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南京文化  影视

浮石:《青瓷》王志文张国立表演满分! 不羡慕外国分级制

披头散发

近日有关于披头散发的话题受到了许多网友们的关注,大多数网友都想要知道披头散发问题的具体情况,那么关于披头散发的相关信息,小编也是在网上收集并整理的一些相关的信息,接下来就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下小编所收集到的与披头散发问题相关的信息吧。

点击(前往)进行了解>>

以上就是关于披头散发这个话题的相关信息了,希望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这些新闻大家能够感兴趣哦。

浮石,真名胡刚,毕业于湘潭大学哲学系,著名作家、编剧、书画家。他所著长篇小说《青瓷》获“全国优秀畅销图书奖”、 入选“ 改革开放三十年最有影响力书目”,并在越南、韩国出版,电视剧由王志文、张国立主演!

2006年1月,小说《青瓷》出版发行时,胡刚第一次使用了 “浮石” 的笔名,并对“浮石”赋予了多层次的含义:

第一,只有经过岩浆迸发似的涅槃,才能在困境与磨难中重生,特指胡刚在经历人生低谷时创作了成为他人生转折点的长篇小说《青瓷》,并由此获得新生;

第二,山洪暴发时,山坡与河床中的石头,会被挟裹着产生位移,意指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也正是小说《青瓷》的主题之一);

第三,用石头打水漂时,石头是不会沉下去的,意指一个人只有快速的奔跑才不至于沉沦;

第四,即使已经沉沦,也要运用自己精神的力量,在困境中坚持与奋起,直到水落石出。

第五,从太空中遥望地球,地球不过是星际中一颗小小的漂浮的石头,意指做人做事要怀有谦卑与敬畏之心、虚怀若谷之格局。从此,胡刚以“浮石”之名开始了自己新的人生,并被社会广泛认可。

浮石还写过《红袖》《皂香》等畅销小说。在写小说之前,他曾下海做过十年老板,曾经千万身家,曾经身陷囹圄,却如今跻身为业内著名编剧、作家、画家。精彩人生,跌宕起伏。

整整十年前,在《青瓷》电视剧开机新闻发布会上,跟浮石老师有过一面之缘,十年后的今天,通过微信,对他做了一个深度采访。

他敞开心扉,谈了自己这些年来生活、生意和文学创作上的一些事,围绕着电视剧《青瓷》,也谈了跟李骏导演、王志文、张国立、杜江、王海燕、李菲儿、韩雨芹的合作感受。

浮石年轻的时候是个纯粹的文学青年,受《变形记》的作者弗兰兹·卡夫卡和《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等国外先锋派作家的文学影响很大。

他上大学时便开始写诗,却从来没有一首诗在正规刊物发表过,直到2006年1月《青瓷》出版,才在里面夹带“私货”发表了平生第一首诗。

小说倒是很早以前便有中、短篇发表,如1986年,在四川成都的《青年作家》发表过两篇短篇小说,还在上海的《小说界》、湖南的《芙蓉》杂志以及《百花园》、 《飞天》等杂志都发表过一些中短篇,自然投稿,很难的。

2003到2004年之间,浮石因其公司涉嫌行贿,羁押在湖南看守所十个月,为了打发时间,也为了今后的生计,他写了半自传的长篇小说《青瓷》,没想到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至今还有不少当年读过这本书的体制内人士与企业家,对此津津乐道。

浮石觉得这本书的成功在于真诚,很客观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对社会的认知,对人生的感悟,对人性的探讨。他自觉《青瓷》做得还不够,就决心继续写了下去!

随后,相继又推出了《红袖》与《皂香》,每一本都很畅销,都在社会上反响巨大。出版社于是建议他写“青红皂白”四部曲,以反映社会转型时期都市人的形形色色。

浮石还透露,《皂香》其实也是在看守所写的,只是在出版时排到了《红袖》之后。

自《青瓷》开始,浮石在文学界畅销作家的地位便得以确立,同时也给他带来了较为丰厚的版税和影视改编等权益,“所以我就继续写下来了。其实,每个人,来人世间走一趟,都要留下一些东西,当畅销书作家,于读者,留下了为他们喜欢的作品,于自己,能够养家糊口,这是件美事。”

网上曾有人把浮石跟刘醒龙、王跃文、豆豆、周梅森等知名作家相提并论,浮石本人表示他不知道 ,也不关心。他认为其实作家之间根本没法比较,“毕竟每个作家的社会阅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一样,对社会和人性的理解也不一样,所以不好比较,没意义!”

