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城市生活  男女

你一定不知道“gay”最早的意思不是同性恋

  在AFI此次评选的100部经典影片里,《育婴奇谭》的成名之路本身也可被视为一段“奇谭”,或许是这100个案例中绝无仅有的一个。

  影片当年公映时,完全得不到观众的认可,票房惨败不说,连导演霍克斯都被雷电华公司盛怒之下解雇。而本片的女主演凯瑟琳·赫本也对雷电华公司未来为自己量身定制的影片失去信心,不惜支付不菲的违约金与公司解约,以求维护自己的事业和名誉。

  她本人因此被业界认为是“票房毒药”,各大公司都对其敬而远之,其事业的低迷一直从本片的上映持续到了1941年。

  这一方面是由于在50年代以后,导演霍克斯受到以特吕弗、戈达尔等《电影手册》派影评人的追捧,将其视作好莱坞最具才华的作者导演之一;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接受并喜爱“神经喜剧”。谈及“神经喜剧”,《育婴奇谭》可以说是这个名词的最佳代言者。

  “神经喜剧”的最典型特征就是“另类”和“疯癫”,这两点在本片的两位主角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展示与体现。加里·格兰特饰演的大卫是一位略显笨拙木讷的古生物学家,一心想为他的博物馆筹资,却总是遭到凯瑟琳·赫本饰演的苏珊的破坏。

  苏珊是一位有点神经质的富家女,她热情、任性,敢爱敢为。她为了接近自己喜欢的大卫,不惜想方设法给大卫找茬添乱,甚至破坏他参加婚礼。

  最终,她用自己的宠物“Baby”巧妙地俘获了大卫的爱情。这个“Baby”,也大大有别于平常概念下的宠物,不是小猫小狗而是一只幼豹。拿一只大型食肉动物当宠物养,这事本来也够疯癫,围绕着这只难缠的宠物(“Baby”某天夜里突然跑出了笼子玩起了失踪,一时间闹得周围人心惶惶),两人可谓费尽周折,最终总算找回了“Baby”,也收获了爱情。

  影片的喜感几乎全部由格兰特和赫本两个角色一冷一热的搭配而来:格兰特一改平日的扮相,戴上了一副滑稽的黑框眼镜,说起话来也是张口结舌;而赫本则采用了较为夸张的表演方式,总是自说自话、大大咧咧,与格兰特总是慢半拍的说话方式截然相反,念台词语速极快,常常如连珠炮一般源源不断地接踵而至。

  而且,台词的内容也天马行空,极为跳跃,往往上一句话是一个话题,转瞬间下一句又扯到了另一个话题。两人间反差极大的行事风格,催生出源源不断的笑料,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几乎毫无冷场的可能。

  本片妙语连珠的对白开了“神经喜剧”的先河,此后的“神经喜剧”都效仿本片这种对答入流的对白方式,渐渐地这一对白风格都成了“神经喜剧”不可或缺的一类元素。在《育婴奇谭》一系列的精彩对白中,其中有一句对后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那就是第一次在电影中把“gay”这个如今全世界都耳熟能详的单词与“同性恋”画上了等号。

  在一开始,英语中的“gay”一词仅仅是“快乐”“高兴”的意思,后来在18世纪,开始有人用这一单词形容伤风败俗的场所,到了20世纪20年代,有美国作家开始用“gay”指涉同性恋,但是在文学圈之外,这样的用法并不多见。

  在本片中,有一幕是格兰特迫不得已临时随便找了一件女人的衣服蔽体,当被一位来访者撞见时,他说道:“没什么好奇怪的,我只是突然间变成了‘gay’而已。”从此,人们就越来越多的用这个单词称呼同性恋者,逐渐变成通行全世界的用法。

  本片的导演霍华德·霍克斯是一位精通多种类型与风格的电影大师,他所拍摄的西部片、悬疑片、盗匪片都有传世的经典之作。但是,就他对某一类型影片的开拓性作用和影响而言,还要数“神经喜剧”最大。

  霍克斯导演的喜剧节奏明快,情节紧凑,镜头的设计与剪辑也灵活多变。他能够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将人物所处的颇为尴尬的窘境,表现得自然且生动。

  可以说,“神经喜剧”的真正风格正是在《育婴奇谭》一片中得以确立和完善,而在两年他又以一部典型的“神经喜剧”《女友礼拜五》将这一风格发扬得更加淋漓尽致。

  对于当年的观众来说,有点神经质的《育婴奇谭》可能多少存在着一定的审美隔阂,但是多年以后许多看过影片的观众都发誓说“从没有笑得如此剧烈”。

  后来,无论是美国的电影媒体还是学院,每当评选“最伟大的喜剧片”的时候,总不会少了《育婴奇谭》。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