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城市文化  教育

党的教导记心上

  这些年来,公公陆陆续续给我们讲了很多我爷爷在抗美援朝战场中的英雄事迹,这些红色故事激励着公公的成长,也激励着我们积极进取。

  公公姚智胜1969年从部队转业到平定法院。他在部队时是五好战士、优秀党员,从来都是敢于冲锋陷阵的人。他在执勤中发现营地水位激增,立即报告上级,组织全团迅速安全转移,避免了重大人员和物资损失;他针法精湛,经常无偿帮驻地群众解除病患,退役后他坚持义务服务群众,50年从未间断。

  更让公公自豪的是,他还参加了娘子关提水工程,这旷古的历史壮举、“提水人”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精神风貌,至今激励着我们建设家乡、报效祖国。

  平定县长期处于“十年九旱”的困厄中,早以前,人们凌晨就得挑着水桶去供水点排队等水,厂矿经常处于半停产状态,国家计划项目也无法顺利落地。让娘子关的水润泽平定大地,成为人们渴盼已久的愿望。

  1974年,在国家只补助1/15投资的情况下,县委决定不惜任何代价、克服一切困难,采取“民办公助”措施,将40余公里外娘子关的水提回平定县城。在此后的8年间,先后调动5000余名工人、农民和机关干部、职工,赶赴提水工程工地。全县上下齐心协力、患难与共建成了一条“人造天河”,使山西东大门娘子关的潺潺泉水,上高山越长空,反向流淌于平定大地,从根本上结束了平定县城及部分周边村庄严重缺水的历史。

  整个提水工程纵穿6个乡镇25个村庄、攀越11座大山和无数条河川,完成了门坎岑7.55公里大隧道等101条大小隧洞的开凿任务,工程规模达“五级六站”,成为山西省第一座县办大型清水提引水工程,单机扬程全国第一。如今50多年过去了,娘子关的水依然滋养着平定人的生活、滋润着企业的生产命脉。

  公公是提水工程的全程参与人。身为平定县军管组干部、平定县法院干部的他,主动把文弱的大学生留在机关,自己扛起行李到了工地,和大家同吃同干,开石、凿隧道、挑担总是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唯恐少出一分力。

  有一次婆婆去探望公公,发现他们的工程伙食依旧执行规定的限量,工地的年轻人经常觉得吃不饱;人人手上满是茧子和水泡,衣服也不能经常换洗。可是,大家的精神状态很好、工作热情极高,他们知道,这是为自己,也是为子孙后代谋福利的千秋伟业。虽然没有明确要求,但他们实行的是军事化管理。令行禁止,敢打敢拼,提水人是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建设王牌军。

  刀刃山悬崖壁立、峰峦重叠,平均海拔780米。在660米高的半山腰开口进洞,大小山洞连接21条,总长2332米,难度非常大。公公和队友们商议后决定动员精锐技术骨干和队员,首先实现施工开门红,以此鼓舞士气。公公和20名党员组成的尖刀班成员一个个腰系绳子从悬崖上垂下,打眼放炮、破石开路,稍有不慎就会掉下去粉身碎骨。几个小时的连续凿挖敲磨,人们虎口淌出的血染红了山石,汗流浃背,口干舌燥;可是,没有一个人喊苦,更没人退缩逃避。随着一声令下,爆破点全部成功爆破,取得了施工首战告捷,神话在一双双长满老茧的手中变成了现实。在上世纪70年代,我们的技术还比较落后,要劈出安装两趟扬程上水铸铁管道的管床相当困难,可是,这难不倒敢于吃苦的提水人,他们请来专家开技术攻坚会,多次身系吊索从悬崖峭壁攀上攀下,绳子磨断了,血染红了山野,终于完成了这个壮举。

  在半壁凿洞等工程中,工程队琢磨出很多放炮的方法,葫芦炮、掀底炮、掏心炮、盖顶炮、梅花炮等。坡底村老炮手赵考孩知道我公公在部队时是炮团的,反复请教,终于试验成功了葫芦炮,爆破效果极佳。

  如火如荼的门坎岑大隧道攻坚战中,公公和队友们连续作战,好几个月不回家探亲,但谁也没有怨言。这个隧道海拔827米,是控制工期的咽喉工程,智慧的提水人数次尝试,先后开挖4个斜井,变成10个工作面掘进,提高了施工效率。提水人自觉开展竞赛式操作,每天不到集合时间就早早地赶到施工现场,接着前一天的工程干。

  公公还参与了重点工程上庄倒虹吸的建设。东山入口海拔808米、西山出口788米,桥长339米、高20米,在高差压力下倒虹吸管道自流,凌空飞架的渡槽,将跨度巨大的南川河两岸两座山峰间渠系连了起来。公公一方面坚持带队上工地劳动,一方面想方设法改善大家的伙食,还驱车几十里到河北怀鹿等地采购新鲜蔬菜、瓜果免费分发给大家食用。他那时一个月40元工资,算是比较高的,可是经常不够花,其中有一半或更多都补贴给了大家。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战役中,先后有26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54人伤残。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工地,激励着人们再接再厉创造无数奇迹。

  提水工程是平定党人提交的人民满意的答卷之一。提水人战天斗地的动人故事历久弥香,像一座宏伟的灯塔,引领30多万各行各业的平定人,栉风沐雨、克服种种困难,从热火朝天建设社会主义的金色岁月,走进改革开放新时期、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前赴后继,勇往直前,为打造美好平定,贡献着各自的光和热。

  如今,年近80岁的公公每每回想起军旅生涯、回想起转业到地方后的各种工作经历,他依然记忆犹新、如数家珍,对自己老兵、老党员的身份,他永远觉得无限自豪。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