浮石对自己的文学功底和故事编写能力,都非常自信,这其实是对自己写作态度的认同。

他认为小说的基本构成是语言与故事,他从80年代开始学写小说,那时受欧美先锋派文学影响很大,所以故事架构、语言表述方式、句子结构都很别扭,“作”的成分很大,现在看来,那种写作没有什么现实意义,92年他下海,写作上的事完全让位给了轰轰烈烈的商人生活。

后来写《青瓷》完全是一种命运的安排。他摒弃了故作高深的长句式的表达方式,尝试用口语化表达,就跟人聊天一样。聊天难吗?你如果态度够真诚,聊的都是干货,就不难,别人也会有兴趣听。口语表达就像武功中的没有招式,考验的是作家的生活积累与综合素养。

谈到当年身陷囹圄的经历,浮石毫不避讳。他坦言,被关进去的具体事由,并不是他自己的公司惹出来的,而是其它拍卖公司在深圳弄了一个很大的拍卖标地,结果搞出了事。

最后拔出萝卜带出泥,一个高官落网,查出十几家拍卖公司有涉嫌行贿受贿行为,浮石也因此被羁押了306天。

他叹息几十年前做生意,还是有一些官商勾结的成分在。毕竟当时的法律制度不够健全,人们大多急功近利,也没有什么敬畏之心,

比如说,很多拍卖生意的资源,都落在法院某些法官个人手里,你想拿到业务,对方也不想白帮你,这就很容易发生权利寻租。

这段至黑暗时刻,成就了作家浮石。《青瓷》一度被誉为“学关系用关系”的教科书,这让浮石很不安。浮石说,《青瓷》其实是一部忏悔录,更多的是反思人性的贪婪如何将人带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青瓷》男主角张仲平下海前是一个知识分子,他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但跟权利拥有者打交道,也会有自己的纠结和权衡,有强烈的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的意识 。

这使他在法律底线上“踩高跷”时,非常用脑子,费劲捉磨别人,殚精竭虑地想办法把权利寻租弄得非常有技术含量。

主人翁张仲平总在权衡家庭、商场、情人、官员的关系,是不是商人都这么干?浮石认为也不一定,每个人面临的问题不同,选择自然也不同,即使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选择方式。

勿庸否认,张仲平这个人物身上有一种普遍性和典型性,似乎一般人在那种情境之下,都会那么做。

浮石坦言:“《青瓷》对当时背景下的企业家和公务员的复杂情感,对价值观撕裂状态的表达,选用了一种客观冷静的记录方式,应该很是震撼人心!毕竟之前从来没有人写得如此真实和客观!《青瓷》留给读者最大的思考应该是,当你面对类似人和事的时候,你会如何选择?这才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应该做的事情。”

浮石透露,《青瓷》因为是在特殊环境下创作的,初稿花时不到半年。而正常情况下,他写一本小说最少要两、三年。

写小说就是不断地做扩句练习,故事的开头和结尾、大事件节点,必须先想好。主要的树干和分枝走向,也要事先想好。其它穿插的枝叶,是不可能一次性写好的,必须反复修改!

四十万字的《青瓷》,浮石修改了五、六十次,这是好几个月的工作量。修改的过程,既是文学书面语言变成说口头语言的过程,也是结构设计如何变得更巧妙、更有悬念、更有吸引力的过程。这都需要在反复的修改中严谨地完成。

《青瓷》在2006年1月份出版后,登陆了全国各地新华书店。恰巧李骏导演去北京王府井买书找素材,便买下了这本书,读后觉得不错,便带着投资人、制片人一起来长沙找浮石来买版权,很顺利地用当年度较高的价格买走。

第一部长篇小说出版,便有影视公司愿意买版权改编,对浮石来讲很是鼓舞。

接下来李骏导演在北京编剧圈子里找了一圈,觉得没有合适的编剧能驾驭这个题材。

回过头来问浮石能不能自己做编剧?两人一拍即合。由于李骏以前也有下海经商的经历,跟浮石的年龄又相仿,俩人沟通毫无障碍。

李骏是位有独到思想的导演,他和浮石在对社会的看法上,在对人性的看法上,都有很多类似地方。最主要的是,他以前拍了很多很成功的商业剧,这次就想拍一部有强烈的现实感、有责任担当的剧。他希望通过这部剧批判现实的假丑恶,歌颂真善美!

