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城市魅力  生活

宿迁:变了环境 美了生活

  宿迁围绕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和江苏发展“绿心地带”,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千方百计把生态环境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变了环境 美了生活

  宿迁网讯(记者 高云龙记者 宋 清)“改造后,这里的道路改铺透水地砖,还增加了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下雨不积水,环境还更好,每天过来跑一跑,神清气爽。”7月11日清晨,说起宿迁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正在宿城区运河四号桥南北公园锻炼的市民周子沫喜上眉梢。“变了环境,美了生活。”她感慨道。

  作为全国唯一拥有“两湖两河”特定地理标识的设区市,宿迁最大的资源优势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良好的生态环境。近年来,全市深入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围绕建设“江苏生态大公园”和江苏发展“绿心地带”,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千方百计把生态环境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全力打造让绿水青山充分展现、金山银山充分体现的美丽江苏“宿迁样板”。

  努力终有收获:全市PM_2.5年均浓度已由2013年的74.2μg/m^3减降至2021年的38.2μg/m^3;优良天数比例已由2013年的61.4%提升至2021年的80.8%;地表水国省考优Ⅲ水体断面已从2016年的18个增加至2021年的45个,生态环境实现从严重透支到局部改善再到全面好转的历史性转变;宿迁入选国家首批“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等,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率连续4年领跑全省。

  绿水环绕、灰瓦白墙,走进如今的宿城区耿车镇大众村,满目清新、生态宜居,很难想象这里曾被称为“垃圾村”。“根治废旧污染之后,我们打造美丽乡村,解开‘城愁’又留住‘乡愁’,很多前几年搬出去的村民又搬了回来。”村民夏欢感慨村庄生态、生产、生活质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和控制作用,我市科学编制“江苏生态大公园”总体规划,并将之贯穿落实到“三生”布局、“扩容增绿”、生态价值转化等各方面、全过程,着力将良好的生态资源保护好、利用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三生融合”新格局,大众村的发展变迁就是典型。

  围绕优化“三生”布局,我市精准把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对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湖泊、河流水系、生态绿地进行有机连接,集中打造“一带两湖、五片八水多点”全域生态空间格局,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围绕推进“扩容增绿”,我市在强化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线”管控的基础上,一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生态岛试验区建设,全域推进林地、绿地、湿地共建,构筑绿色生态屏障,全面提升生态碳汇能力。

  已建成的宿城区运河宿迁港产业园生态安全缓冲区,看起来更像是个湿地公园。“我们将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与湿地公园打造结合起来,集污水处理、生态修复、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在为百姓提供休闲游玩理想场所的同时,也为企业从根源解决水污染与用水问题。”宿迁市港城水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围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我市探索建立生态产品调查监测、价值评价、经营开发、保护补偿、价值实现保障和价值实现推进等市场化机制,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力争年内创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省级试点市,进一步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通道。

  创新推进“绿富同兴”,我市以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掘黄河故道独特的生态优势,探索以园区为载体的城乡产业协同发展路径,布局“一廊两城九园九镇”的产业空间格局;探索以重点镇为载体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路径,形成产业融合、优势互补、链条延伸、错位发展的新型产镇协同发展模式。

  从黄河故道改造、“一岸一线”治理,到入湖河流水质改善、洪泽湖生态保护修复,我市水环境持续改善;从根治废旧物资回收加工污染、围剿“散乱污”,到扬尘整治、淘汰老旧车辆,我市拨雾霾见蓝天……生态宿迁“天生丽质”,更不乏“后天努力”。

  聚焦环境改善提质,我市按照“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思路,全面提升综合治理水平,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努力让蓝天常在、碧水长流,确保土壤环境质量基本稳定,精塑生态环境“高颜值”。

  着眼“天更蓝”,秉持“科学、精准、依法”治气理念,坚持“一盘棋、一体化、一专班、一清单、一张网”共同推进,统筹做好PM_2.5与O_3、减污与降碳协同治理,推动实现由关注国控站点到关注国省控站点、由关注站点微环境到城市大环境、由关注目标实现到争先进位“三个转变”。

  记者了解到,狠抓PM_2.5和臭氧双控双减,今年全市重点开展清洁城市、餐饮油烟、工地扬尘、机动车污染、秸秆禁烧等专项治理行动,全年排定4317项大气工程项目,已完成4013项,完成率为93%。

  着眼“水更清”,严格落实“河湖长制”,统筹开展科学防治、夏病冬治、标本兼治、协同共治,深化信息化建设,实施乡镇污水处理厂提标等工程,强化国省市考断面考核结果和区域补偿核算结果运用,“一河一策”抓提升。上半年,全市50个地表水国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优Ⅲ水体比例92%、同比上升5.3个百分点。

  处在濉河330省道国考断面上游不到两公里、近10万亩的江苏省洪泽湖农场,在率先实施夏季麦秸秆离田及直播稻改机插秧试点的同时,创新以“内循环”带优“大生态”。“在被42公里围河环绕的基础上,我们先开挖13条排涝沟与围河沟通,后开挖1994条灌溉渠与排涝沟沟通,全面疏通内部水系,确保农田退水全部进入灌溉渠和排涝沟,形成完整的内部‘小循环’。”该农场有关负责人说,如今在农田退水时节,下游国考断面水质也能稳定达标。

  着眼“土更净”,深入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治理修复,强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评估,受污染耕地和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为100%。推进危废分级分类管理和小微收集体系建设,积极创建“无废城市”。

  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我市不仅在改善生态环境上出实招,还强调统筹兼顾,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探索健全多元治理“四项机制”,用制度管人管事管长效。

  首先,健全高位统筹机制。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一方面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双指挥长,分管市领导为污染防治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的领导体系,高位统筹、部署;另一方面固化“会、常务会听取汇报,市攻坚办每月调度,生态环境局专题会办,环境质量每日通报”的工作机制,联动发力、落实。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就污染防治工作专门召开部署调度会议4次,市政府分管领导召开全市污染防治攻坚推进会3次,统筹推进攻坚任务落实,一抓到底、确保效果。”据市生态环境局党组、局长朱增银介绍,市领导挂帅又出征,传递出鲜明的工作导向,引领各地、各部门立足岗位、履职尽责、合力并进。

  其次,健全积分管理机制。研究出台《宿迁市生态环境高质量考核月度积分管理办法》,按照“严在前头、考在平时”原则,对全市5个党委政府、4个管委会以及39个市直部门实行月度考核,并将全市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中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指标年度分值的60%,作为平常每月考核分值,每月考核扣分、加分,倒逼责任落实。

  再次,健全法治管控机制。坚持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零容忍”,严格执行扬尘治理等法律法规同步,依托全覆盖的“河湖长制”“断面长制”“点位长制”,推广“河湖长+检察长”“断面长+检察长”“点位长+检察长”的“1+3”工作模式,建立联合巡查、联合督查、联席会议“三联”机制,做到重要情况及时通报、重大案件及时研究、重点环节及时协商,充分发挥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一体化办案优势。

  此外,我市健全智慧监管机制,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整合大气、水、噪声等监测数据,融合流域水质跟踪监测、灌溉及养殖退水水质监测等子系统,提升全市生态环境在线监管网络平台的支撑能力,为精准、高效、规范执法提供保障。

  未来30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将会贯穿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我市正以此为引领,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和“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建设一体谋划、集成推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全力以赴建设一个更加绿色低碳的美丽宿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