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南京文化

品读北宋文化:北宋丝织业 穿针引线织锦绣南京文物钱币交易所

从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耕织图》中的提花罗机和原藏故宫博物院《蚕织图》中的提花绫机出现的场景可以看出,这类型束综提花机在宋代民间丝织生产中已得到普遍使用。整个宋、元、明、清时期,占据提花技术主流的就是这两种机型,一直用到20世纪初杭州城内出现新式纹版提花机为止。宋代丝织业行业内部分工的明确,还成就了高度专门化的生产和地域性的产业集群。特许交生丝纳税。安吉纱、安吉丝、梅溪纱、武康鹅脂绵都是湖州山乡的著名特产,湖州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专业的制丝市镇。1851年,产自湖州南浔的“辑里湖丝”在英国伦敦首届世界博览会上荣获金。后来,“辑里湖丝”在1912年的南洋劝业会评比和1915年美国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又分别获超等和金牌。如今湖州地区的丝绸年产量现在仍能占到全中国丝绸年产量的10%左右。

汴绣的兴盛和长干寺地宫出土的文物恰恰是北宋纺织业兴盛的一个缩影。

丝织业的发达客观上促成了海上丝绸之的诞生。宋代商人贸易关系东自今天的日本,南止印度尼西亚各群岛,西达非洲及意大利西西里岛,西北至中亚及小亚细亚。根据《诸藩志》中的记载统计,宋向16个有外交关系的国家输出过丝织品。由于丝绸是当时中国主要的出口产品,因此一些中外学者又将宋代的海通称为“海上丝绸之”。

北宋的丝织业,占主导地位的是。据《宋史职官志五》记载:“文思院,掌造金银、犀玉工巧之物,金采、绘素、装钿之饰,以供兴辇、册宝、法物凡器服之用。绫锦院,掌织糸任锦绣,以供乘兴凡服饰之用。染院,掌染丝臬币帛。裁造院,掌裁饰。文绣院,掌纂绣,以供乘兴服御及宾客祭祀之用,崇宁三年置,招绣工三百人。”由此可知,北宋对于丝织业,有一套相对完备的机构,文思院、绫锦院、染院、文绣院等,它们各擅其职,这些环节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链条,为阶级服务。

宋代丝织业的蓬勃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不但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丝织业发展的方向,也成就了海上丝绸之。

北宋建立于五代十国的,对地方军阀割据有着切肤之痛。因此,者在上采取强干弱枝、以文治武的治理模式,导致了宋代始终无法摆脱冗官、冗兵、外患这三大痼疾。为了维持,北宋需要大量的财物满足其军需、官俸、对外贡赋的需要。这也使得其对丝织品需求的空前增长,极大地刺激了民间丝织业的发展。北宋先后与辽、西夏、金、蒙古等少数民族并立,在相互征伐中始终处于下风,主要以“岁贡”或者“岁赐”的名目按年向少数民族输送银绢来维持和平。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开封日报、汴梁晚报”的文/图等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电话:0371-22924343

在对辽的关系中,北宋与辽早期交战频繁,后又以兄弟相称。从宋真景德时期的“澶渊之盟”开始,双方达成了北宋送辽财物的协议,一直持续到宋徽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宋发动燕云之役,历经118年。《辽史》记载,辽因为邻国(宋)有岁币,所以解决了本国历代的大部分军国经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和《辽史》等相关史料记载,宋输辽的丝织品数量和品种主要有三次变动。一是宋真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宋助辽军旅之费,每年提供二十万匹绢、十万两白银,宋向辽岁给丝织品由此开始。二是宋真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北宋增加向辽岁给丝织品的名头、品种和数量,凡遇契丹主生日,宋需赠给辽锦、绮、透背、杂色罗、纱、绫、绢二千匹作为贺礼,契丹主母亲生日,也要赠予相同数量的丝织品以表庆祝。三是宋仁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宋每年再赐给辽十万匹绢、三万斤茶,每年契丹主生日和十月一日时交付。此时,宋每年输辽的丝织品增加至三十万匹。