那段时间,浮石和李骏几乎每个星期,甚至每一天都有联系。“李骏在帮我进入编剧行业这件事上,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拍摄过程很曲折。开机前一晚就出了紧急状况——《青瓷》刚在北京开完新闻发布会,第二天便把整个剧组拉到了南京开机,结果就出了状况。新闻发布会当晚,《青瓷》的另外一方投资人,湖南电广传媒的彭总急忙赶过去,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对剧本提出了非常严苛的意见,多达一百多条。

具体来讲,就是剧里不能有腐败和反腐败,男一女一的关系不能有婚外情,这等于给编剧出了很大的难题!

因为定稿剧本,这两块是重头戏,如果全部都拿掉,不仅没法拍,更没法看。但庞总对政策把控更加有高度,他风控意识也更强!毕竟万一审查不过,投资就会面临血本无归 !

王志文、张国立已经进组了,当时这么大改动怎么弄?这让浮石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本来他计划第二天飞长沙,临时留下来修改剧本,跟组一个多月的时间。

“要按要求把涉及到腐败、反腐败、婚外情的地方统统改掉,等于建房子动了一个大结构。那些内容拿掉之后,还必须让故事完整、有连贯性,最主要的是,最终还要好看,这个真是太难了。”

事后多年,浮石都不禁感叹:“这对我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当初如果《青瓷》没删减,就照原来的本子拍会怎么样?浮石直白地说,那就会有两个效果:第一个是比《人民的名义》还要火。第二个可能就出不来!但为了保险起见,《青瓷》还是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

浮石坦言:“《青瓷》肯定是很纯洁的剧,出轨都是精神层面的,里面的官员都是正面人物,这些都是当时现改的。虽然故事是完整了,但正义与邪恶较量的力度减弱了,震撼力肯定也减弱了!”

最终,《青瓷》顺利通过了审查并热播,得到了专家学者与广大观众的普遍认可。谈到感想,浮石认为,“那就是对我们的应变能力,解决困难的能力,还是很佩服的!经过这次“训练”,以后在做剧本的时候,可以事先避免很多东西,力争在政策框架以内去架构内容!”

对于剧中主要人物,张仲平、颜若水、徐艺,到底有多少是浮石老师的影子?浮石巧妙回答道:“对于一个编剧或作家来讲,他创作的每一个人物,从思想与看问题的角度上来说,不分男女老幼,都有自己的影子!”

写男一号的时候,会把自己的生活阅历,对世界认知的某一个点表达出来,写女一号、女三号、大反派时也会把自己带到那种场景中,把人性的东西写出来,所以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或多或少的影子,也因此,作品才会更真实!

浮石认为:“自己作品里的每个人物,都有人性弱点与优点,只是每个人的弱点与优点的比例不一样而已,也只有从挖掘人性的善良与贪婪出发,才能树立人物的真实感。

对于王志文、张国立两大老戏骨的表演,身为编剧的浮石都打了满分!他透露,王志文是一个非常用功的演员,在看原著、看剧本的时候,就已经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他的表演完全符合人物的行为逻辑。

“王志文很准确做到了这点,既表达出了商人在权贵面前的谦卑,又保留了自己的尊严。表演的基调与分寸感,把握得极其准确。”浮石老师是这样介绍的。

浮石老师还盛赞张国立所塑造的颜若水,“既老谋深算,又非常谨慎,不想留有任何把柄给人抓住。所以说话很隐晦,又让人听得懂,张国立的表演,让人拍案叫绝!”

