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资讯  民生

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系列)

  开发养老价值客群、女性价值客群等特色客群。坚持传统服务与智能服务相融合,不断完善老年客户服务标准,为老年客群量身定制手机银行“至简专版”,智能推荐适配的金融产品;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金融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活动,帮助老龄等特殊人群提高对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认知能力、风险识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联合头部保险公司设计、引入特色鲜明的养老年金、定额终身寿产品,提升细分客群产品与服务质量。优化升级车车卡、女人花卡等重点产品权益,满足目标客群个性化用卡需求。

  加速基础产品服务体系建设,提升零售基础产品货架竞争力。把握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即将推出契机,加快跨境理财通平台搭建。完成外汇业务系统便利化升级,优化留学生、在华受薪外籍人士等客群的外汇服务体验。开发集薪资代发、人力管理、税务、福利、报销等功能于一体的代发企业综合服务平台。

  深耕细分领域,打造稳健的财富管理品牌。依托民生磐石及FOF产品的领先优势,打造细分领域品牌优势。顺应市场变革开展前瞻性布局,以客户为中心,匹配客群风险偏好,建立“安、固、稳、赢”系列本行理财产品品牌。

  打造稳健投资品牌“民生磐石”系列。通过贯彻“收益稳固+”原则,创研“固收+”策略产品,充分发挥“股债兼收、进可攻退可守”的大类资产配置优势,联合业内多家头部基金公司,采用“专业严选、独家定制”模式,甄选“民生磐石”系列基金。截至报告期末,“民生磐石”产品规模60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51亿元,增幅139%,服务客户超20万人,正在形成良好的市场体验与稳健的财富管理品牌。

  发力FOF市场,抢占市场份额。通过FOF产品强化基金配置品牌,以量化模型为工具、以风格分析为基础搭建底层产品遴选模型,审慎评估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全面“画像”,逐步形成“买FOF到民生”的品牌形象。截至报告期末,民生银行公募FOF基金保有规模40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66亿元,增幅70%,保有规模占据全市场1/3,在这一细分赛道体现出了超强的竞争力,向市场传递公募FOF领域的民生最强音。

  未来,民生银行在持续深耕磐石系列、FOF系列基础上,将联合业内头部机构重点布局三年期权益产品,践行长期投资理念,提升客户盈利体验,塑造全新品牌系列,为大众投资权益资产提供更多优质选择。通过磐石、FOF、三年期系列三剑齐发,合力打造稳健财富管理品牌,为客户提供更稳健、更安心的财富管理服务。

  加强科技赋能,提升客户体验。以“覆盖面扩展、时效性增强”为目标,持续优化客户体验监测体系,新增9条个人客户旅程纳入监测,监测旅程线条,评价机制逐步从T+1转向实时评价。

  积极利用科技系统、与外部数据对接、主动上门服务、一站式服务等举措,依托小微移动运营IPAD、手机小微宝等,全面推广小微移动作业模式,完善小微受理、审批电子化作业流程。创新推出基于5G通信技术的信用卡业务视频客服模式,构建“电话热线+网络客服+视频客服”协同的客户服务体系。提供高效便捷的当日用卡、现场制卡功能。发布全民生活APP8.0版本,率先适配鸿蒙操作系统,助力构建开放安全的全场景、分布式金融服务体系;优化手机银行基金专区,升级产品推介界面、信息披露、客户持仓展示等功能,首次实现智能双录功能落地,运用数字化技术开展客户情感经营,在客户经营周期、客户生命周期的各个节点创造情感场景,通过与客户共情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客户体验和客户粘性。