宋代丝织品巨大的产出量和优良的品质为行业细分和产品商品化奠定了基础。历史学家漆侠先生曾将北宋民间丝织业分类为官僚、地主和丝织业,与农业相结合的家庭丝织业,与农业脱离的丝织作坊(机户),可见当时的行业细分程度。官僚、地主纺织手工业主要是指官僚利用职权、地主利用土地所有权,操控生产的丝织业,如台州知府唐仲友就在金华开办彩帛铺,通过给真丝等面料做染整加工谋取。宋代佛教化趋势明显,多有经营产业,其中丝织业分布较为普遍,生产水平也高。文绣院成立之前,有时就委托们完成纂绣之工,并付给她们工钱。僧尼中的能工巧匠创造出许多优质品种,统称为“寺绫”,宋代文人称赞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的个个擅长织作,她们生产的寺绫,类似于北方所称的隔织,非常著名。传统家庭丝织业代表的是历史悠久的自然经济耕织传承,以男耕女织为主要表现形式。实现耕织分离“机户”的出现,则是当时商品经济快速成长的体现。

而在千里之外的南京,密闭了1000多年的北宋长干寺地宫被考古工作者发掘。地宫中出土的铁函中保存完好的近百幅宋代丝织品是长干寺地宫给予人们的又一惊喜,其数量之多、保存之精在新中国考古史上极为罕见。大部分丝织品都结成包袱,里面装着香料、铜钱、银函、玛瑙等物品,其中不少丝织品上还有文字。这批丝织品包括绢、绫、缬、锦等各个品种,使用了提花、刺绣、印染、描金等多种工艺,体现出北宋领先当时世界的丝织技术水平。

兴盛的丝织业

开封市委宣传部、市新闻办主管开封日主办

宋代纺织生产的组织形式既有对前代的传承,更有创新发展。为保障皇家和对纺织品的需要,尤其在宋徽时期,在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及成都等各州府都建立了官营纺织场院,集中人力、物力,生产高端上档次的产品。如京师开封绫锦院,汇集了各地优秀织工,实力雄厚、规模宏大。宋太端拱元年(公元988年)有工匠1034人;宋真咸平年间,则拥有锦绮机400余张,其规模、产量可想而知。

这些织工中,有来自蜀地和湖州的熟练工人,“蜀锦”中外驰名,起源于战国时期,到了汉朝,蜀锦织造业已十分发达,这些掌握着蜀锦先进技术的工人进入绫锦院,为原有的工艺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织工们取长补短、互相学习、提高技艺。湖州特产,轻如蝉翼、薄如晨雾、质地柔软、色泽光亮的绫绢,自唐代起被列为贡品,有“吴绫蜀锦”之称。湖州来的织工带来了绫锦的制造技术,同样在北宋的绫锦院织工们也会向湖州的工人学习。再加之绫锦院里原来的织工也不一定都来自东京,也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对他们家乡的丝织工艺会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北宋的绫锦院实际上汇集了整个北宋朝最领先的丝织技术。

对后世影响深远

《文献通考》一书曾记载,宋代物产类租税中,仅布帛丝绵之品就有10种,分别为罗、绫、绵、纱、丝、纳、杂折、丝线、锦和葛布,丝织品种类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需求决定供给,是商品经济的基本。宋代特殊的结构和外部,使得当时的民间丝织业面对一个庞大的采购需求。

绫锦院的工人人数众多,然而这还仅仅是绫锦院的,文思院、染院、文绣院等规模更庞大。在的机构中,这么多的丝织业工人聚在一起朝暮相处,他们之间互相技艺、观摩学习,同时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中国有句俗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状元谁都想做,做丝织业的状元得有高超的技术。在宋代,这些供职于的普通工人没什么地位,他们若想谋个一官半职从而改善自己的地位,也得努力学习技术,方能被上级重视,委以重任。所以,为了出人头地,这些织工会努力学习技艺,提高自己的本领。而这些是丝织业兴盛的原因之一。

