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城市魅力  生活

在世界“文学之都”做一枚“铺路石”

  “等待一个文学天才,不如尽可能地培养一个文学人才。《青春》的立场从来都是不慕名家,不耻青涩,如果注定成为铺路石和拓荒者,让后来人有路可循,这更将成为《青春》的骄傲和荣耀。”近期,李樯作为《青春》主编,正积极张罗着杂志社新打造的“青春课堂”、毕飞宇《青春》工作室和明年的一系列改版动作,这也将使《青春》更多地服务于高校大学生写作和阅读群体。这十年,他在写作者与文学工作者之间不断切换着身份,做一枚“铺路石”,为世界“文学之都”南京培养更多文学人才。

  扶持青年写作者,分享前辈写作经验。首位受邀入驻“青春课堂”的导师是韩东,他不但有着长达40年的写作经验,还是新一届的鲁迅文学奖得主;首期招募的4名学生,则分别来自学、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本地高校,其中不乏工程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的学生。

  对传统文学期刊来说,“青春课堂”是《青春》又一次积极的创新性突破和尝试。在其搭建的这个平台,一共进行了16节现场教学,4名学生由此得到了韩东面对面的指导。为了将这些好的经验分享出去,惠及更多文学爱好者,这些内容又实现了从公益化向产品化、网络化的转化。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文学爱好者,可以通过视频形式观看到录制好的“韩东的诗歌课”。

  据李樯介绍,“韩东的诗歌课”以诗为媒,这一体裁受众广泛,易于传播,群众基础广泛。所以,今后还会邀请更多大咖级诗人加入“青春课堂”,在不同城市的大学生群体开展诗歌写作教学活动。

  自2016年进入《青春》杂志后,李樯即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和丰富的新闻经验,升级文学服务,不断为南京的“文学之都”建设添砖加瓦:运作南京市“青春文学人才计划”项目,签约扶持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学、广西民族大学等全国高校数十位优秀青年文学人才,该项目已取得显著成果,凭借中篇小说《飞发》夺得本届鲁迅文学奖的葛亮,正是其第一届签约作家;策划《青春》品牌重塑,组织建设中国高校文学社团平台项目;发起每年一届的“青春好书榜”活动;基于网络文学与青春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联合扬子江网络文学评论中心推出“网络文学评论”专栏,《青春》也因此成为国内首家以专栏形式集中关注网络文学的纯文学期刊……在这个助推文学新人走上文坛的“阵地”上,李樯乐于挖掘、提携、奖掖那些刚刚步入文学领域的年轻作者。

  2019年,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这一年,在李樯的提议下,停滞了35年的“青春文学奖”重启回归,引起强烈反响,回归后的首届评选就收到近6000篇次长篇、中短篇小说、散文和诗歌作品。参赛大学生的所学专业除了中文,还有计算机、物理、化学、土木工程,更有来自海外17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生参与进来。《青春》由此“深扎”进全国近4000万大学生群体这片蓝海。

  2021年,中国作协十代会在北京召开,李樯作为一名基层文学工作者参加了此次文学盛会。他说,我党一直坚持民族、科学、大众的文艺路线,这三个词,同样精准地赋予了文学期刊在新时代文艺建设进程中的使命和担当。

  李樯时常会想起,他在南师大读大三那一年,走在街上,突然接到文学杂志《钟山》编辑部的用稿通知,他的作《逃离》发表了。时间兜兜转转,在“南京文学”这个大家庭中,李樯自己的创作才能也日趋凸显,获得了金陵文学奖、南京文学艺术奖、紫金山文学奖、扬子江诗刊奖等奖项。在写作者与文学工作者之间不断切换着身份,他由此更能体会一名年轻写作者的真实想法。

  点滴汇聚,以成江河。李樯说,随着南京文化事业愈加枝繁叶茂,《青春》仍在寻觅新路,如开创抖音号、视频号、强国号等新媒体平台,走进高校、走进大学生中间,《青春》要与年轻人相依相伴,让更多不知名的年轻作家进入大众视野,用他们的青春热情和优秀作品反哺新时代。

  南京日报社主办南京日报总编辑:丁辉宇国内统一刊号:CN32-0030南京日报广告刊例表南京日报信息热线南报网新闻热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