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南京旅游

揭秘|长征五号两年后重返太空,908天里发生了什么?

新京报讯(记者 倪伟)12月27日20时45分,长征五号在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长征五号火箭的第三次发射,也是时隔两年多后再次执行发射任务。

作为我国首型5米直径的大推力运载火箭,也是当前中国火箭“运载能力之王”,长征五号2016年11月3日和2017年7月2日实施了两次发射,首飞圆满成功,第二次因发动机局部结构问题,未能将卫星送入轨道。

经过908天的查找和解决问题,长征五号从失利的阴影中走出,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

长征五号遥三火箭。图/国家航天局

908天破解发动机疑云

从全球来看,航天任务推迟与计划变更,并不罕见,甚至已成为航天界的一个特征。但从2017年7月2日长五遥二火箭失利到遥三重返太空,历经908天,对一个火箭型号来说,仍是一次漫长的停顿。

908天漫长却又紧张。据长征五号火箭副总设计师杨虎军介绍,这期间研制人员对火箭进行了200余项改进,比较重大的改进就有9项,包括发动机设计改进、长排整流罩设计改进、利用系统调节方案改进等。

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失利的主要原因,在于发动机。

为了抓住这个若隐若现的“幽灵”,这908天可谓跌宕起伏。经过100余天的故障排查定位和180余天试验验证,研制团队确认了失利原因:火箭芯一级氢氧发动机在复杂力热环境下,局部结构发生异常,发动机推力瞬时大幅下降。

长征五号火箭总设计师李东回忆,查找问题过程中,研制团队对50多个可能的原因逐一排查。根据故障调查的结论,研制人员对发动机进行了设计改进,从结构、材料和工艺等方面都采取了措施。

长征五号转运。图/宿东

顺藤摸瓜找到问题“症结”

2019年2月,数次改进后的芯一级氢氧发动机,顺利通过了两次长程试车验证。就在团队终于舒了一口气的时候,新的问题又浮现了。

4月4日,在长五遥三火箭的总装工作进入到最后阶段时,一台用于后续任务的芯一级氢氧发动机出现了“异常振动频率”,研制人员顺藤摸瓜,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发动机局部结构对复杂力热环境非常敏感,容易引起共振,且一旦激发,不易衰减。”长征五号火箭总设计师李东回忆。

失利锻炼了团队。在长征五号火箭总指挥王珏看来,经过两年多的归零和验证,研制团队攻克了发动机技术难关,不仅解决了问题、消除了隐患,认识水平和技术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此次长征五号重返太空,将我国研制的最重卫星,也是全球最重的通信卫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