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城市文化  文化

中国文字发展论坛:聚焦汉字文化 传扬中华文明

  从远古的刻符到甲骨文、金文,从篆书到隶书再到楷书、行书、草书,汉字的不断演变彰显了中华文明连绵不绝的传承;数千年前的商代器具,却在造型上与文字相通,让我们得以窥探先人生活的一角;成书于东汉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的第一部字典,更是黄河流域物质和精神文明的体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汉字是其重要的载体与见证。如今,古老的文字学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近日,第八届中国文字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国内专家学者再次聚焦古文字研究。论坛由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文字学会、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中国考古学会夏商考古专业委员会、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等单位共同主办。来自甲骨学、文字学、考古学、简帛学、文博研究、人工智能等多领域的60余名专家学者,以“甲骨文等古文字及新出土文献研究”为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文字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是本次论坛的焦点。多名学者从考古学的角度对甲骨学、古文字学等进行探索,强调了多学科融合对文字学研究发展的重要性。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一曼结合自己在殷墟参与考古发掘的亲身实践,强调将考古学与甲骨学研究相结合,对于释读甲骨文、理解造字本义的重要作用。

  刘一曼以甲骨文中的“酉”和“尊”字为例,讲述了考古发掘实物对甲骨文隶定的作用。甲骨文中的“酉”字像尖底的大口尊,是一种主要用于盛酒的器物。“尊”字则通过人手捧酒尊,体现双手奉酒于神前祭祀的字义。而甲骨文中还有一个表示二人相对站立、以手持尊的字型,在前人的研究中并没有得到隶定,刘一曼认为该字应是“尊”字的异构或繁体。她结合2021年6月下旬在河南安阳大司空村考古新发掘出土的巨型大口尊实物阐释,该大口尊高112厘米、口径近60厘米,在盛酒之后需二人双手捧着才能搬动。而未知字型中间的“酉”,高度接近两边“人”身高的2/3,正是出土的这种巨型大口尊的形象写照。

  王羲之所作《兰亭序》,无论是文章,还是书法,历代传诵摹写,是中国文化史的标志符号。然而,围绕《兰亭序》的争论也很多,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话题,就是《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所书的线

  何谓御道?通俗讲就是专供皇帝走的路。最早的御道出现在汉代,此后历朝历代都兴建了诸多御道。不过因史料的缺乏,我们很难了解其具体情形。清代定都北京后,因皇帝出巡、围猎、祭祀等活动繁多,形成了以紫禁城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的专用道路体系,同时也留下了众多有关御道的资料可供研究。在这些数量庞杂、功能各异的御道中,有一条地位特殊,甚至皇帝在这条路上也不能坐轿而只能步行,这就是从紫禁城到天坛的祭天之路。

  莫奈有过三次伦敦之行,他的主题系列侧重于滑铁卢大桥(Waterloo Bridge)、查令十字大桥(Charing Cross Bridge)和国会大厦(Houses of Parliament)这三处城市景观。莫奈的伦敦系列是一种超前的尝试,这些画常常激发莫奈去伦敦故地重游,审视他多年前的艺术品味、缅怀那段难忘的过往岁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