  网点转型提升加速推进。贯彻重点区域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在四大战略区域及县域地区有序增设网点布局,加快重点区域布局。升级厅堂及门店综合化服务体验,完成网点新空间设计标准的落地试点和样板间打造,优化网点使用体验。升级厅堂一体化模式,完成全行厅堂运营作业管理、人员管理、风险管理职能由运营条线向零售条线的划转,形成厅堂“一盘棋”的客群经营和管理格局。构建网点效能评价体系,强化过程管控、效能评估对结果指标达成的促进作用,通过过程监测督导提升网点效能和产能结构。报告期内,社区金融资产规模新增占本行零售金融资产规模新增的22.2%;有效客户数新增占本行零售有效客户数新增的27.46%;贡献期便利型网点产能持续提升,头部网点大幅增加,本行5亿元以上金融资产规模网点增加22家,总数达到139家,增幅达18.8%。

  本行在境内建立高效的分销网络,实现了对中国内地所有省份的布局,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区等区域。截至报告期末,本行销售网络覆盖中国内地的132个城市,包括140家分行级机构(含一级分行41家、二级分行90家、异地支行9家)、1,182家支行营业网点(含营业部)、1,094家社区支行、137家小微支行。

  报告期内,本行持续优化资产结构,提升投资效率。截至报告期末,本行交易和银行账簿投资净额20,081.02亿元,比上年末下降892.65亿元,降幅4.26%;交易和银行账簿投资净额在总资产中占比较上年末下降1.87个百分点。

  报告期内,本行持续强化合规经营,秉持“新理念、新定位、新方式”,深入推进同业客群经营转型。本行深化以同业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新理念,持续完善同业客户统一营销,完善同业客户统一授信及非授信业务管理体系,全行有效客户覆盖率持续提升,客户基础不断夯实的同时推动了同业客户综合服务水平的持续提升。

  报告期内,本行积极调整资金业务结构,增强同业负债稳定性,实现同业业务的稳健发展。截至报告期末,本行同业资产规模3,471.2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46%;同业负债规模(含同业存单)17,933.60亿元,比上年末减少2.51%;报告期内发行同业存单188期,累计发行规模3,103.60亿元;截至报告期末,本行发行同业存单余额4,669.89亿元。

  报告期内,本行贯彻落实托管业务“有取有舍、高质量发展”理念,强化合规经营,有序推进托管业务结构优化。本行深化托管科技赋能,加强新技术应用实施,持续推动托管业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本行着力打造托管增值服务平台发展,有效整合资源,持续提升客户服务能力。截至报告期末,本行托管规模10.76万亿元。

  养老金业务方面,本行围绕国家多支柱养老金体系完善与发展的政策契机,以年金托管和账户管理资质为基础,建立了覆盖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养老金产品、养老保障管理产品等的产品体系,持续提升运营管理和客户服务水平,为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客户提供优质的养老金管理服务。

  报告期内,本行持续推进理财业务转型,一方面完善净值型理财产品布局,产品覆盖中、长、短期各类期限和各主要类别资产,并推出多只客群和区域定制专属产品,个人净值型理财产品客户数快速增长。另一方面,严格遵守资管新规过渡期相关要求,有序压降存量资产,存量资产规模比上年末下降1,778.03亿。截至报告期末,本行符合资管新规要求的净值型产品规模6,710.5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6.95%。净值型产品占理财产品总规模的比例由上年末的61.38%上升至78.70%。

  理财业务转型过程中,本行一方面大力强化理财业务风险管理,逐步建立了涵盖产品创设、投前调查、资产审批、放款管理、资产监控、投后分析的全流程风控体系,理财业务风险计量、监测和控制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另一方面,加大存量问题资产清收处置力度,主动化解风险。资管新规和《理财业务管理办法》发布以来,本行根据监管要求,制定了存量产品压降计划并按照该方案落实。报告期内,每季度均按计划完成了整改进度要求。在存量资产压降过程中,逐步实施问题资产回表,并按照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一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要求进行严格风险分类,按照预期损失计提减值准备,同时继续强化回表资产清收处置,持续推进风险化解。

  2020年12月9日,本行获得中国银保监会关于筹建民生理财有限责任公司的批复。目前,本行正在积极推进向中国银保监会申请开业的有关资料报送工作,并加快落实各项筹建工作,力争理财子公司早日获准开业。

