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城市生活  网事

往事 王步文:早年的生产队

  提起生产队,五十岁以上的人并不陌生。它产生于“年代,消失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共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当年的生产队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王步文对生产队这一农村最基层的组织机构进行了深入研究,写下了《黑土地上的生产队》一书。

  1958年下半年,中央决定在全国农村成立人民公社,并很快实现了生产资料方面的集体所有制。原来的村更名为生产大队,大队的下面,又按居住地划分为若干个生产小队。这小队既是一个生产劳动的统一体,又是独立核算的经济单位。

  早年的黑龙江省,地广人稀,居住地分散,而且规模较小,所以生产队就按自然屯划分。那时,每屯大约十几户到二十几户不等,人口七八十人,一个大队有五六个生产小队,当然也有例外。

  说起生产队的家底,黑土地还是具有很大的优势。首先在土地方面,每个生产队至少有百亩地,有的多达一千多亩。生产队后期,靠近林区和草原的还陆续开垦了许多荒地,实际耕地面积已经远远超出了账面记载。其次,在其他生产资料方面,黑土地上的生产队也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一般的生产队,有马二三十匹,黄牛二十几头。用最好的马可套三辆四匹马的马车,冬天还可套两付大爬犁。黄牛的作用并不比马差,除正常拉车或拉犁杖外,养牛的成本很低。不用喂夜草,更受人们的喜爱。和牛马相配套的是车辆丶爬犁和犁杖等大型农具。还有种地丶脱谷和粮食加工方面的精细农具,每个生产队都十分齐全。因为缺少了这些东西,人们就无法从事生产劳动,更无法过日子。车辆的更新是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早年的车轮是木制铁角轮,行驶起来颠簸的很历害,负重之后又会经常岀故障。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车轮变成了胶皮轮,木头车轴换成了铁车轴,两侧又安装了轴承,使用起来更加灵活轻便。

  生产队既然是一个大家庭,那么就应该有家庭的样子。黑土地上的人们从来不吝啬土地,每个生产队都有自己的大院子。有的是三合院,有的是四合院,最小的院子也有六七千平方米。院中的正房一般七八间,有的十多间,清一色的草泥房。只是到了后期,比较富裕的生产队换成了砖房或“一面青房”。这正房的通俗称呼叫生产队办公室,也有许多地方称为社房子。东西厢房是仓库,保管着种子和牛马饲料以及精细的农机具。

  正房是生产队的核心区,既当办公室,又是全队社员开会学习的中心,还是生产队的豆腐房。由于黑土地上冬季漫长,缺乏新鲜蔬菜,每个生产队都有自己的豆腐房。每天做一至两个大豆腐或干豆腐,供给社员食用。那时买豆腐不用花现钱,用黄豆换或记账秋后还。做豆腐要烧许多柴禾。其隔壁就是筒子房,长约十多米。靠北墙是一铺与房子相等的火炕,豆腐做好了,炕也烧热了,一举两得。炕头是牛马饲养员的卧铺,在他的一侧,还有许多没有成家的年轻小伙子来这里住宿,图的就是个热闹。每天晚上,劳累了一天的人们要亲自到社房子记自己的工分,然后坐下来参加没完没了的学习。有些俏皮的小伙子奈不住寂寞,往往将手伸到躺在炕上的姑娘,引起一声尖叫和怒骂。当然有些老者听着听着,就在无产阶级理论的口号声中睡着了。

  按惯例,生产队的马圈设在大院里的一侧,近二十多米长的马槽安放在木制架子上。马槽有石头作的,后来都改成了木槽。原因是简单实用,轻便灵活,又能就地取材。黄牛是没有这待遇的,在大院一个角落,用木头围成栅栏,把干活和不干活的分开喂养,它们的草料不用加工,只要投放成梱的青草或稻草,老牛是不会斤斤计较的。

  生产队的领导班子是由全体社员选举产生的(有时也有例外),设队长丶民兵排长丶妇女主任丶会计和出纳员五人。核心人物是队长,他必须是熟悉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而且技术全面,有组织领导能力,一心为公,吃苦耐劳,还要有经济头脑。当然,粮食产量和社员的收益分配是衡量人选的重要条件。但实际情况是,在一个小队,这样全面的人几乎没有,所以每年选举时不得不采用“矬子里面拔大个的做法。你干一年,我干一年,谁也没有长期打算。除队长外,班子中的二号人物应该是会计。除识字记账外,更主要的是给队长出谋划策,理好财当好参谋。

