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资讯  信息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建校60周年:甲子浩荡风光长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下简称南信大)的60年,前承几代人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奋斗,再启一所“双一流”高校走向世界的变革和创新。

  拉近历史的镜头,学校一甲子的发展史,也是一部饱含家国情怀、不断自我革新、自强自信的精神成长史。正是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南信大精神,让这所学校任辛劳而不辞,历困难而不屈,经考验而不衰,在浩荡时代潮流中汇聚成与时俱进、气吞山河的力量。

  当1961级182名新生在南京北郊盘城集的临时工棚里举行开学典礼时,他们一定无法想象,如今的开学典礼,有无人机拍摄、电子大屏直播,8000名“00后”新生挥舞着国旗,追寻开创者们的足迹。

  历史总是擅长用“偶然”来展开它波澜壮阔的剧情。然而在任何偶然的背后,都隐藏着如日月经行般必然的逻辑。“1960”——我们可以从南信大的诞生之年去推敲她为何而生。

  那时新生的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气象管理体制由军队转至地方,社会急需大量气象专业中高级人才。为组建新中国第一所气象高等学府,竺可桢、涂长望等名家大师奔走呼吁,周恩来总理亲自签署院领导任命书。在共和国最艰难的年代,南京气象学院应祖国呼唤而生。

  没有现成的校舍,师生们就边学习边建院。自己动手搬砖头、运水泥、拉滚子压路,喝水靠人力车从大厂拉,洗漱在池塘……“工作、学习要高标准,生活要低标准”成为他们的座右铭。方此之时,是什么凝聚师生同心创业的力量?又是什么激发他们攻坚克难的勇气与斗志?

  “发扬延安‘抗大精神’,坚决完成党的任务!”“祖国需要,我们就在!”“用知识报答人民厚望!”

  家国情怀,是南信大生的意义、进的动力,也是她的根和魂。与生俱来的家国情怀融入血脉、作用于精神,将南信大和脚下这片土地的荆棘与荣光连成一体。

  南信大人的家国情怀在哪里?它凝结在立德立志、兴学强国的信念里,开创者这样回答。出生于香港、毕业于美国空军气象官员学校的谭丁副教授,1951年毅然放弃待遇丰厚的工作回到祖国怀抱,又在学校创办之初奉调担任一名普通的外语教员,这一干就是一辈子。学校奠基人之一的王鹏飞教授,年过花甲却从零开始投入气象史这个相对冷门的领域,“外国人正在研究中国气象史,中国人为什么不能研究外国气象史?别人不愿意做的工作我来做!”

  南信大人的家国情怀在哪里?它矗立在风光无限的险峰上,建设者这样回答。雪山险峻、高原反应严重,张江援等三位同学背负着数十斤重的气象仪器,攀雪坡、钻雪洞,为中国登山队首次征服珠穆朗玛峰保驾护航;长途远航、物资匮乏,校友卞林根成为第一个参加南极科考的中国气象人;苦心钻研、投身国防,校友邢为“中华神盾”装上雷达“千里眼”。卫星研制、核试验、载人航天工程、奥林匹克运动会、杂交水稻研发、防灾减灾工作……哪里有祖国的召唤,哪里就有南信大人的身影。

  置身国内外社会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可以感受到这所学校在把握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顺应时代变革的潮流中铸就精神内核。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气象事业的发展,伴随着国家对科技和人才需求的转变,南信大的办学目标、战略举措、体制机制等也一路革新。

  但改革之路注定不是坦途一片。世纪之交,一轮轮社会浪潮接踵而至,加速转型之中的南信大也始料未及。

  曾经的全国首批重点大学与“211工程”失之交臂,从“前锋”到“后卫”的滋味并不好受;全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正发生巨大变革,学校从中国气象局划转到地方管理,不是没有过踟蹰——

  当行业资源的红利渐渐减弱,后劲何在?若与地方共融,暴露规则不适应、学科不接轨的短板,怎么办?

  一场看似迟到的出发,因为高起点和超群胆识而具后发优势。从南京气象学院转型升格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后,学校迅速调整办学方向,一面继续以“优势更优,特色更特”的思路不断强化气象类学科建设,在服务行业中求发展;另一面增设与地方发展相适应的专业院系,扩大办学规模,加快融入江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完善治理架构,深化学部院系改革,并着力在各学科与气象的交叉渗透上做文章。

  体制不能掣肘发展,突破原有行业内部视野的局限,推动江苏省人民政府、教育部、中国气象局和国家海洋局多方共建。

  措施要同步到位,笃行以生为本、强化师资队伍、优化资源配置、校园规划修编等有条不紊搭起改革的四梁八柱。

  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重新回到“国家队”; 2018年一次性获批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打破了多年来只有1个博士点的巨大制约;2019年,综合排名进入全国80强……为了再次闪耀的荣光,多少老一辈南信大人红了眼眶。

  在成长的路途中,南信大自我革新的蓬勃朝气融入日新月异的时代脉动,用自己的脚步印证了行者无疆的豪迈。

  青年学者李柯在实验室里飞速计算,撰写他从南信大来到这里交流两年以来的第三篇高水平论文。自2017年学校和哈佛大学签约共建空气质量和气候联合实验室以来,双方已合作发表了十余篇成果,合作模式受到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的点名表扬。

  这不是学校第一次与国际顶尖名校开展紧密合作。美国耶鲁大学、英国雷丁大学、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等全球顶尖科研院所均与南信大密切往来,其中与耶鲁大学的合作还作为中美科研合作的范本被《自然》杂志专题报道。

  带着与他相似的自信,南信大人纷纷走进世界气象组织任职,走向世界气候谈判会议的圆桌,走上气象学界最高级别的领奖台。

  在这自强自信的气质里,有踏上新征程的豪情满怀,有再下一城的壮志澎湃,更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奋发作为。

  从2006年的“开放发展、联合发展”到2017年的“开放发展、协同发展、特色发展”,“联合”到“协同”的背后蕴含着寻求资源到携手共赢、一起“拼图”到共绘一张图的逻辑转变。新的发展阶段,南信大的开放办学不仅是联合争取资源,而是更加自信地强调整合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核心位置抱团向前。

  中国气象谷,一个中国气象产业业态创新的试验田,正在学校南侧开犁。“政产学研用”五方融合,学校牵头要做的,包括构建“环南信大知识经济圈”,更志在为打造气象产业新业态提供一种南信大方案。

  江苏首个海外院士工作站,十余名外籍院士的项目和团队正一一落地,优秀外籍教师纷至沓来。在南信大,政策、平台、待遇皆不比国外差,成果很快能产出。他们有眼光。

  倡议成立“一带一路”气象教育联盟,主动承担WMO全球校园计划,牵头制定气象专业国际标准,国际范儿的南信大很“大气”。

  有为才有位,有位才能“领跑”,简单模仿和照搬,建设不出真正的“双一流”大学。让中国的大气科学学科走向世界舞台中心,这是60岁南信大的梦想。

  家国情怀的原点、自我革新的进程、自强自信的未来,这是一所大学60年的思考、探索和荣光。南信大精神赋予她凯歌以行的勇气,让她在奔涌不息的时间长河中,在浩荡的时代大潮中,向着下一个光辉的60年启航。

  主办:中国气象局办公室承办: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 中国气象报社协办: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