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城市文化  教育

素材丨2020高考备考:教育核心素养

  近日,河南农业大学77岁教授王泽霖捐出毕生积蓄8208万元的消息引发不少关注。1月4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河南农业大学了解到,调入河南农业大学后,王泽霖在没有申请经费的情况下,先后获得3项发明专利和12个新兽药证书,彻底攻克了多种重大禽病防疫难题。

  王泽霖教授在没有申请经费的情况下,自行研究出的发明专利成果转化率高达100%,且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殊其不易。但他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将科研转化所获倾囊捐给学校,用行动诠释了是纯粹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首先体现在科学家精神,其有几个关键要素。一是科研者要将科研作为毕业追求。王泽霖深耕自己所擅长的禽病防疫领域,用行动证明“只要坚持就一定能成功”的道理。搞科学研究是件苦差事,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抵得住,若不能远离浮躁,则往往会“行百里路者半九十”。

  二是科研者要有创新精神。王泽霖创新开展产学研协同,采取和企业合作的形式实现科研与市场运用的深度结合,让研产用形成了链式发展。事实证明,这种融合研究模式具有难以比拟的优势,既解决了很多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的问题,又破解了科研经费不足的困境,让科研成果在造福社会中不断升级和优化,形成了相互依存和共同发展的协同关系。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30%,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为60%至70%左右,此表明在产学研协同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科研者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尽快弥补短板。

  三是科研者要有传承精神。王泽霖忧心科研事业的发展和接续,在打造一流实验室等夯基础的事业中不遗余力。这样的科学家值得尊重,于此去审视现实,可以在参照样本中找到差距和方向。

  崇尚科学、致于科研,迫切需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重塑信念的环境构建,需要进行爱护科学、支持科研的实际举措,尊重科研者、科学家,不断改善他们的待遇和地位,使科研成为人人追求的人生理想。如此,科学家的个人情怀,才成转化为厚实的社会基础。(唐伟)

  据报道,2019年12月31日,黑龙江安达一名13岁初一女生在校园内扫雪时没戴手套,手被冻成重伤,险截肢。医生介绍,女孩刚来医院时手已经冻成青黑色,经过治疗,目前冻伤的面积慢慢变小,手指颜色也在逐渐恢复中。

  这事在网上炸开了:13岁的孩子手被冻成重伤,室外活动不戴手套,孩子为何不懂得保护自己?基本防护常识缺失,是谁之过?

  黑龙江的严冬里,室外活动双手长时间暴露,冻伤风险极大。医生说,“女孩在外面已经受伤大概6个小时左右”;这6个小时还可能包括了冻伤后去医院花在路上以及转院的时间,但扫雪的时间若不是很长,应该不至于冻成重伤吧。而这期间,老师、学校管理者有没有关注学生安全防护的问题?

  一些网友说,学校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了。这种说法略为偏颇,清雪之类的校内劳动也是一种锻炼,只要防护得当、合理安排即可。但是,因扫雪冻伤,即便是个案也不允许发生。学生冻伤,首先要追责学校、老师负有的教育和保护责任。如果组织清雪之前先给学生们上一堂保护课,要求必须穿暖,戴帽戴手套,并检查学生们的衣着是否足够适应室外天气后再去扫雪,扫雪过程中,时时关注每个学生的情况,那么,冻伤的情况还会发生吗?

  如果清雪的目标成了目的,学校和老师更关心的是校园清洁,那又是另一个问题。这叫人怀疑,学校是不是下了必须把雪扫完才能收工的命令?如果是这样,学生的劳动锻炼活动被异化为一种劳动关系,甚至比劳动关系更刻薄:劳动关系中雇主也有对雇员的保护义务。

  教育中夹杂的某些功利化、实用价值观问题,在中小学领域虽不能说带有普遍性,但也绝不是一个小问题。“扫雪冻伤手险被截肢”这件事最让人难过的,不只是一个孩子的伤痛,还有教育者在学生利益以及自身责任问题上的麻木。须知,书本教育和基本安全防护教育,都是教育的基本内容。在某些教育者那里,什么时候才能让它们之间不存在厚此薄彼的关系。(马涤明)