对于王志文摔青瓷瓶与张国立决裂那场高潮戏,浮石老师认为,不仅台词很有张力,而且仪式感很强,表现男主角已忍无可忍不能再忍,下定了要决裂的决心。

浮石坦言:“这是在底线边缘的一次决战,先是希望拉你一起走,拯救与自我拯救,不行就分道扬镳,所以两人的台词要非常有力量,无需再藏着掖着,必须把话说透。戏剧到重头戏时,不一定需要动作和打斗,我打你一拳,你打我一拳那种,那种太小儿科了。唯有把话挑明了才足够有力量感。”

至于大反派颜若水为啥被捕?浮石说,这种人出事是早晚的,表面上,他通过小姨子祁雨受贿,跟张仲平和徐艺搞利益勾连,做得很隐蔽,但你不能保证他在与其他人勾连的时候不出事,只是这一部分不是我们的剧需要表现的内容。

对于颜若水和小姨子去古玩市场买东西,卖家开价50000,他还价3000,之后到拍卖公司平台上定价五百万,浮石老师坦陈,这个细节是完全符合现实逻辑的。

现在古玩字画市场有很多赝品,对方开价几千,你还到几十块钱就能成交,假东西当真东西去卖,只有买亏的,没有卖亏的。你一转背,又让它上拍卖会,大家心知肚明了把它当行贿受贿的道具而已,这是一种套路。

浮石1983年湘潭大学哲学系毕业之后留校工作近十年,1992年下海后,很快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其中做酒,以及以酒为主题做文旅项目开发是他进看守所之前便确定了的公司发展方向,他曾经收购张家界的一家酒厂和“张家界”酒商标,“我本名姓胡,《青瓷》里我特意设置了一个人物,也姓胡,叫胡海洋,在这个人物身上,我把自己的商业蓝图和公司愿景做了非常充分的呈现。”

浮石骄傲地说,“那是一个特色小镇的雏形,我应该算是中国特色小镇商业地产模式最早的探索者之一”。

同张仲平这种有情怀的商人相反的,则是徐艺那种急功近利的年轻商人,他最后误入歧途走向不归路,令人唏嘘。《青瓷》的故事发生二十年前,当时社会确实提供了一夜暴富的可能性,因为徐艺未能控制好自己的欲望,所以一步步走进了深渊。

徐艺的牌拿得很好,女朋友是高官的女儿,自己学法律出身,在张仲平的公司完成了专业技能的“培训”。如果不那么急功近利,悲剧不会发生。

但徐艺想短时间发大财,把资源用透。当资源调度不顺畅的时候,便选用江湖的手段,一步一步误入歧途,最终自食苦果。其实他原本是一个很淳朴的人。

浮石坦言:“我想表达的是,当你的欲望不受控制时,你的人生轨迹就会发生偏移。我把现实中一大拨’徐艺’这类人的特点集中到一个人头上时,可能会让他显得有些张扬,这是我特意为之的。反观张仲平这个角色,则更成熟更内敛心路历程也更复杂,他身上集中了正与邪、明与暗、克制与贪婪等很多矛盾的东西,人物和剧情都显得更加有力量和更有真实感。”

张仲平、颜若水、徐艺等人物都是虚构的,都是把现实中的同类人的故事和特质集中在了某一个人身上,浮石不觉得自己是在传播负能量。

首先,优秀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必须写坏人,起码得写亦正亦邪的人,否则,完全没坏人,怎么看?完全没坏人,怎么对比好人?坏人肯定是要做坏事的,但是否是在传递负能量,就要看作者的态度是批判,还是津津乐道的弘扬与教唆。很显然,我的态度是前者。”

的确,很多观众看完《青瓷》后叹息“徐艺很讨厌”、“颜若水太老奸巨猾!”“他们怎么能这样?”

观众对反派人物的评价和对故事情节进行代入式的思考,都足以表明作者已经把自己的立场准确地传递给了观众,并不是诱惑观众去做坏人坏事,而是通过让反派人物吃尽苦头、进监狱等方式,唤醒观众对他们的反感和批判,去弘扬正能量!

有人质疑杜江的表演,说有一些咆哮浮夸,状态好像不对。浮石老师认为《青瓷》中的徐艺本来就是一个很让人讨厌乃至憎恶的角色,杜江还是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对于《青瓷》中女艺人的表演,像韩雨芹、王海燕、李菲儿、刘敏、叶倩云等人,身为编剧的浮石老师也都给了80-90分的高分。他特别提到了韩雨芹、王海燕,认为她们表演都很到位,自己非常喜欢!

