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城市文化  教育

教育需要社会注入温度

  近日,人民网报道,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成立了由属地镇街、村社党员志愿者组建的“临时爸妈团”,这些志愿者们定期上门看望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子女,为一线战士们保障好子女教育的“大后方”。

  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注重教育,从孟母三迁择邻而居,到现代多数父母为子女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舍命”购买学区房;从“学而优则仕”的古代学习观念,到现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早教理念都体现着教育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而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学校”和“家庭”一直扮演着教育的主体角色,担负着培育孩子美好品性的主要职责。相对而言,社会所承担的教育职责却很少能从人们口中得知,即使像“公民教育”、“社会职责”这样带有宏观性、社会性的词性表达恐怕在多数人的心中也是更多地与学校和家庭挂钩。

  那么真的是社会对孩子的教育就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吗?恰恰相反,我们的社会一直在无形中为教育注入温度,为教育保驾护航。九年义务教育的推行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而像希望工程、公益广告,以及社会团体的志愿服务都是社会教育的一种体现。之所以这种习以为常的教育方式常常被人忽略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社会对大众的教育引导更具抽象性。社会教育不同于其他的具象教育,它更像是无形中的师者,通过为人们提供万千环境的教科书,塑造出“万千个哈姆雷特。”正是这种文化式、引导式的教育模式完美地融合进了人们的生活里,才让大家习以为常,不知其踪。二是社会大众从社会中获得的持续教育还太少。比如,有的孩子沉溺于打游戏无法自拔,你常常能听到家长和学校强调沉溺游戏不好,但是很少能听到社会对孩子的一直“絮叨”游戏的危害,因为这个社会刺激不够,使大家意识不到社会教育的作用,而不是社会教育就真的不存在。

  因此让大众意识到社会教育的存在和重要性就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多样式加强社会教育的正向引导;二是鼓励更多的受教育者走向社会,不拘泥于书本教育;三是应该丰富社会的教育形式,从物、事、人、景中提供多样化的教育选择。这样的话,社会才能为教育源源不断地注入温度,也才能让我们不断地刷新着昨日的教育“成功”记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