  据媒体报道,日前,云南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中考改革方案,其中关注度最高的莫过于将体育的分值从50分提高到100分,与语数外分值相同。其中,身体素质60分,包括引体向上、坐位体前屈、长跑等;体育技能40分,包括排球、篮球、足球等。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试方式将三年一考改为一年一考。

  当前,体育课被随意挤占,体育课变万能课的现象在各地都不同程度存在。前段时间,一位体育课教师在网上晒出了与其他任课教师的聊天记录,对其他任课教师占课的要求,该体育老师有求必应,除了同意还是同意。

  就云南而言,云南省教育厅2018年对该省16个县的小学四年级和初中八年级的抽查显示,四年级的数学周课时超过正常课时数的60%,八年级数学周课时超过正常课时数的90%;四年级体育开课达标率61.2%,八年级体育开课达标率只有38.7%。

  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改善青少年的身体素质,都迫切要求改变体育课被随意占用的状况。云南省中考改革着眼于体育教学的现状,力图通过从中考指挥棒入手,改变体育课被挤占、被边缘化的状态,倒逼师生重视体育,是其权限所在,这种结合自我实际积极探索的尝试和努力也值得肯定。

  但是,直接将体育的分值提到与语数外相同的位置,难免引发争议。而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可能背离改革的初衷。体育课被占用的一个原因是体育课在中考中分量不够,在中考以分数为最重要乃至作为唯一依据的背景下,体育课注定被“牺牲”。但是引导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学生重视体育课,是不是就只有提高分值这一种方式,而这种方式又如何避免带来新的公平问题,如何避免滑向“应试体育”的误区。

  一些家长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体育的分值提到100分,对于那些天生体质较弱的考生来说,很可能会造成不公平,让他们在起点上就低于其他考生。对于边远农村地区学校来说,结构性缺编问题较为严重,语数外等课程的教师能够得到保障,但是音体美课程的教师却是一个问题。乡镇中学普遍面临师资力量匮乏、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难以开齐开足体育课。另外,还存在体育场地、设施设备分布不均的现象,乡镇中学在保障体育教学质量上面临重重阻力。如何让学生们都能享受相对均衡的体育课程资源,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这是必须考虑的公平问题。

  公平问题之外,是现实操作中改革会走向何方。简单调整分值的方式恐怕会事与愿违,让体育教学变成“应试体育”——教师围绕提高体育分数而教,学生围绕提高体育分数而练,却难以真正培养出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习惯。过去,体育课在低年级阶段能得到较好保障,一到中考前就被抛在一边,未来却可能会反过来,初三一年集中“攻关”。而进入高中后,由于目前高考科目并未涉及体育课程,所以高中体育课或许还是难以避免被边缘化的命运。所以,在提高体育分值后,避免体育沦为另一个应试工具,甚至加重学生和家庭负担,需要格外注意。

  重视体育,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习惯,除了要帮助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技能之外,更关键的是要帮助学生享受体育的乐趣,把激发学生兴趣放在第一位,通过减少过重的学习负担,为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挤出更大空间。发挥招生考试指挥棒的引导作用,还需要从根本上改进招生录取方式,继续深化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而非仅仅在分值调整上下功夫。

  近期,最高检察院提出试行未成年人性侵案件“一站式取证”。“一站式取证”主要指接报未成年人性侵案件之后,公安机关刑侦、技术鉴定,检察机关等部门同步到场,一次性开展询问调查、检验鉴定、未成年益保护、心理抚慰等工作,在询问调查的同时注重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关爱和隐私保护,避免二次伤害。

  未成年益保护一直是不容忽视的议题。如何最大限度保护未成年被害人合法权益,更是相关部门所努力的方向。而试行未成年人性侵案件“一站式取证”的探索,显然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维护被害人合法权益,给予其最大抚慰,避免受到二次伤害。