  报告期内,本行贵金属业务场内(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黄金交易量(含代理法人及个人)851.33吨,白银交易量(含代理法人及个人)37,433吨,交易金额合计人民币3,522.60亿元。以交易金额计算,本行为上海黄金交易所询价交易前十大交易商,也是上海期货交易所最为活跃的自营交易商之一,亦是国内重要的大额黄金进口商之一。

  报告期内,本行开展企业及同业客户黄金租借业务36.8吨,市场排名第5位;对私客户自有品牌实物黄金销售527.68公斤,产品多样,有效满足了客户需求,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报告期内,本行境内即期结售汇交易量3,317.16亿美元,同比增长8.83%;远期结售汇、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量6,154.73亿美元,同比增长71.72%。本行积极推进外汇风险中性机制建设,助力实体企业通过衍生产品进行汇率套期保值。

  报告期内,本集团持续夯实资产质量,保持拨备计提力度,资产质量指标稳步改善,风险抵补能力不断提升。截至报告期末,集团不良率1.80%,比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逾期90天以上、60天以上与不良比例均小于100%。减值准备余额1,034.2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7.89亿元;拨备覆盖率142.87%,比上年末上升3.49个百分点;拨备率2.57%,比上年末上升0.04个百分点。

  一是严控新增授信风险。报告期内,本集团持续优化资产结构,加大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成渝四大重点区域优质企业信贷政策支持力度,把好客户和授信准入关,严格开展授信审查,持续提高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高评级客户占比,优化全行资产布局,保持新增授信资产质量优良。强化监测预警工作,严格落实重点客户、重要舆情监测新机制,提升监测预警时效,建立重大风险信息共享与处理机制。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对房地产业务、政府融资平台、非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等重点领域开展风险排查,通过风险集中诊断和主动退出机制,提前压降和退出风险客户。

  二是加强不良处置力度。本集团优化清收管理机制,坚持现金清收优先导向,拓宽处置渠道,分类施策、多措并举,全力推进不良资产清收处置。挖掘不良资产处置潜力,“一户一策”攻坚大额疑难项目,整合行内专业处置资源,形成合力提升处置效益。夯实处置基础管理,推进资产保全操作手册编撰,提升保全条线业务操作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加强已核销资产清收,坚持“账销案存、权在力催”原则,对已核销细化分类管理,提升回收价值。

  三是妥善安排理财回表处置。本集团根据《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优化资管新规过渡期安排引导资管业务平稳转型》等相关监管规定,对符合条件的理财风险资产有序推进回表处置。对理财已回表资产,严格进行风险分类,并按照金融资产减值管理相关规定计提拨备,同时继续强化清收处置,持续推进风险化解。

  报告期内,本行积极推动全行数字化金融战略全面实施,建成“全分布式”企业级架构,形成以“业务中台、数据中台、AI中台”为核心的横向平台化科技体系,提升科技和数据能力。聚焦科技金融“十件大事”,拓展开放银行,建设直销银行生态平台,打造对公、零售一体化智能风控体系和“风铃”新一代运营风控系统,推广“智慧银行体验店”,推进“远程银行”智能化,开展“生态银行”和“智慧银行”建设,在技术创新的同时,重点保障生产安全和网络安全。

  完成“全分布式”企业级架构转型。自主可控的分布式核心产品平台体系全面建成,包含分布式技术平台、分布式直销银行电子账户、分布式零售、分布式支付平台、分布式核心系统等,形成支撑未来5-10年数字化金融快速增长的“数字化”科技底座。分布式核心项目顺利完成亿级客户数据的联机无感迁移,系统零停机、服务零中断。

