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南京民生

粤剧名伶朱振华:将澳门故事搬上粤剧舞台

  11月16日,在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主办的“名家大讲堂 粤剧新传承”系列活动上,身着条纹黑西装的朱振华,为戏迷娓娓道来他的粤剧艺术人生。当天,他从澳门一天往返,午饭还没来得及吃就化妆上台,讲到动情处屡次哽咽,几度被掌声中断。现场更有40余名“铁杆粉丝”专程从澳门赶来听讲。

  朱振华入行四十五载,深耕澳门粤剧土壤,不遗余力地奔波在粤剧教学与传承之路上。几十年来,他“以工助戏”,从未放弃对粤剧的热爱。数十年的坚持与出众的唱腔,使演教俱佳、文武全才的他蜚声海内外粤剧圈。

  如今的他身兼多职,商业工作与粤剧热爱并驾齐驱。他成立澳门振华声粤艺会,秉承“澳门人做澳门剧”的信念,参与制作《风雨同路》《啼笑因缘》《镜海魂》等现代粤剧,反响热烈;他对教学有着极大热情,培养的学生包括老中青三代人,遍布各行各业。

  本期“人文湾区大咖说”,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朱振华,讲述他兼顾艺术与生计、深扎澳门传播粤剧的艺术道路:他是唱腔出色的名伶,更是桃李满天下的老师。

  一边赚生活费一边授艺

  虽已从艺45年,由于入行时间早,朱振华年尚五旬,说起话来声音浑厚沉稳,各类戏腔更是信手拈来,收放自如。

  天赋过人的朱振华,自小便考入佛山粤剧院学戏,唱功、基本功、表演课等课程样样兼顾。艰苦严格的训练没有难倒朱振华,具备4年实习与多场境外演出经验后,他关注到在港澳地区,粤剧的唱腔、手法与广东有所区别。因此,上世纪90年代初,在粤剧演员大多转行的背景下,朱振华踏上澳门,扎根在了粤剧生长的另一片土地。

  为了维持生计与家用,朱振华首先选择将“戏外人生”过好。在他看来,只有物质需求得到保障,艺术追求才会有坚实的后台,“纯粹靠艺术,有时候可能做不到自己想做的事。”因此,曾获1988年广东省粤曲康乐杯专业广播大奖赛一等奖的他,进入了澳门一家制衣厂。

  朱振华曾打趣:“我没什么厉害的,烫衣服挺厉害。”初到澳门的他,从剪线头、用蒸汽夹机熨烫衣服做起,慢慢升至部门主管。与此同时,因过往演出结识的本地朋友也呼唤他出来演出、教学,顺水推舟,朱振华借着这种方式发展了自己的艺术爱好。

  坚持兼顾艺术与工作并不容易,工厂的工作时间相对固定,朱振华便利用下班时间教戏,但在制衣业蓬勃发展的当时,参加戏曲活动的时间往往因工厂加班而被压缩。即便如此,朱振华依旧挤出时间不断学习。

  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朱振华转行进入一家娱乐公司,热爱挑战的他再次在新的领域做得风生水起,谋得不错的职位与薪水。新公司采取三班制轮换的工作时间,早班、夜班、中班依次轮流,常人看来辛苦而不固定的作息,反而让朱振华“更有时间教学生”。

  上班、教学相互交替,真的能扛得住吗?“我有时也想过,是不是真的要这么辛苦?”朱振华坦言,几次抱病教课,下课后到家已是深夜,还要马上换衣服赶出租车,到娱乐公司又是没有停歇的通宵忙碌,直至早上7时许。“但出于对粤剧的热爱,也就这样一年一年地过来了。”朱振华说。

  “半工半艺”的路上,朱振华还自学英语、进修大学课程,不断尝试不同的领域。他曾经营酒店和餐饮,后来逐步将精力转移到粤剧的学习、交流与传承中,创办了属于自己的艺术团体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