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都市男女

疫情期间“云看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美术报》第185期 美术聚焦

美术馆、博物馆行业面对疫情调整工作思路,纷纷上线进行网上“复工”。2月中旬,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同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联合全国众多美术馆、博物馆,发起50场线上展览,为公众奉上了云端“文化盛宴”。观众只要用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就能进入展厅观看精品佳作。

“云看展”突破了美术馆、博物馆传统的开放模式,通过网络拓宽了传播途径,避免人员聚集导致的传染风险,满足了疫情期间人们的文化需求,留住了观众群体,有利于疫后整个行业复苏。

互联网、人工智能和科技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互联网+”代表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关注美术馆、博物馆的观众都应该知道,“线上观展”“数字化3D观展”“数字博物馆”等模式很早就有了,这也是近些年来政府加大对公共文化场馆信息技术领域财政资金投入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云看展”引发了社会关注度,但也存在着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比如许多美术馆使用微信公众号开辟了网上展厅,只是把展品图片挂上去,这类线上展览是疫情前线上展览的简单平移,形式单调,内容不够新颖。也有自称3D观展的,特效距离真实性较远,体验感不强烈。还有VR制作得很粗糙,观众使用起来并没有达到沉浸性的效果。主持直播的专家或解说员往往缺少在线主持经验,表述生涩、姿态紧张。虽然网上展厅设有评论功能,直播开设了弹幕,但是没有充分利用起来,观众之间、观众与观赏对象之间缺乏有效互动。

显然,此前大多数美术馆、博物馆将工作重心放在线下场馆服务,在线上展览的内容设计上花费的心思还不够,带给观众的欣赏性、体验感是要打折扣的。相比较其他行业对于互联网技术、移动终端、社交平台的运用,目前我国美术馆、博物馆等在互联网上提供的文化产品及其服务大多处于初级阶段。

“云美术馆”“云看展”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在美术馆、博物馆行业的运用主要停留在网站建设、办公自动化、藏品信息采集与保存、微信公众号维护等方面。

互联网是讲究更新和迭代的。由于科技发展的无穷潜能,“云美术馆”“云看展”的未来具有无限的想象力与浩瀚的发展空间。美术馆数字化发展策略的技术要采用高科技支持系统,如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处理技术、信息抽取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技术等虚拟现实技术,建立各种数字资源整合。“云看展”的呈现效果要由静态到动态、由平面到立体三维、由单一手段到整合多媒体、由单向输出到交相互动,从而为线上观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创造逼真的参观环境。

我曾在南昌起义纪念馆观看过全息影像技术再现的起义前夕场景,如果通过VR技术,网友戴上VR眼镜坐在家里观看如同身临其境。又如,网友进入网上展厅,不仅可以看到展品图片,还可以点开音频解说或知识链接。可以给文创产品3D建模,网友用鼠标就可以上下左右翻转360度无死角看个清楚、进行选购。

疫情期间“云看展”的实践与推进,应引起政府部门、专家、策展人对美术馆、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进一步重视。紧急应对疫情的“云看展”应成为常态性、主动性工作。现代美术馆的影响力要突破实体场馆的壁垒,才能实现更加广泛的社会服务与文化价值。线上展览吸引了观众,也能反哺线下的美术馆,线上替代不了人与实物之间交汇后产生的多种体验,未来的美术馆必须是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女英文名字大全
  • 编辑:瑪莉
  • 相关文章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