  构建AI中台,强化数据中台和业务中台。AI中台以机器学习模型一体化平台为基座,面向总分行统一提供“模型训练、AI生产、AI资产管理、AI纳管、AI服务”5大能力。数据中台打造包含“数据科学产品、数据赋能方案、数据科学工具、数据科学平台”的一套数据科学赋能体系,重点创新数据产品,自研“灵犀、新竹、百川、天眼、启明、牵星”等风控类大数据模型产品,覆盖信贷业务全流程风控,提供差异化定价功能,已在小微、信用卡等业务场景试点应用,强化数据基础应用能力。建设全行统一知识图谱平台,基于本行工商数据和对公客户担保授信等数据,构建了超过亿级的企业关系图谱。

  建立对公、零售一体化智能风控体系。重构非零售风险管理平台,沉淀场景数据,深度融合数据模型,支持风险实时识别、自动阻断,提供客户开户和授信申请的一站式在线审批授权等新功能,推动风控能力向场景化、实时化、智能化转型,适配金融风控“快、稳、准”的新要求。新建B、C、G端风控场景平台,输出风险领域的共享服务能力,对“B端”精准把控需求,对“C端”融入场景服务,对“G端”链接合作共赢,组合金融产品,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升级微服务架构,打造流程协同编排能力,增强弹性,快速支撑数字风险管控体系变革。

  推进营销云工作台2.0,支持总分行在线开展营销活动。构建“营销十要素、营销生命周期、活动类型”的三维营销引擎,全面支持活动、策略、权益、数据看板,形成9类营销活动通用模型。支持总分行在线发布营销策略,实现场景、业务和渠道全流程线上化审批,提升营销作业效率。

  建立“总行科技、区域研发中心、分行科技”联动的协同作战机制。新增深圳、成都、西安、合肥、武汉5个区域研发中心,定向支持重点区域战略项目的敏捷协同开发。扩大分行云服务体系,在分行开发测试云基础上,新建分行生产云,共承载36家分行39个业务系统的生产环境。

  压实信息安全“一把手”责任制,重点加强对附属机构的信息安全防护。对不断扩展的银行安全边界,从银行、客户、网络环境多个层面,逐一消除安全威胁,提供覆盖银行内部网络空间和客户、第三方合作伙伴的整个生态网络空间“全域防护”,有效应对重大网络安全突发事件,防范网络金融风险。依据“六个统一”原则,部署集团统一的安全防护策略,建成以总部为中心、覆盖全网、立体纵深式的集团网络安全保障体系,覆盖信用卡中心、民生租赁、加银基金、科技公司等,提升集团一体化安全防控能力和科技服务能力。依据《数据安全法》等规范要求,健全本行个人金融信息管理和数据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加强开放银行安全边界防护,完成开放银行平台和银企直连系统的技术架构整合。

  信息科技服务管理水平进入银行业先进行列。本行通过国际权威测试组织成熟度认证体系最高级别认证TMMi5级,标志着本行软件测试管理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立起标准化测试管理体系,采用基于风险的测试策略,实现风险早识别、早处置。升级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在分行及附属机构推广ISO20000和ISO27001管理体系认证,提升集团生产运行一体化管理水平。规划建设达到国际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最高级UPTIMETIER4级标准的多活数据中心,提升业务连续性保障能力。

  报告期内,本行围绕数字化金融战略,充分应用前沿技术持续建设数字化、智能化、场景化金融服务及非金融服务体系,平台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产品服务模式更为丰富,客户服务体验提升明显,行业生态金融发展态势良好,市场份额和品牌效应再创新高。

  报告期内,本行秉持“开放、融合、精益、智能”的服务理念,建设有特色的零售线上平台,打造精益化的产品服务体验,提升平台智能化服务能力。报告期内,相继推出线上资产证明、医保电子凭证、个人征信查询、电子等系列便民、惠民服务;提供智能搜索、智能日历、智能语音等智能化服务,新增缴费提醒、信用卡还款、理财到期、周期性转账提醒等智能日历服务体系,客户体验全面提升;丰富生活圈板块特色鲜花、3C数码、文创收藏、营养保健等非金服务,建成21家分行特色专区,开展140余次客户回馈活动,满足客户一站式生活服务需求;推出手机银行播客厅,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音视频服务,构建以价值内容为导向的新型服务业态。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强化客户洞察,不断完善客户标签画像体系,深耕数字化运营,提供精细化、智能化服务,满足客户实际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

