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城市文化  影视

保罗·范霍文电影合集:粗俗的优雅来源于禁忌的

  在戛纳亮相,八十三岁的导演保罗·范霍文电影终于被重新召回观众的视野,毕竟离他的上一部影片《她》已过去了五年。

  这无疑也符合导演一贯的创作模式:在好莱坞,他的产出频率仍保持在两到三年一部,那更不用说在创作环境相对自由的状态下所要花费的时间了。

  总结保罗·范霍文拍摄的所有影片,几乎在美国公映都是限zhi级。范霍文的第一部长片《在商言商》即开始了相关情s的主题,这是一个关于荷兰阿姆斯特丹两位妓nv的情感与友谊的故事(起初,范霍文甚至想把该片拍成真正的s情电影)。

  1992 年,他执导的影片《本能》在戛纳电影节上全球首映,让女主角莎朗斯通一举成名,他自己也成为世界瞩目的话题导演。

  此前,他执导的《土耳其的狂欢》曾入围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却被家乡荷兰的评论家批为藐视女性,此后“”好莱坞。

  在范霍文进入好莱坞之前,还有两部需要被提及的重要的作品。他在以几位荷兰年轻人因摩托越野比赛而展开的故事《绝命飞轮》中,用多组三角关系作为布局,再把他最感兴趣的三种元素:情s、暴力与宗教置入其中,作为他在荷兰拍片时期的精彩总结。随后,他在荷兰拍摄了最后一部片《第四个男人》,开始有意识地处理人物间潜在的分化与转化的可能性。

  带着这一边总结一边尝试的劲头,他开始了他的好莱坞生涯,但有一个疑问,在美国体系下,他的情s、暴力与宗教元素还能奏效吗?1985年的《冷血奇兵》是一个异数,或许是多得中世纪的电影题材,即使是全然的商业电影躯壳,观众仍能看到范霍文对三种元素的均衡并置。

  随后范霍文制造出了他好莱坞时期最为轰动的几部作品。《机械战警》、《全面回忆》和《星河战队》一方面体现了好莱坞技术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却成为了范霍文调配三种元素的实验地,他把与宗教元素调到最小,把暴力这种较前两者相对容易接受的元素放到最大,以此来适配美国的社会环境。

  《机械战警》里,机器人ED-209因失灵用机枪持续扫射测试员工,偌大的弹孔以及飞溅的血肉让观众印象深刻;《全面回忆》的主演阿诺·施瓦辛格的角色形象使原有的暴力场面更具压迫力;而《星河战队》中,两个种族之间无情的殊死斗争更让暴力呈现得以升级。

  但为了填补另外两种元素的空缺,他掺入了关于科技与媒体的讽刺性思考。在后来者中,像《美国众神》这类作品,也可看到这种观念的延续:媒体与科技之神开始取代旧日的信仰,俨然一种新的宗教。

  于是,范霍文的好莱坞科幻电影中亦是如此风貌,把取代性元素嫁接在那些被断裂的分支,使作品焕然一新。以上三部科幻片透过电视转播与科技失控等细节展示出新媒介对社会的影响。

  毋庸置疑,《全面回忆》会是一个更好的蓝本,除了惯用元素,还包含了原著作者菲利普·K·迪克一直关心的,也和电影有莫大亲近性的命题:何谓线

  一直竭力保持自己偏好与创造力的范霍文终于被体制所流放,他的好莱坞生涯终究结束于千禧年,新时代对范霍文制造同样水土不服。2005 年,范霍文离开好莱坞,回到自己的故土荷兰拍摄艺术商业影片《》。

  主流媒体对《》的评价照旧褒贬不一。美国《观察者》指出:“没人指望从范霍文的歌舞女郎中发现什么精妙之处,观看这部关于二战抵抗军的软s情低劣之作,就像发现了一段特别没有幽默感的急速乐章——里面充斥着大量可怕、做作的坦胸露怀。”《滚石》杂志说得比较俏皮,“没有一部关于二战荷兰抵抗组织的电影会拍得如此有趣,更别说其中的刺激和有效的x爱。”

