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南京美食

遏制暴力伤医需标本兼治

□朱昌俊

2019年12月24日早上,北京民航总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杨文在值班过程中,遭患者家属行凶伤害,颈部严重损伤。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于12月25日0时50分不幸去世。目前,行凶的犯罪嫌疑人孙文斌已因涉嫌故意杀人罪被批准逮捕,相关部门明确表态,对任何形式伤医事件零容忍。

患者家属在医院持刀将医生杀害,这样的恶行令人震惊,更让人气愤。诚如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明确指出的,这不是所谓医患纠纷,而是严重的刑事犯罪。但作为发生在医患之间的恶性事件,对该行为依法作出严惩,与探究其背后的医患冲突问题,并不矛盾。也唯有真正追根溯源,才能最大限度防范最坏的可能性。

首先在治标层面,面对伤医事件的一再发生,升级相关的安保防护,为医生构建一个更安全的职业环境,已经有了现实必要性。相关统计显示,近10年内,在中国媒体报道的295起伤医事件中(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共有362名医护人员受伤,99名医护人员被患者持刀具袭击,24位医生在医患冲突中失去生命。对于这样一种职业性风险,除了谴责暴力,确实应该有更务实的防护行动。

事实上,国外也同样有这方面的要求。如美国《劳工关系法》和《职业安全与卫生法》都明确规定,所有雇主有责任保障雇员的安全和健康,要求医院制定应对措施以防范暴力伤医事件的发生,否则将受到行政处罚。虽然说,医院的安保升级,可能进一步降低医疗效率,但面对显性化的风险,这恐怕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除此之外,也应有针对性地降低患者的预期。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能再将医生的职业和作用往“神化”的方向塑造了。减少患者对医生的“不切实际的期待”,提升民众对医学的科学认知,才能有效减少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冲突;二是,在打击“医闹”方面,也应该建立高效的医疗纠纷化解机制,避免“我弱我有理”、或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彻底断了那些靠“闹”乃至暴力来“维权”的侥幸心理。

在治本层面,还是要在医疗资源供给与医疗制度的改革上,从源头减少医患之间的“对立”可能。如有统计显示,医院的级别越高,被报道的伤医事件发生的频率越高。在十年内见诸报端的暴力伤医事件中,有七成发生在三级医院,其中三甲医院就占了一半以上。像三甲医院这种高级别医疗机构,因为聚集了更多的重病患者,患者及家属花费更多,期待也更高,确实更容易造成医疗纠纷升级。但除此之外,是否也是因为三甲医院本身的医疗资源供需矛盾更为凸显,从而放大了医患矛盾?就此而言,在加速医疗资源公平分配基础上推进分级诊疗,或有助于管控医疗纠纷。

另外,到了年底,各大医院担忧医保额度被用完,在住院病人的选择上极其谨慎,有患者请求从急诊科转到住院治疗被拒绝。对于这样的医疗服务“痛点”,或说是极易可能成为激发医患矛盾的“冲突点”,现行医保制度或确有优化的必要。

医患冲突的频仍,不是因为缺少对暴力和伤医行为的谴责,而是在根本上由于医疗资源的分配与供给、医保制度和现行医疗体系,以及包括医生考核机制等在内的医疗管理,仍未最大程度畅通可能引发医患矛盾的“肠梗阻”,而医生群体不过是处于承受这种矛盾的一线。就此来说,暴力伤医当然应该严惩,但唯有标本兼治,方能真正有根治之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