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南京资讯  新闻

这些年与南大有关的话剧

  谈到《推拿》,就很难不提到毕飞宇。众所周知,毕飞宇现在是南京大学的客座教授,但估计很少会有人知道,吕效平教授和毕飞宇也常好的朋友。

  “南大的戏剧底蕴一向是比较深厚的。陈白尘先生几十年前打下的根基,不应该也不能消失在我们手里。”吕效平如是说。但是就最近几年的情况看来,南大文学院学生的学术水平在全国可谓名列前茅,创作水平却正在呈现下滑的趋势。这种“灵气”日渐衰微的现象,让人不禁为之感到遗憾。

  毕飞宇的创作水平,一直是业内外人士有目共睹的。曾有将毕飞宇、苏童、叶兆言、韩东、黄蓓佳合称为“南京作家五魁手”。他所创作的《青衣》《推拿》改编成电视剧后的热播,也证明了毕飞宇的魅力不仅可以“居庙堂之高”,更可以带着烟火气“飞入寻常百姓家”。吕效平坦言,南大引进毕飞宇,就是要让他带动学生创作,复兴陈白尘先生时代的“南大style”。

  “毫不客气地讲,中国的学生可以说是最没有创造力的。这不仅仅是文学、艺术领域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作为一名教师,为学生的创造力振臂一呼,我觉得自己责无旁贷。”提及这次引进《推拿》,吕效平认为能让学生们看到如此优秀的戏剧,就是值得的。这部戏对于南大学生的意义,不仅仅是一次艺术上的享受。吕效平要通过《推拿》这部戏让学生们明白,读书的目的在哪里。“读书为什么?是为了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

  说到南大自己的学生,吕效平觉得虽然温方伊写出了《蒋公的面子》,南大可以感到自豪,但绝不应该自满。因为相对于温方伊的一枝独秀,大多数南大学生的创作能力并不能让他高兴起来。“我不怕家丑外扬,老毕觉得现在的学生都太中规中矩,‘’早已被应试教育磨得七零八落。他一直说想找到 ‘不规整’的学生教一教,如果真的找到了,当亲儿子带都没问题的!”

  吕效平这几天正在为自己手头的新戏《事件》忙得不可开交。但一听说要谈谈《推拿》,他马上坐了下来,表示这部戏他已经关注很久了,只是一直没人和他聊这个话题。现在有了机会,当真是不吐不快。

  “现在市场上相当多的戏,都是一流的舞美、二流的表导演、三流的剧本,这也是南京戏剧市场一直火不起来的原因。”吕效平表示,现在除了少数精品外,大部分戏剧都像是陷入了“反智主义”的沼泽中,并且丝毫不打算挣扎出来。这种奇怪的现象导致现实主义戏剧正在以不可遏制的趋势没落,但创作者们“并不对此有所自觉,并不意识到自身的问题”,戏剧市场自然也只能是一片荒芜。

  提到南京戏剧现在的“剧本荒”,吕效平说“像《推拿》这样植根于优秀文学作品的戏剧,在当今市场上已经不多见了”。很多编剧、艺术工作者们,似乎早已失去了对文学的尊重,越来越多的崇尚“唯票房论”,过分地强调剧场技巧,而忽视了戏剧的内核——文学性。但所谓求其上而得其中,求其中而得其下,如果创作只为追求票房,那结果往往并不会尽如人意,甚至会南辕北辙。

  究竟什么样的戏,才是让人们肯掏腰包的“好”的戏呢?吕效平的答案是:只有以的文本基础作为依托,戏剧才可以说有了根,也有了灵魂。脱离了文学的支撑,戏剧只能剩下空壳,宛如空中楼阁一般,让观众摸不清就里。在上课时,吕效平一直教育学生们“创作戏剧,就是要把灵魂放在火上烤,烤到焦灼,才能写出像样的作品”。《蒋公的面子》一直零成本宣传,可是反响不俗,靠的是什么?是真正能够“抓”住观众的优秀的文本。而它的火爆,也了吕效平的这个观点。遗憾的是,在娱乐至上的现在,“文学戏”的处境似乎略显尴尬。面对记者对于《推拿》有可能“叫好不叫座”的担忧,吕效平笑道:“《蒋公的面子》虽然好,但它毕竟是部学生的作品。《推拿》不光小说拿了茅盾文学,电视剧据说也反响也不错。你放心,如果《推拿》不能像《蒋公的面子》一样火起来,那是没有道理的。”

  十几年前,南京曾经是全国戏剧艺术的先锋城市,但近几年,南京却成了戏剧界的“票房陷阱”,外地优秀作品绕着走,本土创作者士气低下。这个问题困扰了南京戏剧人多年,也同样是吕效平的一个遗憾。

  对于所说的“《蒋公的面子》为南京话剧注入了希望、鼓舞了士气”,吕效平表示“你们觉得《蒋公的面子》是鼓舞?我倒觉得是压力!”这样一来,南京观众的口味就更加刁钻起来了,只有“真货”才能入得了南京观众的眼。什么是“真货”?作者必须要有文学底蕴才行。这不是一招一式的功夫,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在吕老师看来,《推拿》就是“真货”里的佼佼者。“想要南京观众渐渐养成看戏的习惯,必须先要带来更多的‘文学戏’‘艺术戏’才行,希望《推拿》能开个好头。”

  无论是《蒋公的面子》,还是《推拿》,对于改变南京戏剧“票房陷阱”的现状都只是杯水车薪。“归根到底,要南京的戏剧人解放思想,共同努力提高艺术质量才是硬道理。”

  提高艺术质量不光要有好本子,更要有好剧场。话剧作品的欣赏之所以不同于文本的阅读,关键就在于声音、舞美带来的全方位感受。如果缺少了专业的场地,那么即使有了好本子,在实际操作中也会大打折扣。正如吕效平所言,“像《推拿》这么好的本子,到了南京,回了自己家,如果因为没有专业的剧场,在效果上打了折扣,多可惜!”想要引进全国各地的优秀作品,那么首当其冲的任务就是自家的“庙”。剧院建设跟上了,自然会有好的作品想要择南京这个“良木”而栖,本土作家的作品也不至于像《推拿》一样在外。相信这不仅仅是吕效平和毕飞宇,更是南京众多爱戏人共同的呼声。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