  他说:“我需要走出科幻电影的迷宫,我的电影生涯是在荷兰开始的,我应该回到那里去拍一些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在美国,人们不会相信我在《女郎》之后,还能拍什么现实题材的影片。他们只信任我拍科幻片,但是所有的科幻片已经越来越穷途末路,这就像我不认为《本能2》的剧本会很好,因此,我不想再拍这样的东西。”

  《》被称为一部女人的战争史诗,也被人戏谑地称为是《色|戒》和《无间道》的结合体。影片讲述二战期间,荷兰犹太女孩加入地下抵抗组织,不惜一切代价接近德官的故事。她在执行任务中,爱上了军官,也被人诬陷成为叛徒。影片前半段略显老套,后半段的转折却出人意料:看似正义的战争,表达了人性的善恶。在少女漫改电影中,他能帅气清爽地出现。

  “人们会觉得,这个剧本里过多的不确定性、模棱两可——也就是说,你无法确信好人就是好的,坏人就是真正的坏——其实电影里的很多人物直接来自历史——这就是现实。”范霍文说。他调侃道,很难让他相信英雄的故事,人性太复杂,只有在好莱坞的里,才能把这个世界的好人、坏人分得那么清楚。48 岁时,范霍文从荷兰来到好莱坞。主要原因是荷兰观众不喜欢,而评论家指责范霍文过于商业化,甚至恶劣地控诉他藐视、厌恶女性。

  尽管《本能》非常成功,仍然有批评家认为该片陈词滥调地使用了女同性恋的套路,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是在颂扬暴力。《女郎》的题材、chi度导致票房惨淡,在评论界恶评如潮,甚至斩获了金酸梅的最差影片奖(范霍文则获得最差导演奖),但却不妨碍此片在租赁市场获得的巨大盈利。在家观看租赁录像的这种私密观看形式,是否就说明了部分观众欣赏他几部争议影片的出发点乃是s情?但于范霍文而言,性不过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于是他诚实地把他希望看到的事物搬演到观众的眼前。

  当年,范霍文本人穿着正装,驾着车,一本正经亲自去了领奖现场,他是美国金酸梅奖有史以来第一位前往现场领奖的人。范霍文回忆说:“没有人想到,我会去。当我走上去领奖的时候,所有人都惊呆了。这件非常负面的事情突然变得似乎有些意义了,面对蜂拥而来最极端的、最恶毒的负面评论,我不是靠说这是一部杰作来驳斥。这是很有意思的体验,现在回想起来,从的角度来看,这是个正确的举动。”

  “我认为,所有我电影里的女人,或者说80%、90% 吧,都是强势的、的,或者是投机主义者,或者是恶魔,或者都是。当然,《》里的蕾切尔并不是一个恶魔,她也不是投机分子。我认为,她并不是害怕去利用她的达到自己的目的,她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抵抗军。”《》里,犹太女孩蕾切尔在影片中有近十处luo露镜头。其中,最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场景是,大桶的粪便从高处慢慢倾倒下来,裸身的犹太女孩子在四周人厌恶的眼光中,半躺在地。在内地公映的版本中,这个长达六七分钟的镜头,因为观赏不适,被一笔带过。

  女演员对范霍文的情感是很复杂的。在伦敦接受访问时,有记者问29 岁的侯登会不会对范霍文有罗曼蒂克的想法。她立即正色回答:“你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么问?他都可以做我的祖父了!”《本能》中最有争议的镜头是,面对审讯,女主角穿着没有di裤的短裙,双tui张开。当时,莎朗斯通读剧本,按照导演要求,没有穿。作为一种表达友情、信任的方式,拍摄前,莎朗斯通把脱下的这条送给了导演范霍文。拍完之后,坊间传莎朗斯通看完影片,狠狠地给了范霍文一个耳光,并说:“我不知道你在拍什么!”

