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城市文化  教育

百年前大师杜威的中国之行

  杜威是二十世纪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泰斗;也是当时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还是功能心理学的奠基者之一。

  五四运动爆发前几天,一件事对中国知识界尤为重要——当代最著名的美国大哲学家约翰·杜威抵达上海。

  在中国的两年多的时间里,杜威发表了两百多次演说,共有78个题目,涉及三个主题,即现代科学、与教育。

  在中国思想界发生剧烈变化之际,他大谈科学、和教育;在中国遭受异族侵凌的时候,他为我们向国际呐喊……

  100年后回望这段历史,杜威影响了中国,中国也影响了杜威。这段文化交流,已经成了中美之间的“共同记忆”。

  杜威夫妇在日本受到了“暴风雨般的款待”,消息传到国内,他的中国学生们雀跃不已,并迅速串联起来,要把老师请来。

  为了预热,陶行知等在《新教育》杂志出版“杜威专号”,胡适在北京做了四次讲演,系统地介绍了实用主义哲学,并重点介绍了杜威。

  关于实用主义的方法,胡适概括为“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流传至今的这句名言,在杜威尚未到中国时,就已经在教育界耳熟能详了。

  4月30日下午,日本客轮“熊野丸”泊近了上海滩。甲板上的一对美国夫妇,男的唇上蓄一簇仁丹胡,鼻梁上架着一副无边眼镜,头发已现斑白,女的头戴淡蓝色的遮阳帽,身着黛青色的长裙,沉静端庄,正是杜威夫妇。

  在欢迎的人群中,杜威搜寻着熟悉的身影。蒋梦麟个子最高,杜威一眼就认出了他,在他旁边是身材微胖的陶行知,以及微笑致意的胡适。

  这三位都曾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蒋梦麟和胡适还是杜威的博士生。他们早早就从各地赶到上海,来迎接自己的恩师。

  简短的寒暄之后,三人把杜威夫妇送到沧州别墅。席间,胡适用流利的英语介绍了中国正在发生的一切,以及请杜威到中国演讲的用意。

  听过后,尽管表面不露声色,但杜威的心里激起阵阵波澜,他已隐隐感到,这个古老的国度正发生着一场文化巨变,而眼前这位侃侃而谈的年轻人,就是旗手之一。

  杜威到达上海这一天,刚好是巴黎和会上中国最屈辱的日子,欧美列强把战败国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给了日本。

  一场暴风雨即将到来,但胡适等人并无预感。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向旧文化开火上,邀请杜威前来,就是要以老师在世界上的声望助自己一臂之力。

  对于胡适等人赋予的使命,杜威并无准备,对中国的传统和文化,他也知之不多。不过,正因为知之不多,倒也不存在偏见。

  到沪的第二天,杜威一家由胡适等陪同,先是参观了申报馆,之后又到了一家比较大的纺织厂。在杜威的坚持下,众人到车间里转了一遭。

  杜威看到,工厂的工作条件非常差,10岁左右的女童竟占了大多数。他对此感慨万千,给女儿写道,你能想到吗,这些孩子每天都要工作10个小时以上!

  也许是有感而发,两天后,杜威在上海江苏省教育会会场作了题为“平义的教育”的讲演。千余青年冒雨赶来,热闹的场面简直与今天追星无异。

  当时五四运动席卷全国。杜威说:“你无法想象这对中国有多么重大的意义,这可以说是属于公众的胜利……当中国能独立做到这类的事情时,美国实在应该感到羞愧。”

  “五四”改变了他的看法。在《中国人的国家情感》一文中,他告诉西方人:“五四运动是中国国家感情存在与力量的突出证明。”

  杜威像是西方送往中国的特派记者,不断传回现场写就的评论,发表在美国知名杂志上。这些文章既评论中国的时局,又向外界报道“五四”。

  总的看来,杜威在中国的公开讲演中,一直试图引导走上积极建设的方向。另一方面,面向美国公众时,杜威又隐藏了批评的锋芒,试图为中国营造一种正面的形象。

  杜威夫妇本打算过了夏天就回美国,但是亲历“五四”,让他们决定在中国多留些时日。“为争取统一、独立和而发出的热烈奋斗,正在中国展开,这一奋斗,迷住了他们,使他们改变了计划。”杜威的女儿在《杜威夫妇书信集》的序里写道。

  在北京,一场公开讲演的听众至少在三百人之上;而在南方,一场公开讲演的听众动辄上千人,甚至超过三千人。

  这些讲演发表在《晨报》《新潮》等报刊上,全文刊登的讲演词就有58篇。后来“五大系列讲演”被汇编成书,由北京晨报社出版,并在杜威离华之前重版了十次,每版的印数都是一万册,可谓风靡一时。

  杜威归期将近,6月30日,中国的知识精英们仍在来今雨轩为他饯行。杜威在掌声中缓缓地站起来,说了一番饱含深情的话:这两年,是我生活中最有兴味的时期,学得也比什么时候都多……我向来主张东西文化的汇合,中国就是东西文化的交点。

  对于中美关系,他说,“制裁在实践上不可行,任何朝着这个方向做出的努力只会恶化而不会改善国际关系。”

  1921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教育体制改革法令》,遵循的就是杜威“发展儿童中心教育”的原则,其具体纲领也基本出自杜威的教育原理,如促进精神,推行生活教育,鼓励个性发展等。

  1922年,中国施行的学制改革,所采用的美国模式,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及所提倡的设计教学、问题教学等教学方法,也体现了杜威教育思想。

  不过,正如杜威所说,“理想问题涉及到两个方面,政府和教育,好政府的前提是好教育,但是好教育的前提是有好”。当时中国内外交困,杜威的理论可谓是不合时宜的先知,注定只能是“一时时尚”。

  今天看来,杜威通过学生,或者学生通过他,都影响了中国美国的历史进程,这是中美之间一段非常独特的“共有历史”。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