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南京资讯  新闻

九旬李光羲:我不想离开舞台

  因新中国首部西洋歌剧《茶花女》一炮而红,至今仍用歌声“为人民服务”
  九旬李光羲:我不想离开舞台

  本报记者 韩轩

  “《北京日报》我很熟,我还在上面发表过文章呐!”说这话的是男高音歌唱家李光羲。从出演新中国第一部外国歌剧《茶花女》男主角,到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演唱《松花江上》;从改革开放初期唱响《祝酒歌》,到2019年春节九旬高龄登上春节联欢晚会舞台,李光羲不仅多次登上国家级舞台,还深入社区,乐此不疲地为群众文化贡献力量。数十年来,他参与并见证了新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

  《茶花女》 借鉴电影,担纲新中国首部洋歌剧

  说李光羲是新中国歌剧界的第一个全民偶像,恐怕不为过。1956年,新中国第一部洋歌剧《茶花女》首演,李光羲因饰演男主角阿尔弗莱德一举成名。

  “那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周恩来总理说我们过去是农村包围城市,条件艰苦没有剧场,全国解放之后,我们占领了大城市,大城市有剧场,我们就要‘占领剧场’。”回忆起70年前的旧事,李光羲依旧历历在目,“占领剧场”就要有剧目,于是,李光羲所在的中央歌剧院开始排演西方古典歌剧《茶花女》。

  《茶花女》是洋歌剧,以前从未排过。“演外国人,唱西洋歌剧,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李光羲说,当时大家就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选拔演员、翻译剧本、练习演唱、学习表演,一点一点摸索着。有趣的是,当时排演《茶花女》的李光羲其实不是专业出身的声乐演员。从小生活在天津的他,自幼酷爱音乐和戏曲,京剧、京韵大鼓和其他地方戏他听过,传入天津的西洋音乐他也听过,再加上有一把好嗓子又热爱歌唱,李光羲考入了中央歌剧院,并参与了《茶花女》的排演。

  “要演《茶花女》,我就想起了我之前看过的美国电影《茶花女》。”李光羲对这部电影非常痴迷,从演员到故事,从场景到造型他都烂熟于心,他演阿尔弗莱德时,就把脑海中那个好莱坞男主角的形象展现在舞台上,就连开门的动作,他都借鉴了电影中的表演。

  李光羲说,要排一部剧目,就要在舞台上把自己从内到外地变成剧中的人物。但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大量艺术家来自延安,对《茶花女》中外国人的生活方式并不了解。“苏联专家就教我们,怎么从形象、声音、气质上把自己变成法国人。”外国绅士怎么与人交流,怎么走路,怎么站着才礼貌,怎么看人,都是他们学习的内容。“后来大家都说,我借鉴电影的方法是对的。”原本并非A组演员的李光羲,在正式公演前被苏联专家选定,成为《茶花女》第一号男主角。

  当然,总结这些成功经验都是后话了。当1956年12月《茶花女》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时,整个文艺界都沉浸在“中国人也能排演西洋歌剧”的兴奋中。“那时候我们都说,歌剧是戏剧中的‘重工业’,要排外国大歌剧更是不能想象。”李光羲说,当时的《茶花女》不仅在北京场场爆满,还吸引了全国的爱好者来看。“那时候中国戏多,外国戏就这一个,很多地方上的文艺工作者听说了也都来看!当时从广州到北京得走4天,新疆到北京要一个星期,但他们都来。”李光羲也因表现出色一炮而红,从1956年到1984年,《茶花女》无数次复排他都出演男主角,一直演到55岁。

  李光羲特意强调,这部歌剧是用中文演唱,“我们的文艺要为工农兵、老百姓服务,如果在当时唱意大利文,老百姓也不知道你在唱什么。”为了让观众听得明白,中央歌剧院懂俄语的专家,就把意大利语《茶花女》翻译成俄语,再翻译成中文,教歌唱家们演唱。自1956年首演后几十年中,剧本的翻译也不断调整,剧本唱词也越来越完善。

  “现在年轻人学外文,可以用原文唱歌剧,出国演出也方便。无论中文外文,都是艺术表演的形式,都挺好。”李光羲并非排斥用原文演唱歌剧,而是在强调,当年我国排演第一部西方歌剧时就已想着向普通老百姓推广高雅艺术。用中文演唱西洋歌剧,也成了中央歌剧院演出歌剧的传统。

  《祝酒歌》 改革开放浪潮涌动,唱出时代心声

  除了《茶花女》,后来李光羲还出演了《货郎与小姐》《叶普盖尼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