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城市魅力  生活

新周末经济 《宅度假:酒店即目的地》 |成都故事

  在住宿之外,成都的酒店正在成为一种目的地,指引人们去体验暂时抽离现实的可能,去不那么熟悉的时空,过另一种生活。

  时至今日,酒店已经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商务功能,特色酒店、民宿、客栈、旅馆等等“泛酒店”空间,正在成为城市生活日常的组成部分。到这些地方住上一两天,也是成都人这几年周末逐渐兴起的新旅游模式。

  这些空间要不在近郊,1个小时左右的车程即可抵达,要不分布在城市各处,可达性、便利性超高。而在“住”之外,是人们对空间设计的讲究,是对城市街巷记忆的探索,是对在地文化的期待……这背后反映着成都人对另一种居住生活的向往,也反映着成都人丰富的审美意趣,以及对城市山野文化进行深度体验的渴望。

  在成都,从来就不缺乏新颖别致的酒店、民宿、旅舍。只需翻翻几个推荐平台或者APP,那些颇有特色的空间就会跳出来。一时之间让人感叹,成都的这些空间,其设计感之强、审美性之高。

  在这个城市,就不乏直接以“设计”作为主旨的酒店。例如SFEEL设计师连锁酒店,所有分店不是复制同一个模版,而是针对不同地理位置和消费群体,设计出不同风格。其四川大学店针对学生青年群体,设计出具有电子风格、颇具律动感的活力空间;草堂店则设计得素净雅致、带有书卷气质;火车南站店针对白领消费群体呈现出轻奢之感。同样,位于猛追湾的欢墅·香里,也是通过设计,将一个办公场所空间改造成一个设计师酒店,吃、住、坐都自带艺术氛围。而位于少城附近的围坐酒店也藏有设计基因。其主理人之前从事室内设计,整体建筑由建筑事务所“门口建筑”设计改造,而预设的客群之一,就是成渝设计圈的设计师,空间的运营模式目标之一即成为一个设计话题探讨的人文聚会地。

  在环太古里的高楼中,也藏着不少有意思的民宿,以风格论,有海滩风、北欧风、日式风、婚礼风;以颜色论,涵盖粉色系、蓝色系、系,每走进一个房间,都是一个主题鲜明的场景和故事。比如“漫歇·哈瓦那的老人与海”民宿,其主题源自作家海明威在古巴哈瓦那开始动笔写《老人与海》一事,整个就是古巴复古风,墙面刷成红和绿,对比鲜明,复古的家具随处可见,包含了留声机、台灯、电话、百叶窗、绿色沙发等等。可以说,从空间设计到物品挑选,都试图再现海明威创造的现场。而在民宿扎堆地的三圣乡,从质朴风的“三姑民宿”,到泰式风的“柠檬花园餐厅”,再到艺术风的“慢屋”……无不是通过特定的设计去展示不用飞往国外,成都人就能体验到的异域风光。

  这些空间风格各异、主题鲜明,呈现出独到的品位和风格,其背后要反映的是对另一种生活的想象。正如某位设计师的名句所言,“设计不是一件作品,设计是一种生活。”设计一个空间,就意味着营造一种场景,就是呈现一种你可能从不会体验到的生活状态。

  2019年落成、藏于明堂创意区的NUSPACE设计公寓就是如此。13个微型公寓空间,10多位创意人参与设计,涵盖了艺术家、室内设计师、建筑师、策展人、音乐人的作品。虽然总体面积不过在30-35平方米之间,布局也固定在“一室一卫一阳台”,但不同人的审美、喜好、经验,让同一个命题下的空间呈现出不同的生活答案。

  纵观中国文旅行业的发展,如果说前文旅时代注重酒店的宿店功能性,简单地满足人们“到此一睡”的短暂经历,或者是出差办公的硬性需求,那么后文旅时代,随着生产力的提升、消费水平的提高,大众更高层次需求的出现,强调酒店的个性、文化上的审美表达就成为了大势所趋。对如今“挑剔”的消费群体而言,一间房子或者说一个建筑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四面围合起来的冷冰冰盒子,还意味着一种体验、氛围、故事,乃至情绪。如何创造一种新的居住感受、睡眠体验,营造一种独特的气质,打造意料之外的生活想象,并以此增加竞争力,是很多经营者看中设计的原因。