  本行大力开展敏捷创新,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积极抢抓市场机遇。业内首家推出键盘银行,以百度智能手机输入法为载体,将产品浏览、热门活动、网点查询预约等服务,融入到客户微信聊天、短信编发、网页浏览等各个场景中,为客户提供了无缝衔接、随用随取的服务体验;上线,国内率先适配华为鸿蒙系统,线上平台产品服务和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零售线万户,比上年同期末增长14.78%;零售线万户,比上年同期末增长28.04%,用户交易活跃度保持银行业领先地位。

  报告期内,本行大力开展对公线上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建成由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银企直联平台组成的对公线,打造千企千面的服务能力。实现登录服务智能化、权限配置便捷化,全面优化企业网银交易明细查询、回单、企业财务室等基础服务,创新推出单笔转账、批量转账,搭载智能汇路,减少客户操作步骤,提升业务处理效率。持续丰富对公产品及服务,上线智能通知存款、企业征信报告、通用账户在线开户、企业名片等全新功能,满足客户资产增值、征信查询、便捷开户等多种业务诉求。拓展智能化服务,在移动端启用指纹、人脸识别、OCR影像识别等新技术,业务操作更便捷、更精准。建立银企直联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提升客户服务水平,服务客户能力大幅增强;研发推出银企直联专用蓝牙U宝及专用签名设备,更有力地保障了客户账户资金和信息的安全性。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对公线万户,比上年同期末增长13.07%;对公线,862户,比上年同期末增长31.71%;银企直联拉动存款年日均规模6,721.25亿元,同比增长29.26%。

  报告期内,本行紧抓支付行业转型机遇,积极开展支付产品和行业解决方案创新。针对零售客群,加快移动支付产品建设,推出微信、支付宝免输卡号签约服务,客户绑卡流程更便捷。围绕对公客群,打造综合收单产品,丰富资金结算服务,上线支付分账、担保结算等特色功能,满足平台商户多元化结算需求;率先上线对公标记化付款功能,并在基金销售监督场景下试点应用;聚焦民生政务等重点领域打造解决方案,提供线上综合缴款服务,实现金融赋能便民生活场景;针对集团企业提供“账户+支付+权益”组合服务,将金融服务嵌入企业生态场景,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报告期内,本行借记卡(I类户)移动支付交易笔数2,979.65万笔,同比增长73.94%;交易金额201.93亿元,同比增长32.92%。

  报告期内,本行大力拓展开放银行,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和“合作创新”三种模式,整合开放本行产品及服务,自建或与合作方共建金融服务生态。优化升级开放银行门户,面向合作方打造信息发布与业务受理申请的统一平台;统一线上进件服务,简化客户经理和客户繁杂的操作流程,提升开放银行生态场景合作项目的对接效率;搭建联调沙箱环境,支持合作方自助式、快速接入测试环境,加速项目投产上线速度;持续完善产品目录,累计发布了306个API接口。面向市场推出14个行业服务方案,打造“民生云+”品牌,重点推广“民生云·代账”“民生云·人力”“民生云·货运”等行业服务方案。

  “民生云·代账”是面向代理记账行业提供的轻量级综合服务方案,解决了软件平台、代账公司、小微客户各自痛点,提升了企业客户在财务管理过程中的便捷度和规范性,多向赋能,助力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与24家财税平台开展合作,荣获“2021年中国金融科技创新大赛”专项领域创新金奖。“民生云·人力”是面向企业代发、人力外包、灵活用工行业的全面综合服务体系,赢得行业头部客户认可,并顺利对接投产;“行业云”模式在人力代发、费控报销领域开展试点,批量获客和拉动存款沉淀成效初显,赢得市场拓展先机。