  除正式班子成员外,生产队还有其他不可或缺的重要岗位。如领工员,又称打头的丶保管员丶记工员丶饲养员。除记工员外,其他三员都是专职,而且还是久经考验,深得民心的忠诚之人才能胜任。此外,生产队还有专门的技术人才。如电工丶木匠丶豆腐匠丶车老板。个别生产队还有铁匠丶粉匠和编织匠等人。他们的工作技术性强,别人无法替代。还有两种人也不能忽视:一是身残;二是年老体弱的人。生产队也会给他们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放马放牛的,称牛马倌,放羊放猪的,称之为羊倌和猪倌。既照顾了他们自身的困难,又免去了后顾之忧。对那些年令偏大的老头也要组织起来,成立一个专门的积肥队伍。指定德高望重的人负责,常年清理马圈和牛圈。然后把马牛粪与各种垃圾杂草混合起来,压上厚厚的一层黑土,让粪便自然发酵,第二年就成为最好的农家肥。老人们责任心强,不偷懒,生产队十分放心。后来有文化的工作队员编出来农村八大员,这最后一员即是积肥员,也算是对他们的表彰吧!

  关于生产队的劳动力状况,大体可分为一线丶二线和三线。一线是指身强力壮的男女劳力。每个生产队大约有二三十名,主要承担各种繁重的活计。比如播种丶扶犁丶铲地丶收割和送公粮等;二线是指那些身体尚好丶但有孩子拖累的青年妇女,还有十五六岁不再上学的男女少年,又称“半拉子。这些约也有十几名,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三线是指那些身体有残、年老体弱的人,他们都有自己的工作,不再重复。

  生产队的农活,季节性很强,一般分为春种丶夏锄丶秋收和打场四个阶段。每天要干什么活,生产队长事先就要规划好,打头的则早早起来敲钟,没有钟的则东西两头走着喊:“干活了!干活了!那高亢悠扬的长音,一点也不亚于京剧演员。各家各户的人听到喊声,手拿各种原始的工具走向生产队大院,待打头的分配完活计,才开始行动,可谓是步调一致。那时候,在生产队干一天活,男劳力记十二个工分,女劳力记十个工分。当然,生产队之间并不完全相同,多少工分由本生产队确定。一个男劳力干一年能挣40OO个工分,女劳力则挣3500个工分,这在当时已经很不容易了。

  关于收益分配情况,尽管土地很多,但由于生产资料的匮乏和生产力的低下,上千亩土地能收二三十万斤粮食。谷子和黄豆每亩一百斤左右,高产的玉米也不过二三百斤。如遇天灾,产量更低。那么收获的粮食如何分配呢?一是先按土地面积完成国家的公粮任务。约占总产的百分之二十五左右,而且谷子丶黄豆和玉米都有一定比例;二是社员口粮。先按人口平均分配,再按工分找补,大约每人平均在450斤到55O斤之间;三是牛马饲料。约占总产的百分之十五。其余的留种子和储备粮,如果收成不好,则只能留种子。生产队没有储备粮,对社员来说十分可怕。如果有些人家粮食不够吃,只能吃返销粮。且手续繁杂,层层审批,而价格也高了许多。为了生活,多数人家只能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日子。尽管这样,社员们没有任何报怨,他们觉得似乎命运就应该这样。

  生产队的粮食产量直接决定着经济效益。一个经营比较好的生产队,如果每十分为一个工的话,价值一元左右,最好的也只有一元五角;较差的生产队每个工只有几角钱,多数农户扣完口粮和柴草等费用,基本上不剩钱。而那些劳力少人口多的家庭还要欠生产队的钱。年年积累下来,就变成了“欠账大户,又称“三角债”户,在关内又称缺粮户。

  就这样,生产队的日子过了一年又一年。二十多年过去了,终于等到了改革开放。1983年初,中央丶国务院发出了巜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镇政府的通知》,撤销了人民公社和作为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成立了村委会。生产小队变成了村民小组。生产队才正式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作者简介:王步文,1952年出生在山东郓城县,1973年参加工作,毕业于黑龙江大学,曾在人事局丶监察局丶纪检委丶司法局任职。2O12年退休后从事写作,先后著有长篇巜手竿垂钓趣事》《古今民间故事新编》和《我这六十年》,共计七十万字。2020年初抗疫情隔离期间,书写了《黑土地上的生产队》,全书五万余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