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南京文化

聊城人李士钊最早翻译《联合国歌》 曾向全国播放?南京工人文化宫主任

李士钊自己,对此事曾作这样的记录:“8月13日,重庆教育书店出版了我翻译的《联合国歌》中文本,上海、北平、济南等地均有翻印。15日、16日在《新华日报》登大幅售书广告。此后一年,有半年多时间靠稿费维持生活。”

不过,翻看李士钊工作简历,我们会发现,作为一个音乐家,即便在再难的岁月里,李士钊也从未放弃过对音乐的热爱和研究。

幸运的是,作为李士钊老家的西面邻居,聊城古城区叶家园子街老居民、原聊城市工人文化宫主任朱长岭对此还有些印象。他告诉聊城晚报记者,李士钊老先生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专,学大提琴,后来改为音乐翻译。他曾翻译过《联合国歌》《马赛曲》《美国的星条旗永不落》等。

由聊城市老摄影家协会段培坤等人整理的李士钊工作简历显示,在1945年3月下旬到8月5日,李士钊经人介绍在当时的军事委员会干训团任中校音乐教官,翻译《联合国歌》就在这段时间。而到了8月5日,李士钊因为被人之前从事过活动,被撤职失业。

他为中国音乐事业积聚了腾飞的力量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初出茅庐的肖斯塔科维奇曾为苏联电影担任大量配器工作。《联合国歌》的旋律即源于肖斯塔科维奇1932年为苏联影片《TheCounterplan》(中文译为《对策》或《迎展计划》)写的一首主题歌《相逢之歌》(SongoftheCounterplan)。歌词是由苏联作家高尔尼洛夫创作的。歌曲描绘了苏联工人迎着曙光唱着歌去工地劳动的愉快心情。这部影片上映后,界好评如潮。而《相逢之歌》很快就界到处传唱,成为反法斯阵营中人们激励士气的一种武器。

在写于1986年的一篇《英国国歌〈神佑我王〉简述》的文章中,李士钊说:“《联合国歌》以及美、英、法国歌,都是我作为学习的一个重要课题试译出来的。这些歌曲的中英文对照本发表后,在国内读者和海外华侨读者中都引起很好的反映。”

聊城人李士钊最早翻译《联合国歌》

此后,在1947年7月的南京《周刊》刊登了李士钊所写的论文《〈联合国歌〉中商榷》。1947年8月上海大型画报《艺文》月刊,刊登了李士钊翻译的美、英、法国歌中六首,其中也包括这首《联合国歌》。

在天津市合成材料工业研究所工作的李刚先生今年60岁,是李士钊的二儿子,日前,他给聊城晚报记者传过来的一些当年李士钊整理发表的资料,披露出李士钊与《联合国歌》的更多史实。

□新闻延伸

后来,当反同盟酝酿筹建联合国的时候,时任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提议,把肖斯塔科维奇的这首《相逢之歌》作为未来《联合国歌》的曲调,并且按照《联合国宪章》的要求重新填词。于是,美国诗人罗梅承担了这项。很快他就写好了歌词,这首歌用二部曲式写成,共五段歌词,每一段的前半部分是领唱,后半部分的副歌是合唱,最后一句歌词均为“胜利新世界,携手并肩”。他还把原曲的2/4拍改成了4/4拍,速度也从原来的小快板改为进行曲速度。(记者赵锋陈金)

做过战地记者、参加过活动,从事过文史研究,李士钊的一生传奇颇多,也经历不少。

新中国成立后,李士钊的译歌《同志们勇敢地向前进》《列宁山》等十月歌曲,收入《对照歌曲集》,于1953年5月由上海真理出版社出版。而由他翻译的《保罗罗伯逊演唱的黑人民歌》简谱单行本,于1956年11月中央乐团出版。五线谱单行本则于1957年7月,由山东师范学院艺术系出版,此外,他翻译的美国黑人歌曲《老人河》《我们引吭高唱》等,也都是深受中国人民喜爱、影响久远的优秀作品。

在朱长岭的记忆里,李士钊家里订的都是英文版的,而他的钢琴,也弹得很好。

因为当初翻译这部作品时,李士钊并未在聊城,且时间已经过去得太久。如今在聊城,了解李士钊与《联合国歌》关系的人并不多。

“太阳与星辰罗列天空,大地涌起雄壮歌声。人类同歌唱崇高希望,赞美新世界的诞生”在李士钊的笔下,这首和平与的颂歌激昂。

1948年8月,李士钊在上海与进步音乐工作者姚牧等六位同志创办上海乐团,出任团长,在上海每晚举行半小时音乐会,团结大批爱国音乐家与音乐作斗争。

1947年7月,经湖北师范学院音乐系主任杨大钧介绍,李士钊到上海大中华唱片厂任音乐部主任,提倡艺术歌曲、民歌,与当时流行的歌曲作斗争。他邀请国内第一流音乐家喻宜萱、胡然、周小燕、马思聪、丁善德等人灌制若干中国近代作曲家所作声乐与器乐曲,形成一个没有组织的强大音乐堡垒,也为后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音乐事业的腾飞积聚了力量。

事实也的确如此,还是以《联合国歌》为例,1945年5月,李士钊把这首歌用中文译配出来。同年7月6日,重庆《世界日报》率先予以发表。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那天重庆赶录了这首歌的唱片,向全国播放。军乐队还把它改编成乐曲,伴随着人们庆祝抗战胜利的狂欢。而在此前两天,重庆教育书店用中英文对照,五线谱和简谱合刊出版了这首歌的中译本。在日本投降当天和第二天的8月16日,在《新华日报》第一版,刊登该书出版大幅广告。

《联合国歌》与《相逢之歌》

最早翻译《联合国歌》伴随抗战胜利狂欢

日本投降当天,这首歌伴随庆祝胜利狂欢

翻译外国歌,要懂音乐,还要英文好。幸运的是,这两个条件,李士钊都具备。

李刚先生说,虽然父亲李士钊青少年时期主攻音乐,但从事专业音乐工作的时间并不长。尽管如此,不少音乐界的朋友,对他印象深刻。一些原上海国立音专的老校友依然记得,1943年李士钊在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任教务主任期间,为勉励学生继承音专创业者的宏愿,严谨治学,共赴国难,而特意将教工宿舍、学生宿舍以及校园、教室分别命名为“黄自楼”、“友梅园”(注:黄自和萧友梅均为音乐教育家),从而使凝聚,不倒。

不仅如此,他翻译的很多外国音乐书籍和论文,尤其是苏联音乐方面的出版物,为新中国成立后借鉴苏联社会主义音乐发展的成功经验,提供了宝贵资料。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