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城市魅力  美食

一天卖出三四百碗!南京92岁奶奶做了50多年皮肚面面里承载百味人生

  “老板,来一碗皮肚面,要辣油。”早晨6点多,天还蒙蒙亮,南京这家面馆里已经有三三两两的顾客在吃热乎乎的皮肚面了。皮肚面是南京的特色美食,藏在香炉巷子里的这家面馆已经做了50多年的皮肚面。每天下午4点打烊,平均一天能卖出三四百碗。面馆的老板叫陈秀英,已经92岁高龄。精神矍铄的陈奶奶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对他们一家人来说,皮肚面是“幸福面”,面里承载了一家人的酸甜苦辣。

  早晨5点多,天刚蒙蒙亮,大香炉巷子里的这家面馆已经热气腾腾了。60多平方米的小店内,陈秀英的女儿女婿们已经起灶,开始炒卤子、下面,忙得热火朝天。用大铁锅预先熬制好高汤,用小铁锅将高汤和皮肚、肉丝、青菜等材料一起煮,再将面条用清水过滤捞出,放入小铁锅。皮肚也被炸得焦黄多孔,在底汤的浸泡下吸饱了汤汁,不一会儿,一碗热乎乎的皮肚面便出锅了。

  “几十年了,我们家都是早上5点多开门。”陈秀英的小女婿王建华说,一般6点就有顾客来吃面了,多是住附近的居民,不少都是熟面孔、老顾客。

  面馆面积不大,小小的空间被隔成了三层。一层是厨房和堂食区域,踩上几级木梯,二楼有块独立堂食区域,负一层还有个小仓库。小店内有十多张桌子,能容纳30多人。“我们从早晨5点多开门,到下午4点便不营业了,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三四百碗吧。”王建华说,中午的生意会比早晨更好,顾客大多需要拼桌就餐,有时候需要等位才能吃上。

  这家面馆创立于1963年,已经开了近60年。这些年,面馆也经历了多次搬迁,但不变的是招牌皮肚面的老味道。

  “老太太现在已经92岁了,干不动咯。”王建华说,陈奶奶现在身体健康,精气神还很好,但是开店是件很辛苦的事,每天凌晨四五点就要起来忙,下午打烊后,还要准备第二天的食材、面条,经常要忙到很晚,对老人家来说太辛苦了。2010年,80岁的陈秀英正式退休,放心地把面馆交给儿女们来打理。“我们现在也都退休了,面馆是我们四家儿女轮流来照看,老太太有时候没事也会过来转转,毕竟是她一手开起来的,承载了她一生的心血。”

  “老板,来碗皮肚面,面煮得炝一点,多放点辣油!”40多岁的秦女士是这家面馆的老顾客了,她说自己是吃着陈奶奶家的皮肚面长大的。“我从小就吃,那时候就开在我家旁边,能吃一碗皮肚面可以幸福一整天,现在我搬家离这边远了,但隔段时间还是要来吃,对我来说是一份记忆和情怀。”

  “组员祁玉清住大香炉18号......自1956年参加组织,不幸得了肺结核之症......”在张府园附近陈秀英的老房子里,陈奶奶拿出了一份老旧泛黄的申请书,90多岁高龄的她精神矍铄,几十年过去了,以前的那些往事,仍历历在目。

  1949年4月,19岁的陈秀英从来到南京,经亲戚介绍认识了丈夫祁玉清。那时,祁玉清的父亲在香炉附近开了一家“春饭菜馆”,主要卖蔬菜面、肉丝面等。1956年,公私合营的浪潮席卷全国。顺应时代浪潮,祁玉清成了建邺区饮食公司合成食堂的一名职工,陈秀英则去往同庆楼做面点。两人一个月有44元的工资,小日子过得踏实安稳。

  然而,好景不长。1963年,年仅35岁的丈夫祁玉清查出肺结核,无法继续工作。“当时,家里还有3个老人需要赡养,有4个孩子需要照顾,最大的女儿仅10岁,最小的女儿只有2岁。”陈秀英说。

  生活的重担压到了陈秀英一个人身上。“日子再苦也得继续过下去。”陈秀英说,当时仅靠自己每月22元的工资无法维持一家九口人的吃穿用度,想着自己还有做面条的手艺,就向政府写了申请书,申请了100元的资助金,打算自己经营一家小面馆,维持生计。

  在最困难的那段日子里,陈秀英还是遇到了很多好心人。“有20多个同事和邻居,东拼西凑了120多元,借给我们家,当时这可是天文数字。”同事邻里借给陈秀英的钱,她都一一记录下来,承诺以后都要一一还回去。

  1963年5月,陈秀英的小面馆在大香炉12号正式开业。那个年代,社会物资较为匮乏,肉类更是紧缺。为了能让一块猪肉物尽其用,陈秀英将瘦肉切成肉丝,做肉丝面,肥肉则用来炼油。“剩下的猪皮怎么办呢?”一分一毫都不愿浪费的陈秀英想到了把猪皮晾干油炸,做成皮肚后,可以用来做皮肚面。“肉皮哪里舍得扔,不过没想到这样做有不少人喜欢吃,面馆生意也慢慢好起来了。”

  起早贪黑经营面馆,陈秀英每天都要忙到很晚才能睡,凌晨4点多就要起床开工。最早,一碗皮肚面卖一毛二左右,靠着这一碗碗面,她用3年时间还清了所有欠款。“这个小面馆养活了我们一家人。”

  2018年12月,陈秀英家庭被推选为江苏省“最美家庭”。在陈秀英的老房子里,记者看到了陈奶奶和家人的不少老照片。如今,这个大家庭已经有十几口人。陈秀英说,这几十年里面馆搬迁过,店铺生意一直不错,一家人的日子也越过越好。

  这些年,面馆主要都是陈秀英在经营打理,儿女们、孙辈们都有各自的工作,但是做面的手艺传了下去,家里几乎每个人都会做皮肚面。在陈秀英的儿女眼里,许多老南京人记忆里的皮肚面,也是撑起他们一家人的“幸福面”,更承载了母亲平凡坚韧的一生。

  2010年,80岁的陈秀英放心地把面馆交给了儿女打理。王建华说,面馆也是这个四世同堂大家庭的情感纽带,串起了这一家人。前些年,王建华还帮面馆做了一个牌坊,牌坊上写着“厚德兴业,百味人生”8个字。

  陈秀英的小女儿祁雪芳说,母亲其实没什么文化,但她勤劳、真诚、坚韧、豁达,一个人撑起了这个家,是儿孙们的榜样。“我们都很感激她,这个面馆承载了我们一家人的幸福回忆,我们也想把它好好传承下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