  竹上花楸的主理人雷霞就很看重设计的价值,其民宿的落成就由专门的建筑工作室HAD合什建筑设计完成。设计师采用红砂石、竹子等本土原生建材,根据地理地貌去组合不同建筑空间的关系,营造出一个可居可游,类似村落一般的所在。

  最巧妙的是,这里虽然均是人造地,但整体以谦虚低伏的姿态融入整个环境中,尊重原有的自然生态,也巧妙地将周边绿色环境利用起来,令此地成为一个“远可望山眺茶、近可临水”的所在。雷霞这样理解设计的意义,“整个民宿我们想要呈现‘隐于山野’的特点,让人身居其间之时,还能觉得自由地身处山野。虽然民宿有设计,但人不会感到刻意的安排、布局。我个人认为设计的目的不是为彰显建筑物本身,而是让自然与建筑、自然与人、建筑与人能相依相生。”由此可见,不论是城市里,还是山野间的“泛酒店”空间,新颖的设计反映着成都人的创造力和高水准的审美品位,多风格的居所,则透露着这座城市的人对新颖事物所抱有的接纳和好奇。

  回归本源,原本意义上的“民宿”是指利用当地闲置资源,民宿主人参与接待,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个性化住宿场所。紧随其后,酒店、公寓、客栈等等也借鉴其运营方式,呈现出具有本地“住家生活”的特色。

  瓦当瓦舍就旨在以居住空间为原点,希冀给来者以探索成都市井文化的契机,创造一种“在家居住,但出门就是社区”的生验。这间以木质材料为主的酒店位于桂王桥南街,在市井气浓厚的街区显得非常出挑。最特别的是一层公共区域,在满足登记入住功能之外,融入了书房、咖啡厅功能区,人一走进去,宛如走进一个自家的客厅。一到晚上,昏黄的灯色,又让人觉得置身某个野外的小木屋。不同于那些位于商业区域的商务酒店,这里没有喧嚣的商场,也没有拥挤的人群,而是排布着本地人吃的抄手店、缝纫店、面馆、水果店、小卖部,以及陶瓷小店、饰品小店……一派本地成都人热热闹闹的生活就这样铺陈在眼前。

  在这里住过的宇燕就难忘周末时的入住体验,“我本就是成都人,住在新式小区,楼下是到处都可见的连锁店,附近靠近产业园,很难像在这样小尺度的地方感受一种接地气的烟火生活。”他时不时到这边来住,享受那种缓慢的节奏,体验买个菜、吃个面、散个步的悠闲生活,这让他想起童年撒欢的时光。

  某种意义而言,住进一个本地感的民宿,就是真正住进了这片街区,感受还没有被“格式化”的生活场景,用脚步去丈量出成都具体、真实、可触的烟火气,开启探索都市的不同切面。

  有的民宿以所在地理位置获得了独特的竞争力,而“亚瑟的屋顶”不仅以深藏老成都街区而胜,更以亚瑟本人的热情好客而令人真正有“住进别人家”的温馨之感。

  亚瑟的屋顶深藏于华西坝一带。进入弯弯绕绕的利民巷,就被这里的热闹气氛笼罩住了。挤挤挨挨的招牌、明晃晃的灯光,几乎全是成都本地的冒菜、小面、串串、跷脚牛肉等等小店。民宿的主人曾经游历过不少城市,不同的文化风俗带给他深刻印象。能够感受一个城市的独特性,是他选择在这里开民宿的原因——“我总对老成都深深难忘,选择在这里,就是为了深入城市的毛细血管。”走到尽头,一个比较老式的小区利民巷6号院出现了。而这家民宿就藏在院中某栋楼的上面,包含了一处三室一厅的居民房,主要用于休息,楼上的小花园则用于社交。居民房是2000年初的风格,木地板、木门框、木圆拱、木柜子、木桌台、木茶几,泛黄老旧但又被打理得干净清爽。从沙发到大蜡烛再到墙上悬挂的动物标本……所有的摆件和细节都可靠地表明,这是一个时常有人生活、有人使用的“家”。

  而步入屋顶,那就是亚瑟自己改造的。小房间虽然不大,里面摆满了各种物件,如果你想要什么东西,亚瑟会像变魔法一般给你从某个墙角拿出来。“我的民宿,装满了我的兴趣和爱好。最大的快乐,就是和来访的人分享这些。”