对于《青瓷》这部剧没有提名飞天奖、金鹰奖、白玉兰奖,浮石谦虚说:“我们肯定做得不够好,在对结构、内容和台词做了那么大幅度的调整的情况下,能有那样一个收视率和影响力,已算是达到我们的预期了!“

《青瓷》这部剧在湖南卫视、央视、乐视网首播后,同样遭遇了和小说出版时一样的处境——被盗版,这让浮石老师觉得很无奈。对于自己的小说和编剧的热剧都被盗版,浮石老师自我打趣,当年《青瓷》小说上架不到半年,自己首次看到盗版书时,还很些得意,毕竟证明自己的作品火了。

根据有些网站的统计,一本畅销小说正版与盗版的比例是1:4.16,特别火的小说甚至超过1:10,等于发行一百万册正版,至少就会有四五百万本盗版,意味着少了逾千万的稿费,对此浮石老师很是无奈。

他认为国家应该推出更加严厉的政策来打击盗版,不能光靠出版社、影视公司和作者本人来打击。其商业逻辑很简单,如果对创作者没有足够的尊重与法律保护,谁愿意花功夫来打造精品?

谈到对自己写的几部小说是否有偏爱哪一本的情况,浮石说他都很喜欢,毕竟每本书的写作都花了心血,都是自己生养的孩子,他们各有特点,都是不错的,但也多少会存在一些偏爱。

比如说,《青瓷》是他第一部长篇,把他前半生的积累都写进去了,干货与含金量更多。该书的写作是行云流水般的,没有过分追求技巧和架构,按照时间顺序和两个拍卖标的线索写下来,非常自然 ,很有质感!

《红袖》则一度被媒体解读为女版《青瓷》,在写作时更多的讲究一些架构和人物设置,更加偏技术化一些。主人翁是女性,而且是一群女性,对她们的生存状态,如何在社会上打拼,如何追求经济与精神独立做了很多维度的描写,相对来说,虚构或采用别人的故事会更多一点。

《皂香》则脱离了拍卖行业,内容也是官商关系和男女关系,只是更加赤裸裸一点,重点写的是社会上真实存在、但看起来有些狗血的市井故事。

浮石坦言:“我不会热衷于讲地摊式的八卦故事,而是通过描写隐秘的、不太正常的男女关系、政商关系,深度挖掘人性的阴暗,挖掘得越深,你会发现人们对真善美的渴求,对阳光下生存的欲望,反而更强烈。可以说《皂香》是一本至暗的小说,同时又更有意识地表达了作者对光明与温暖的渴求。”

浮石老师透露,当自己完成与夯实了对人物的设定以后,里面各种转折与故事,就不需要你太费尽心思了,每个人都会按照他的行动逻辑活起来,会带着编剧和作者往前走,越是有震撼的东西越是这样,人设逻辑都弄扎实了,精妙的戏剧冲突与伏笔,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谈到目前的状态,浮石说,他最近已全身心投入到《红袖》的剧本改编中。投资人是《青瓷》电视剧的一个制片人,拟将《红袖》打造成头部剧,导演和演员需要等剧本出来以后才能确定。浮石为这件事准备了近十年,他相信《红袖》会比《青瓷》更火爆,更有社会现实意义。

因为他会把自己二次、三次创业的故事融入进去,会让它更有当下性。当下性的特点是什么?二十年前的社会,会时常见到坑蒙拐骗、投机取巧、懒馋奸滑的人和事,可以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作恶的成本极低。

现在正相反,社会倡导合规守法,尊重公序良俗,好人有好报,至少不能吃亏。在这两个时代的交替期间,会有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发生?浮石不愿对《红袖》作剧透,但从他的切入点来看,应该会让老百姓更喜欢看。

浮石说,中外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都是由小说改编过来的,他也一直有坚持要把自己已出版的小说,全部改成电影、电视剧的想法,特别是在《青瓷》电视剧改编时留下了诸多遗憾之后。

浮石说,中外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都是由小说改编过来的,他也一直有坚持要把自己已出版的小说,全部改成电影、电视剧的想法,特别是在《青瓷》电视剧改编时留下了诸多遗憾之后。