北宋的军队和官僚集团也是丝织品的消费大户。北宋为防止地方割据,刻意增加官员队伍数量,增加官员薪俸,制造了大量只拿俸禄不干活的“冗官”。据统计,宋朝的俸禄占到国家支费的三成。宋朝官员的俸禄基本可划分为请受、添给两大类。请受,为本俸,包括料钱、衣粮。添给,为本俸之外的补贴,按地位高下、职务之不同随时而定、随分而给。请受(本俸)中的衣赐是按春、冬两季发放的绢、绫、罗、丝、绵。朝廷给予这些的实物俸禄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丝织品。《宋史职官志》记载,自宰相而下,官员共分四十一等,其俸禄匹帛种类,主要为绫、绢、绵、罗。因没有各等官员的精确人数记录,所以无法算出全年官俸所需丝织品总量。但基于宋代庞大的基数,可以想见用于官俸吏禄的丝绸开销必定是一个天文数字。

民营合力“织”出历史辉煌

联系电话:(0371)22924343Email:

两浙所生产的罗、绢、袖、丝、绵的产量位于全国之首,当地丝织生产规模大、效率高,还能生产罗这样相对复杂的特殊织物。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11世纪~12世纪间中国人口分布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到12世纪,很多人在南方生活,充足的劳动力和旺盛的消费需求都加快了长江中下游的经济发展。因此,早在北宋中后期,约11世纪下半叶,纺织业的重心已经转移至南方地区。成都府是选入宫廷内库的高档丝绸的主要产区之一,是当时诸中唯一能与京师媲美的地区。当地锦、绮、鹿胎、透背等高档丝绸的年产量高达1914匹(段),梓州的杂色匹帛年产量也有7972匹。同时,以上两的绫年产量已分别达到16793匹和20600匹。所以《宋史地理志》中才出现了“土宜桑拓,茧丝织文纤丽者穷于天下”的赞美。因为四川地处汉族和少数民族区域的交界处,战略地位突出,直接控制当地民间丝织产品的品类和用途,每年从成都府、梓州、利州、夔州民间买入的锦、绢、丝、绵,除用于本和陕西、河东、京西的赏赐、使用外,剩余部分都被进贡到都城。

庞大的需求助推行业发展

当时,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商品经济的日趋繁荣,使当时北宋的都城东京(开封),成为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最为繁荣的城市之一。祥介绍说,阶级对经济的政策使北宋手工业高度发达,在宋朝以前的各朝均实行城门、坊门入夜关闭的政策,到了北宋初年,朝廷三鼓前不得行人。到了北宋后期完全取消了时间,商业区通宵达旦、盛况空前。当时开封官营纺织印染等工匠有2200余人,这是其他城市所不可比拟的。

在古代,绢帛是丝织物的总称。在宋史中多次出现“税绢、茶绢、银绢钱、正绢、礼绢”等词语,这足以证明丝织品在当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税绢”即绢以税的形式向国家缴纳,税收是支撑运转的重要手段,把绢作为税收的一种,其作用和黄金、白银、钱币等流通符号处于同等的地位,实际上已经是一种“流通货币”了。

对开封而言,正是在丝织业发达的基础上,汴绣在北宋达到了鼎盛时期,至今依然是开封的名片之一。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北宋灭后蜀,得织锦工200人,掳掠回京,安置在绫锦院工作。后来,宋太祖不断吸收江浙、川蜀织锦工匠,队伍日渐壮大,形成了汴绣,又称为官绣、宫廷绣。汴绣融会各派之长,水平登峰造极。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在宋徽的大力下,文绣院正式成立,为刺绣专业的高等学院,类似今日职业技术学院。明代大学者屠隆在他所著的《画笺》一书中赞曰:“宋之闺绣画,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其用绒一二丝,用针职发细者为之,故眉目毕具,绒彩夺目,而丰神宛然,设色开染,较画更佳,女红之巧,十指春风,迥不可及。”从这段描述中,汴绣的风采可见一斑。

除以上所述之外,丝织品更重要的是战略物资:“神常愤契丹倔强,既然有恢复幽燕之志,聚金帛内帑,自制四言诗一章:五季失国,猃狁孔炽。艺祖造邦,思有惩艾。爰设内府,基以募士,曾孙保之,敢忘阙志。每库以诗一字目之,储积皆满。”宋神欲抵御外强,收复失地,首先要做的是“聚金帛内帑”,帛与金并列,可见丝织品对于朝廷的重要性。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汴绣皇后”王素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汴绣既长于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又善于山水图景,刻画人物形象细致传神。绣品既有苏绣雅洁活泼的风格又有湘绣明快豪放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汴绣”绣工精致细腻、色彩古朴典雅、层次分明、形象逼真的特色,堪称“国宝”。