  他不仅改造房间,还精心打理户外的花园。方寸之间,精精神神的植物们,井然有序地生长。躺在有点破的竹藤椅子上,看着黑幕,自有一番惬意。你不禁开始想象这一个人是如何在这里安静地制作木头的,想象他的生活,想象他和朋友之间的聚会。“我觉得人和人之间的相遇特别难得,大家相处一段时间,然后不再见面。这段时间在我看来,就特别珍贵。”

  可以说,“家”一般的民宿的精髓,不仅仅是的,它像一个窗口,折射着成都人真实可感的生活,以及好客热情、爱分享的个性,也描摹着一个城市年深日久的岁月记忆。

  除了城市的深处,人们也会向往郊野的安静。刚一下了车到达位于青城山下的书香民宿,就被这里安静的氛围所吸引。带着点经典现代风格的这家民宿,是一个嵌入书房的居住地。改造自一个带有穿斗结构的老宅,并尊重地形地貌,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感受、体验自然的空间。沿着步道回环而上,走过一个又一个空间,时不时与屋外的绿植相遇。被保留下来的千年银杏树,默默记录着山川岁月。

  那么多写山林的诗歌、散文,以及游记等等作品,早已昭示了中国人对山野生活的向往。而那些长在山野里的酒店、民宿,无疑是带着人们走进、趋近自然的一种方法和途径。而在一众民宿中,那些能够发掘在地文化的空间,会更有吸引力。时常会在朋友圈看到旅宿品牌的主理人发送一些自己经营的空间,比如一个改造自明代老宅院,保留了原有的结构,自带文人书卷氛围的老房子,拥有着无法代替的“灵魂”。

  例如知名的安缦酒店,就是以发掘在地文化而闻名,从日本、美国到尼泊尔,每一家酒店都是完全不同的气质,住进那里,就是住进一种文化,烙印明显,不可多得。

  放眼成都,并不乏挖掘在地文化的民宿。位于邛崃天府红谷的“耕读桃源”就是一例,借助对在地文化的发掘,呈现了对“桃花源”式生活的表达。

  耕读桃源位于高何小镇。当地以发展文旅的方式,振兴小镇。围绕着居住,衍生出展览、阅读等多文化体验。整个聚落,没有大拆大建,而是汲取川西民居的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去延展开各个区域。

  比如住宿区采用院落式结构,还将高何本地的木藤,运用到室内。从墙壁到楼梯,从装饰到家具,一种技艺之下,暗示着本地文化的质朴与精彩。同样,退出历史的大窖纸厂经过改造,成为了一个再现农耕文化、在地记忆的文创空间,包含了曾经水牛耕地的犁头、用来耙草的钉耙等,这些老物件经过再设计,变成了可供当代人使用的长椅。

  对传统川西民居的借鉴,让人想起王维笔下“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的情调,激起人们对乡野的基本情感体验,而对本地文化的发掘和创新,也为高何留住了本地文脉和记忆。

  如果说,耕读桃源让人想起农耕文明,那么位于崇州、临近光严禅院的素食餐厅无漏秋山就是对在地禅文化的转译,其沿袭自寺院文化的特征,令之拥有独一无二的特性。

  光严禅院是一座有着1700年历史的古寺,除开歇山顶式的屋顶、红木柱子,还有砖石结构的墙壁,层层递进的院落,“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意境,让人感受到一种难得的诗情,也有几丝禅意的况味。

  无漏秋山的存在仿佛是延续了这种韵味。其改造自寺庙闲置的茶舍,保留了主建筑的柱子、大梁、屋顶的原始形态,根据需要重建了部分功能,该紧凑处紧凑,该留白处留白,张弛有度的空间,风过无痕的体验,禅意顿生。

  成都的摩诘琴院曾来无漏秋山做雅集,因为琴院老师宋文庭与邓丽珠曾说过此处特别适合弹奏古琴。Yoyo说,“因为整个环境的静谧与植物的气场,都让琴声更为纯粹与悠扬。后来他们带着学生来做的雅集确实让我感受到了古琴与茶室的和谐,也让我仿佛穿越了时间空间,看到了竹林七贤在山野弹奏的画面。”由此可见,展现在地文化的民宿、酒店空间,不仅为本地留下了珍贵的记忆,构筑起生动的文化地理,也为成都人找回内心、安放自我提供了一个转换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