浮石说,相比于写作与编剧,他其实更喜欢画画一点,因为画画所需要的时间相对碎片化一些,并且同样能满足自己的表达欲,能把他的哲学思考、文学表达与绘画语言融为一体,通过水墨来传达。

浮石从小习画,后来下海做艺术品拍卖,可谓从末放弃过从小就有的当画家的梦想。他的画有强烈的文人画特点,在精神传承上,师承湖南籍的另一个大画家黄永玉。

浮石的画目前有艺术品投资人做战略投资,卖画的收益已远远超过小说版税与做编剧的收益。他透露,如果有可能,他会让他的绘画作品出现在他的影视作品中。

当作家写小说,浮石认为自己不用做过多准备活动,但当编剧得做很多详细的准备。怎么能够一上来故事就有吸引力?要不断挑事情、设置悬念,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样大家才会看得下去。

因此,浮石认为优秀的编剧,编故事的难度远比写小说要大。包括人物走向,互相之间的横向的、纵向的交织关系都要考虑,你要路径清晰,不打乱仗,还要故事跌宕转折吸引人,这是很难做到的!

浮石坦言:“如今电视剧为啥很难做到雅俗共赏?很多作品出来反响都比较差?一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太多了,你很难向电视观众讲述一个令他有陌生感与代入感并存的故事,一是现在的编剧都是一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他们有一定的编剧技巧,但自身的生活阅历、对人性的了解、对社会的认知,甚至包括哲学素养和行业知识,其实都很不够,所以他们搞的东西很悬浮,最终导致中国影视剧的发展进入了瓶颈。”

对于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从没给过浮石老师提名,他真心觉得无所谓,“我从没什么不服和不满,根本不觉得那些个奖很重要,就是哪天,通知我获得诺贝尔奖,我也不会太在意,我甚至会拒绝,作为一个作家、作品能够让尽可能多的人阅读,并且讨论,这个比获奖更重要!”

谈到影视作品的审查环节,浮石认为这太正常了,毕竟影视剧的传播面比小说要大很多很多。现在读小说的人越来越少了,几万本就算畅销,电视剧一个收视率,一个点可能会增加几千万人数,影响力更巨大,当然不可能不做审查,那会变成垃圾场的。

浮石说,我从不羡慕外国作家和编剧在欧美的分级制度下能自由发挥。他坦言:“羡慕不是我喜欢的一种状态,你做人做事,得要认清环境与现实。在你的环境里,如何把事情做好,大家还能认可,这才是硬道理!人家韩国和美国的影视剧尺度再大,你去羡慕嫉妒恨,能有什么用?毕竟你不具备那种模仿的可能性,做好你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

他甚至不希望在自己做编剧的过程中,被要求与优秀的电视剧做对标。他说:“对标其实就是存在了一个模仿别人的念头,你做得再好,也是第二,我们有的实力与能力,我们努力把自己做好了,让别人立我们为标杆,这才是一个优秀的编剧应该有的自我要求。”

浮石坦言:“都说四十而不惑,我们五十而知天命,我现在都快满一个甲子了,用不着追求一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对于市场上,很多低级趣味的小说和影视剧都卖疯了,浮石表示这个不太正常,自己从不看那些低级趣味的东西,它们不在我关注的范围以内。他们有他们的生财之道,我有我追求的东西,赛道不同,井水不犯河水。

谈到自己下半生的定位,浮石说,我其实还是喜欢当文人画画家的状态。这个并不排斥自己是“商人”的小说家、影视编剧坦率地说,如果你的画能够打动人心,并且能给你带来真金白银,请问,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商业模式?

最后,谈到对新进入行业的编剧和商人有何忠告和勉励,浮石认为,社会真的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只靠讲江湖义气,只靠关系做生意的时代真的已经过去了。

最近,管理部门出手整顿失德艺人的举措也表明,今后各行业要想成功,首先最要做好的,就是做人,他希望大家要规规矩矩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当然,无论是做生意和做编剧,在做好人的基础上,还是需要不断积累自己的专业素养。一个做好人有好报的社会,是一个美好的社会,我们都应该为此而努力。

吸血鬼德古拉 http://www.xinzhiliao.com/bj/anmo/571.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