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城市魅力  生活

南京的变化外地人感受最明显

  南京日报北京3月3日电故乡像邮戳,走得再远也清晰可辨。作为北京人,他们工作居住在首都,但是在古城南京生活的经历以及对南京的美好印象让他们视金陵为第二故乡。全国“”之际,记者在北京采访了这样一些北京人,在讲述中,他们对南京的印象历久弥新,对古城正在发生的变化如数家珍,那一份金陵情结挥之不去。

  “南京最近几年的变化可真大!”现在北京科技大学工作的丁成厚前几年曾在南京工作过,与记者谈起这几年南京之行的印象,如数家珍。“去年国庆节,我回南京办事,顺便到南京各处转了转。才几年不见,南京简直变了样:一下火车,现代化的新火车站大气、漂亮,火车站前与玄武湖融为一体的亲水平台,很有创意;交通也更顺畅了,地下通了地铁,乘地铁到城里,发现新街口又‘长’高了,“总统府”边新建了设施一流的图书馆,还有气势磅礴的河西奥体中心,这几年陆续建成的长江二桥、三桥,还有城市快速内环……”“南京这几年城市建设的力度真是大,很多大手笔,比如外秦淮河综合整治、中山陵环境综合整治,老城里添了很多绿地,很多老小区都焕然一新。”最令丁成厚印象深刻的是,外秦淮河经过整治变得干净、整洁多了,他还第一次乘坐画舫领略了秦淮夜游的风情,从中华门一路行到东水关,处处桨声灯影,令人回味无穷。“我觉得这几年南京越来越注重宣传自身的形象了。”丁成厚这几年一直关注着南京的发展变化,“无论是十运会还是名城会,甚至连高淳的螃蟹节,在北京都能看到相关的新闻发布会和报道,南京在外地人眼中的形象越来越清晰、丰满。前一阵子,就连一向低调的南大校领导也到北京,向在京校友征求宣传南大的意见。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现象!”

  现供职于北京中国网的钮东昊,曾经在南京学习和工作过7年。这几天,他一直忙着为全国制作专题,连天加班。与记者谈起南京,他最大的感受是南京是一座“宜居之城”。“南京气候比较湿润,很养人。”钮东昊感叹,“南京人真有福气,山水城林,古色古香,满城的梧桐浓阴大道在外地绝对看不到。我感到南京人特别爱绿、护绿,绿色是南京的名片和骄傲。外地人无论是乘火车还是坐飞机来南京,一进城就是满眼的绿色,无论是道路、广场,绿化都很到位,给外地人的第一印象非常好。”钮东昊说,最让外地人羡慕的是有一座紫金山就在南京人的家门口。以前在南京,他经常骑车到樱驼花园,从北坡爬上去。而在北京,要想去郊区爬山,少说也得一个小时的车程。紧张的工作并没有减淡钮东昊的南京记忆。期间,正好也是南京的梅花节,他向记者表示,梅花山的梅花品种繁多,花海很壮观。听说中山陵园风景区经过综合整治,面貌焕然一新,梅花山面积有所扩大,新增了梅花谷景点,明年有空,他要专门回南京看梅花。

  不少外地人都领略过北京人的直率、热情。从小在北京长大、曾在学中美文化中心求学一年的张蕾对南京人的热情至今津津乐道。“2003年我第一次到南京,下火车后我向站外一位中年女乘客打听1路车站在哪里,还算走运,那位阿姨是南京本地人,看见我大包小包走路不大方便,就接过一个包,把我送到了1路车站。”张蕾笑着说,当时她还以为遇上了“坏人”,一直保持着高度警惕,直到上了车,看见那位阿姨在窗外招手,她才定下神。在南京呆久了,张蕾发现南京人非常友善、热情。在公交车上,只要老人、孕妇一上车,不用司机按铃提醒,很快就有乘客让座;有时候她在校外的饭店吃完饭才发现没带钱包,饭店老板也会厚道地一笑,让她下次有空顺便再来付账。类似这样的事,她还碰上了不少。“和北京一样,南京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南京人的文化底蕴、文明热情一点也不逊色于北京。”张蕾说:“离开南京后我一直和南京的老师和朋友保持着联系。现在每次在电视和报纸上看到南京新闻,总觉着特别亲切,因为那是来自‘家乡’的消息!”特派记者左中甫刘晓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