  本行把握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发挥创新的体制机制优势,致力于打造“零接触金融、普惠金融”的直销银行纯线上生态平台,面向企业生态和大众客群提供便捷、安全的场景化金融服务。报告期内,本行持续深化“金融云+行业云”特色BBC服务模式,创新落地“云银行生态平台”,积极发挥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链接器”作用,打造“链式钱包生态”“云钱包生态”“基金销售监督生态”的标准化、场景化、生态化金融服务,融入企业经营场景,为企业客户及其上下游小b客群和个人客户提供代发薪资、财富管理、消费、资金监督等专业、安全、纯线上的金融服务,已建成标准化API接口600余个,为通讯、交通、物流、工业、教育、医疗等行业千余家商户提供场景金融解决方案,累计服务3,482.64万客户,管理金融资产1,420.33亿元。报告期内,获得华夏时报“年度直销银行奖”等重大殊荣,持续引领行业发展,树立行业标杆。

  报告期内,本行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和监管部门各项要求,有力保障金融服务畅通,加速推进运营管理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向行内外客户提供优质、高效、有竞争力的运营服务。集中运营多地备份优势明显,时刻保持应急响应能力,为国内出现疫情的局部地区建立优先服务通道,确保服务不中断、业务不延迟;稳健推进关键应用智能化进程,建设智能型“远程银行”,强化客户体验提升,持续做优特色客户服务品牌;积极落实国务院办公厅有关政策,践行社会责任,95568电话银行开通老年客户一键进入人工服务功能,让老年客户群体得到更多的关爱与帮助。

  报告期内,本行致力于建立“一个民生”业务协同体系,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综合化服务。建立科学高效的跨部门协作机制,理顺条线间、板块间、机构间以及总分行之间的关系,打破公司业务和零售业务壁垒,全面打造总分联动的战略客群协同服务体系。促进本行与附属机构之间协同,明确协同思路、工作目标与协同机制,拓展交叉协同范围,强化客户转介与双向导流,共同打造面向客户的综合化金融服务体系。

  坚持“一个民生”发展理念,本行不断健全集团化管理体系,统一公司战略方向,实现全行一体化规划与营销、一体化产品与服务、一体化风险管理、一体化系统和平台,一体化资源配置与考核。畅通总分行沟通交流渠道,加强总行对子公司的统筹管理,优化提升协同化、一体化综合服务。

  报告期内,香港分行认真贯彻本行发展战略,着重塑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充分发挥境外业务平台作用,公司银行、金融市场、私人银行及财富管理三大业务板块齐头并进,业务增长显著。

  香港分行深化客群经营开发,优化资产结构,强化负债成本管控,实现了净息差稳定提升。截至报告期末,香港分行总资产达1,962.39亿港元,实现净收入12.83亿港元,同比增长23.73%,其中利息净收入11.37亿港元,同比增长24.53%;税前利润11.21亿港元,同比增长11.37%。

  报告期内,香港分行深入践行“一个民生”发展战略,扩大跨境协同联动优势,重点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为企业客户提供专业的跨境金融解决方案,截至报告期末,落地11个总分行级战略客户重大联动项目,合作资产规模超过100亿人民币。香港分行围绕资本市场,深耕特色业务领域,银团、并购、结构性融资等投行类业务实现良好收益,银团簿记行及委任牵头安排行项目金额在港澳地区排名上升至第8位,体现了本行在海外银团业务领域的专业地位。

  报告期内,香港分行依托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债券承销业务持续发力,截至报告期末,中资美元债承销笔数排名5全球第五,创历年同期新高,体现了本行在境外债券市场的影响力和市场地位。香港分行重视本地托管客群培育,持续丰富托管产品体系,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托管业务取得快速发展。截至报告期末,资产托管规模达878.79亿港元,较上年末增长23.33%,托管规模位列可比中资股份制银行第二。

