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城市文化  教育

中国首份儿童慈善教育报告出炉 九成家长认童公益慈善教育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努力让所有儿童都能拥有美好灿烂的明天,是全社会必须担负的责任,也是织密社会保障网的重要一环。对此,有越来越多的个人、企业和组织,将点滴爱心汇聚成河,为需要帮助的孩子们提供着立体呵护,保障了他们在生活、教育、医疗等多层面的需求。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和北京老牛兄妹公益基金会联合发布《重新定义成长——儿童公益慈善教育发展报告》(简称《报告》),基于家校社协同共育的大教育理念框架,从需求与供给两端,梳理社会各界在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场域开展公益慈善教育的创新实践。

  据悉,这是我国首份儿童慈善教育发展报告。《报告》指出,在宏观环境支持和各方需求呼唤的利好氛围下,儿童公益慈善教育有望迎来发展新机,同时也亟待强化顶层设计、凸显儿童公益慈善教育战略地位;呼吁发挥联合优势,推进儿童公益慈善教育地方实践;搭建资源平台,完善儿童公益慈善教育竞争机制。

  近年来,儿童类公益项目逐年增加,也成为公众捐赠的重要对象。但值得注意的是,与将困境儿童作为的救助对象的传统公益项目不同,当前许多公益组织开发了方便儿童参与的大量项目,从而提升儿童的公益素养。

  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定义,“儿童”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报告》按教育阶段重点关注幼儿园到普通高中阶段的学生,首次界定了“公益素养”概念,该概念围绕“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中的“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两类指标,从认知、态度、行为能力三个维度构建了“公益素养”的模型框架。

  其中,慈善认知包括学生辨别真伪好赖的能力,掌握公益慈善基本常识和发展规律;慈善态度指学生体现出来的亲社会、向善、共情、利他等情感倾向,以及对慈善事业多元价值的认可;行为能力指学生体验、参与、策划组织慈善活动的能力以及通过慈善参与社会事务、提升解决问题能力和领导力等。

  《报告》认为,公益素养符合儿童发展需要和权利保障。一方面,儿童公益慈善教育有助于儿童自身发展,为儿童成年后良好社会功能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有利于慈善文化普及和捐助者教育,从结果上保障慈善资源在教育领域的投入,保障每个儿童都能接受教育。

  对于家长而言,儿童公益慈善教育也符合家长教育观念转型方向。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家长对儿童的教育理念逐渐开展向全面发展转型。从公益慈善教育的需求来看,九成被调查家长表示愿意让孩子参加专门的培养儿童公益慈善素养的活动,其中非常愿意的占比为62.4%,比较愿意的为26.8%。

  对学校而言,儿童公益慈善教育有利于学校全面落实推进素质教育战略。尤其在目前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框架下,更有利于构建社会责任核心素养校本课程体系。

  站在公益角度,儿童公益慈善教育还有利于公益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儿童公益慈善教育有利于社会组织创新活动方式扩展业务范围,能够帮助社会组织有效回应捐赠人亲子教育和学校学生公益慈善实践需求,弥补商业机构公益慈善专业性不足。通过对接家庭、学校、社会儿童公益慈善教育资源,实现促进机构自身发展和扩大议题影响力双重发展。

  研究者认为,教育是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础,公益慈善教育有利于传播现代公益慈善理念、提高社会公众公益慈善意识、提升慈善专业化、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儿童公益慈善教育既可以通过家校社一体化机制促进现时的公益慈善参与,又能够提升儿童公益慈善意识为行业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报告》基于家校社协同共育的大教育理念框架,从需求与供给两端,梳理社会各界在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场域开展公益慈善教育的创新实践。

  在日前举行的线上报告分享会上,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执行院长高华俊指出,各国发展无不采取“儿童优先”战略,儿童公益素养教育有利于从根源上减少“精致的利己主义”现象,培养有理想、有信念、有抱负、正能量的新一代,将为确保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人力资源和不竭的动力。另外,公益慈善教育采取从娃娃抓起,也有利于慈善事业的发展。

  调查发现,国内面向未成年人的公益慈善教育和实践活动越来越受欢迎。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道德品质,近六成被调查者带孩子参加过公益慈善或类似活动,九成有较强意愿接受儿童公益慈善教育。数据显示,家长带领孩子参与公益慈善活动时,平均单次支出50元以下的,占比24.1%;51—100元的,占比36.6%;100元以上的,占比39.3%,其中200元以上的3.5%。

  此外,很多地方教育机构将公益慈善教育多与德育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相结合,开发公益慈善主题的校本课程,有些地方还将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纳入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一些社会组织从筹款服务、慈善文化培育或儿童成长的角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慈善主题学习和实践活动,包括项目实地探访、开发慈善课程和教材、提供社会调研或志愿服务机会、举办公益主题比赛或学习营、搭建交流平台等。不少商业背景的教育服务机构,也基于留学背景提升或素质教育需求,提供了“小而美”的体验活动。

  国内面向中小学生的公益慈善教育服务方兴未艾,但也面临现有产品对需求回应不充分、体系化不足、专业化不高、可持续性不强等瓶颈和挑战。在宏观环境支持和各方需求呼唤的利好氛围下,儿童公益慈善教育有望迎来发展新机。因此,《报告》建议,亟待强化顶层设计、凸显儿童公益慈善教育战略地位;发挥联合优势,推进儿童公益慈善教育地方实践;搭建资源平台,完善儿童公益慈善教育竞争机制。

  “提升儿童公益素养,需要4个突破:行动、参与、升华、机制。”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表示,公益界已经为呈现出良好的创新力提供了丰富案例示范,未来需要促进更多行动;孩子是行动主体,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寓教于乐,激发他们的潜能;升华就是各界要看到儿童公益素养这个命题的深远意义,它不是简单的道德教育或利他活动,而是对儿童个体成长、家庭家风建设和国家发展、社会进步都有价值;培育儿童公益素养的长效机制至关重要,未来要有更高层面的规划,统筹政府、社会、家庭、国际等更多资源,联合学校、家长和公益组织,专业教育机构等更多力量,集合协同、有序竞争、错位发展,形成良性的儿童公益教育生态和家校社协同共育的长效机制。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