  这句话一度触怒了范霍文,他至今认为:“这简直就是胡说八道,她通过已经看到我拍了什么。而且,她给了我她的,我就在现场拿着它。所以,无论她说什么,都是撒谎。”

  还会有记者半开玩笑地问范霍文:“你把那条放到哪里去了?”他试图去回想,到底怎么处理这个东西了:是不是把它捐赠掉,或者在拍卖网站上卖出去了?他所知道的是:“有人把它洗干净了,我想可能在我的孩子那里。”因为作品里大量的xing和暴力,有人会困惑于范霍文的艺术成就。他会毫不客气地纠正:“ 为什么这么多导演没注意到我们是通过性而存在的呢,而且,我们极端的暴力。为什么他们没有表现这一点?如果艺术就是你的生活,就应该去通过超越、转换,或者用象征手法去表现它。你看过了我的电影作品里表现xing爱的场面就会知道,xing爱看上去粗俗,甚至震惊,那是因为我平时做了细致的观察,使它们变得真实。”

  而时常,这种关系的终结都伴随着剧烈的死亡,这或许是他的作品中一直潜藏的暴烈之处。范霍文作为希区柯克的超级影迷,但两者又是如此的不同:希区柯克大量拍摄悬疑片,关注点却仍是“如何讲故事”;范霍文则不然,似乎对“怎么样的故事”更感兴趣,他在选择能够置入特定元素的剧本,因此我们总能从他的电影中看到熟悉的元素。

  一方面,《她》则是承接悬疑脉络,在情s与暴力的处理更为收敛,似乎在离开好莱坞后,他回归到早期相对艺术化的状态,一直在为他的偏好寻找更为适切的落脚点。同样地,在《她》中亦能找寻到时代的印记:女主角米歇尔所从事的是如今流行的电子游戏行业。片中所呈现的游戏制作人与决策者、游戏机制与游戏叙事的紧张关系非常精准,似乎也在影射着电影创作与环境制度的种种矛盾。

  在祖国荷兰,他的影片受到非议,但那却是发源地;而好莱坞尽管掣肘颇多,但却使他声名大噪;最后当他选择回归“艺术”的怀抱时,影评人们又把他曾经的作品视为作者性的一部分。电影作者的说法由来已久,根据电影手册派的观点,“作者”可以指导演在场面调度上可辨认的风格,也可以说是拍摄的手法,亦即未曾有关于“作者”具体而全面的解释。电影手册派使用作者的概念,一来为了方便把认同的导演捧上宝座,二来也为了抨击当时日益僵化的法国电影。来去之间,电影作者的概念总是伴随着特殊的语境才得以生发,而在对作者理解较为宽泛的今天,似乎人人都是作者。

  如此一来,便能透过各个面向提纯出保罗·范霍文电影的作者特征所在。他对讲故事有一定的执念,所以选材一直较为写实;而形式上即使略有创新,却是传统的,总是在保持时空的相对连贯来确立故事的顺利发展。不过,这也是大部分“商业”导演的共性,并不足以被贴上范霍文的标签。回顾其生涯,在第一阶段以《夺命飞轮》作结,反映当时荷兰边缘青年的生活形态,三种元素被均匀地配置;第二阶段以科幻片为主,以《透明人》进行元素融合失败作结;近些年作为第三阶段,更为圆融地建构出《》和《她》,三元素不再过于突出,但仍极具聚焦力。

  对其人其作品的评价则随时代转舵,不断翻新,或许,我们应该从“电影”这个总体概念去理解他的作者性:透过题材与特殊(通常是挑战世俗眼光的)元素结合,与时代和制度碰撞,成为试金石般的存在。在共体时艰的年代,更应感谢保罗·范霍文的个性与力量,他带着特别的电影观念周游于各种制度,为特定类型的电影争取到了世界性的关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