  报告期内,香港分行以跨境财富管理业务为支点,以网上银行及手机银行为载体,深度挖掘跨境中高端个人客群金融需求,丰富完善产品货架,创新增值服务模式,持续提升跨境综合金融服务能力。香港分行克服长期封关影响,积极拓展本地私人银行代理保险业务,保险转介业务更获突破。

  当前,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经济复苏的基础尚不够稳固,经济完全恢复常态化运行以及宏观政策退出仍面临较大的内外部压力,疫情及国际经济变化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

  一是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全球疫情防控不同步,新冠变体病毒多国传播,不利于全球宏观经济的整体恢复;疫苗接种节奏、范围和防疫效果存在不确定性,部分新兴经济体可能会有所滞后,进而加大国别风险;外部需求的不确定性和供给恢复的不确定性将加大外贸风险。二是国内环境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三道红线”对房企融资整体收紧,各地限购限贷政策升级也影响房企资金回笼,房地产行业信用风险上升。国家从收支两方面对地方财政加强了规范管理,弱地区、低评级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大。国内宏观经济复苏仍存在不同步和不均衡的特点,批发零售、交运仓储邮政、住宿餐饮、租赁和商务服务等行业恢复较慢,消费复苏弱于投资和出口,线下消费恢复弱于线上,部分企业仍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电力、钢铁、建筑等高排放、高耗能行业的排放转型风险,也给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带来潜在压力。三是金融市场波动加大。疫情以来,发达国家的超常规财政和货币政策进一步推高了资产价格和通胀水平,金融体系愈发脆弱。随着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复苏加快,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预期升高,全球外汇、黄金及其他商品市场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波动,对市场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四是操作风险和合规风险管理面临挑战。随着科技与金融不断融合,银行线上业务快速发展,各类风险边界交融,进一步加大银行操作风险识别管理难度;国际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形势依旧严峻,随着国际和国内反洗钱监管标准趋严,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也面临诸多挑战。五是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面临挑战。随着银行数字化转型加快,业务流程线上化、智能化程度显著提升,对于信息技术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

  面对新形势,本行将坚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监管机构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将风险防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回归本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持续提升各类风险管理能力,促进业务稳健发展。

  本公司监事会及监事会全体成员保证公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个别及连带责任。

  本公司第八届监事会第五次会议于2021 年8月27日在北京以现场方式召开,会议通知于2021 年8月16日以电子邮件方式发出。会议由张俊潼主席召集并主持。会议应到监事9 名,全体监事参加会议,现场出席监事4名,电话/视频连线名,监事会主席张俊潼、监事会郭栋、监事王玉贵、李健现场出席会议,监事鲁钟男、赵令欢、李宇、赵富高、张礼卿通过电话/视频连线出席会议。会议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章程》的规定,表决所形成的决议合法、有效。

  1. 公司2021年半年度报告及其摘要的编制和审议程序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范性文件及《公司章程》的规定;

  2. 公司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范运作,公司2021年半年度报告及其摘要公允地反映了公司本报告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3. 在监事会提出本意见前,未发现参与2021年半年度报告编制和审议的人员有违反保密规定的行为。

  本公司董事会及董事会全体成员保证公告内容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个别及连带责任。

  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第八届董事会第十二次会议于2021年8月27日在北京以现场方式召开,会议通知、会议文件于2021年8月13日以电子邮件方式发出。会议由高迎欣董事长召集并主持。会议应到董事18名,高迎欣董事长、郑万春副董事长及杨晓灵、赵鹏、刘宁宇、袁桂军共6位董事现场出席会议;张宏伟、卢志强、刘永好副董事长及史玉柱、吴迪、宋春风、翁振杰、刘纪鹏、李汉成、解植春、彭雪峰、曲新久共12位董事通过电话/视频连线参加会议。本次会议应列席监事9名,实际列席9名。会议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章程》的规定,表决所形成决议合法、有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