我国的纺织业历史源远流长,考古专家在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遗址上发现了骨针,成为纺织最早的起源。到了新石器时代,纺轮的发明使制丝更加便捷,西周时期则出现了原始的纺车,汉朝发明了提花机,纺织工具的成熟与便捷,为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博士祥看来,到了北宋时期,社会的相对稳定、商品经济的较快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极大促进了纺织业的大发展。其生产区域、组织形式、工具和效率也有长足的创新发展,产品产量、质量、品种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精彩纷呈、特色突出,成为我国纺织生产发展史上的又一不可或缺的鼎盛时期。

制图:周文利

宋代的民间丝织业主要集中在3个产业带,自古负有盛名的蜀地(包括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北方有着良好丝织业传统的地区(包括东、西、河东)及新兴蚕桑丝织重地江南地区(包括两浙、江南东、江南西、淮南东、淮南西)。

军队人员冗杂,军费支出也是巨大的。宋朝军队的军饷有很大一部分是以丝织品形式来发放,而且,军队的需求在支出中处于优先序列,据《文献通考》记载,从民间调绢、绸、布、丝、绵,以供军需。这些丝织品主要是军官和士兵的军衣装供给。从的随身卫兵班直开始,所有将领和士兵,春冬赐衣都有绢绵。当时的大理寺(国家最高审判机构)曾在一条中明确各兵种的衣装,骑兵春冬衣为七件套,步兵春衣为七件套、冬衣为六件套。宋钦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有诏,诸州军的两税课利,先满足军兵每月的口粮、春衣、冬赐以后,才能给其他俸禄。

汴绣发源于宋绣,它以绣工精致、针法细密、图案严谨、格调高雅、色彩秀丽而著称,继承了宋绣的题材、工艺特点,借鉴了苏绣、湘绣等姊妹绣艺的长处,吸收了河南民间刺绣的乡土风味,并在此基础上创新了大量针法,早在宋代就已驰名全国。《东京梦华录》称它为“金碧相射,锦绣交辉”。

据记载,当时的东贸易中心巴格达着中国的丝织品:“巴格达的码头长好几英里其中也有中国的大船市场上除各省的货物外,还有中国的瓷器和丝绸。”丝绸也是宋朝向高丽输出的主要物品之一。《高丽史》中曾提到,中国丝绸源源不断地流入高丽,并普及到民间。丝绸品种包括浙绢、川锦、花纱、绫、罗、白绡、锦缎等几十个品种。泉州商人李充曾向报告,他自置船一只携带各种丝绸和瓷器到日本贸易。日本人积极向宋人学习印染、纺织技术,并织制了很多宋代风格的产品,如广东织、绫羽绫、云下织、竹下织、博多织等。《岭外代答》中有宋朝向安南(今越南)出口中国染料红绝子的记载。公元12世纪~13世纪,中国提花机、踏板织机技术传到欧洲,极大地改进了欧洲的织造技术,促成了后来卢卡、里昂等欧洲丝织业中心的崛起。

宋朝的军队数量之大更是在中国历史上都属罕见,据著名历史学家钱穆统计,宋仁庆历年间,全国兵员已达125.9万人。其中,禁军马步82.6万人(原始数据出自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五二兵考四),占到当时人口数的2.09%,平均47.96人要供养1名士兵。相比较而言,中国历史上军事实力最强时期之一的唐代,其常备兵(府兵)也只有约60万。而当时全国人口为907万户(公元754年,原始数据出自唐代杜佑《通典》卷七食货),兵员人数仅占全国总人数的1.13%。因而正史中,北宋有“竭国力以养兵,奉之若骄子”的评价。

