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南京新闻

受众可将失实新闻看作不合格消费品来?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

至于网络失实新闻,则另有一些复杂的因素。比如,出于商业目的的策划与炒作,网民不择手段求关注或求出名的动机,以及恶意信息等。

陈堂发:有些属性的话题具有强大的诱能,比如,“强”和“弱”之间的身份对抗话题、承载价值善或恶的话题、揭丑公的话题、包含明显的“知识壁垒”话题、关系民生的政策话题、有关健康与危害的话题、重大事故隐情的话题以及猎奇与审丑的话题,这些属性的话题更容易成为虚假失实报道的重灾区。

但是实践中,有些治理措施并未得到有力执行。

中国青年报:您认为失实报道不断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人们对这些话题有着超常规的期待,选择性关注心理更为突出。事实本身是否得到求证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围观和议论的热情、站队和的架势有了“依托”。因为那个缺席的客体事实所影射的“价值”是“先在”的,它是埋藏在每个里的与观念。

陈堂发:虚假、失实报道治而不绝,与管理机制存在问题密切相关。如以惩手段强化自律意识的内部政策缺位。由于高度量化的绩效考核与市场化的薪酬分配机制,新闻从业者对工作压力的感受比其他一些行业更为直接与明显。那么,单纯追求数量就成为一些采编人员主动放弃踏实作风的动因之一。

一个虚拟的故事,只要它能补偿某种社会心理需要,即使缺席,仍能发酵为热点话题。如果被挖掘出来,反而扫了人们的“兴致”。所以,互联网下,事实已经被人们所期待的、“先在”于内心的某种“价值”所,事实如果这种“价值”期待,人们同样可能选择忽略事实,而愿意成为虚假事实的“牵线木偶”。

陈堂发:从传统角度来说,报道虚假或失实新闻,主因是一些记者职业的严重懈怠。从新闻线索获取到作品形成,抛弃了调查、求证的基本技能。甚至一些记者为了“出色”完成岗位任务,或为了求名求利而故意、加工新闻。不过,有少数失实报道是记者难以克服的因素导致的。如新闻事件当事方刻意“表演”而一时了,或者事件本身存在或演变具有复杂性、专业性、阶段性特征导致难以识别。

此外,行政管理措施的执行力度不够也是一大因素。为了虚假报道,切实新闻单位的公信力,原新闻出版总署曾印发《关于采取切实措施虚假报道的通知》,提出八项措施。以其中一项“报刊出版单位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为例,其内容包括,因记者采访不深入、不全面、不客观导致报道失实的,总编辑要代表本单位在本报刊上公开道歉,报刊机构应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因记者未实地采访,仅凭道听途说编写虚假报道的,总编辑要通过本报刊和当地两家以上主要公开道歉,报刊主管单位追究报刊机构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责任编辑、记者的责任;炒作和虚假新闻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损害国家形象和公共利益的,总编辑应引咎辞职,报刊主管单位追究报刊负责人责任等。

陈堂发,南京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中国青年报:这是哪里出了问题?

为何失实报道的力度如此之大?谁该为失实报道的后果负责?记者采访了南京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堂发。

中国青年报:哪些话题更容易引发失实报道?为何一些失实报道的力度会如此之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