)确保“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编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要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落实本确定的发展战略、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江北新区、各区各部门要从实际出发,科学确定“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思举措,深入研究事关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各级各类规划要有明确反映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发展的指标,增加履行职责的约束性指标,加强指标、任务的年度分解落实,把“十三五”规划落到实处。

  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前景美好,任务艰巨。全市上下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提振精气神、提升执行力,同心同德,奋力作为,确保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南京,为谱写好中国梦的南京篇章而不懈奋斗!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