北宋的史料中记载,阶级通常把绢作为一种重赏,赏赐功臣,或是作为一种抚慰物品安抚家属,或是作为大臣的俸禄的其中之一等用途,丝织品的重要用途可见一斑。然而,在某些特殊时期,丝织品甚至比实际的货币更能使社会稳定。据《宋史》记载,宋太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江西转运使言:“本蚕桑数少,而金价颇低。今折征,绢估少而伤民,金估多而伤官。金上等旧估两十千,今请估八千;绢上等旧估匹一千,今请估一千三百,余以次增损。”从这段资料可知,在通货膨胀时,绢起着硬通货的作用,比金银更能稳定社会。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开封网联系。

北宋时期,在纺织业空前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丝织业作为商品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有文思院、绫锦院、文绣院、裁造院这些专门的丝织机构和相关机构,民间有绣巷、界身巷等刺绣聚集地和交易场所。它们共同努力,创造了丝织业的辉煌。

北宋时期,除了黄河流域和蜀地这两个汉唐时期就有的纺织中心外,长江下游,特别是太湖流域作为新的纺织中心迅速崛起,并在产品数量上超过北方地区。此外,宋代纺织品的产量远远超过盛唐时期,并出现了众多质量上乘、特色鲜明的品牌产品。史料显示,北宋中后期的一年,可以通过税赋形式获取麻、绸等纺织品约1135万匹,远远超过了盛唐时期的岁入740万匹的纪录。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富庶时期之一,作为传统手工业的民间丝织业更是取得了历史性的飞跃。北宋的民间丝织业分布范围之广、技术分工之细、产量之高、产品种类之丰富、工艺水平之先进在中国历史上都属罕见,中国其他历史时期的民间丝织业在某些方面或有过之,但就整体而言,这一时期的丝织业堪称中国古代历史的巅峰。

此外,北宋时民间丝织业也相当繁荣。宋代的民间丝织业分布范围之广、技术分工之细、产量之高、产品种类之丰富、工艺水平之先进在中国历史上都属罕见。中国其他历史时期的民间丝织业在某些方面或有过之,但就整体而言,宋代的民间丝织业已经达到中国古代历史的巅峰。

综上所述,的采购需求作为宋代民间丝织业飞速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长期、持续地推动民间丝织业增加产品的数量和种类,刺激了民间丝织业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进步,吸引了社会剩余资本的投入,在客观上为民间丝织业的发展营造了近似于近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时代的社会经济,极大地推动了民间丝织业的产业化和商品化,使得民间丝织业在技术水平、地理分布、产量品类及生产性质上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对后世的业态特征产生了深远影响。

地址:开封市新区汉兴西与七大街交叉口

丝织技术领先世界

对古城开封而言,素有“国宝”之称的汴绣是一张熠熠生辉的名片。

此外,党项人建立的西夏,长期与北宋处于战争状态,为了维持相对的和平局面,北宋也采取了以岁赐换和平的方式,大量向西夏输出丝织品。据相关史料记载,宋仁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西夏主李元昊表示愿意臣服于宋。于是,北宋朝廷每年赐给西夏十三万匹绢、五万两白银;双方同时约定,在乾元节进奉后,回赐西夏一万两白银、一万匹绢;新年贺岁进贡后,回赐西夏五千两白银、五千匹绢;仲冬时节,再赐西夏五千两白银、五千匹绢置办冬衣,并赐给大臣细衣着一千匹、杂帛二千匹作为生日礼物,以此作为,不能更改。此后,至宋英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因双方发生战争,输出暂停。直到宋哲时期才又恢复。相比辽金而言,北宋向西夏输出绢帛的数量较小,在时间上也不连续。

以为中心的北方产丝地区是老牌的丝织业重地,产绫数量依然惊人。东居民因蚕桑业而生活富足,契丹人称这里为绫绢州。在宋代,北方丝绸生产虽然在数量上已不占优势,但在产品声誉上不输南方。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人攻宋,索绢1000万匹,因嫌浙绢轻疏,一定要奇绝的北绢。除北绢之外,西的定州缂丝也非常出名。缂丝制品以精工细作著称,一件缂丝女装需要一年才能完成。黄河以北所产的其他普通丝制品和丝绸工艺品也都名不虚传。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