  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随着网络的高度发展,一些不法分子借助网络,打着“个友”“童星招募”等幌子,诱骗、胁迫未成年人从事“”以进行“隔空猥亵”,或者通过网聊等方式诱骗未成年后实施猥亵、性侵。也就是说,互联网时代,未成年人所面临的处境更加“危险”,遭遇侵害的概率增加了。

  这既需要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提高是非判断能力,少接触不良事物,注意自我保护,更需要未成年人遭遇侵害后相关部门及时介入,做到打击不法者与保护被害人的同步进行。按照现行的案件办理流程,一旦发生性侵案件,需要对被害人开展询问、辨认、鉴定等多项取证工作。但由于取证主体的不同,很可能会出现被害人被轮番“取证”的情况,这不仅无助于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反而极易造成对被害人的“二次伤害”。

  要知道,遭遇性侵害后,被害人往往处于惊吓、恐慌、自责、“羞耻”之中。很多被害人不愿回忆不堪的遭遇,甚至因难以接受现状而厌世轻生。但此类案件的取证往往离不开被害人的陈述、辨认。而每一次取证无疑都是在“揭疮疤”,一次次地刺痛被害人。这样一来,相当于在固定证据、打击侵害者的同时,被害人又遭遇了二次创伤。而对于心智发育不成熟的未成年人来说,这种创伤的伤口“更痛更深”,甚至会导致其自暴自弃,毁了前程。

  “一站式取证”模式,相当于多个取证环节同步进行,同时对被害人实施心理抚慰。这样的话,不至于让被害人一次次地“揭开伤疤”,无疑能将被害人的心理伤害降到最低,而辅之于的心理抚慰和其他帮扶,将有助于被害人尽快走出阴影,步入正常。

  保护未成年人,就该严厉打击性侵害未成年人的不法者。但严厉打击不该以过度牺牲被害人的正当权益为代价,如果一味地以牺牲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换取打击侵害人,显然不是真正地保护未成年人,也不是真正的公平正义。只有一方面强化打击不法者,一方面注重保护被害人,方能实现未成年益最大化。

  近期,最高人民检察院提出试行未成年人性侵案件“一站式取证”。“一站式取证”主要指接报未成年人性侵案件之后,公安机关刑侦部门、技术鉴定部门、检察机关等部门同步到场,一次性开展询问调查、检验鉴定、未成年益保护、心理抚慰等工作,在询问调查的同时注重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关爱和隐私保护,避免二次伤害。

  未成年益保护一直是不容忽视的议题,如何尽最大限度保护未成年受害人合法权益,更是相关部门共同努力的方向。试行未成年人性侵案件“一站式取证”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维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给予其最大抚慰,避免受到二次伤害。

  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一些不法分子借助网络,打着“个友”“童星招募”等幌子,诱骗、胁迫未成年人从事“”并进行“隔空猥亵”,或者通过网聊等方式诱骗未成年人后再实施猥亵、性侵。在互联网时代,未成年人所面临的处境更加危险,遭遇侵害的概率也就会相应增加。这既需要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提高判断能力,少接触不良事务,注意自我保护,更需要未成年人遭遇侵害后相关部门能及时介入,做到打击不法者与保护受害人同步进行。按照现行的案件办理流程,一旦发生性侵案件,需要对受害人开展询问、辨认、鉴定等多项取证工作,但由于取证主体的不同,可能会出现受害人被轮番取证的情况,这显然无助于受害人正当权益保障的最大化。

  受害人遭遇性侵害后,往往处于惊吓、恐慌、自责、羞耻之中,很多受害人不愿回忆不堪的遭遇,甚至难以接受现状而厌世轻生,但此类案件的取证往往离不开受害人的陈述、辨认,以及相关证据的提取。每一次取证无疑都是在“揭疮疤”,将一次次地刺痛受害人。这样一来,相当于在固定证据,打击侵害者的同时,受害人又遭遇了二次创伤。对于心智发育不成熟的未成年人来说,这种创伤的伤口可能更痛更深,甚至会导致其自暴自弃,毁了前程。

  “一站式取证”模式,相当于多个取证环节同步进行,同时也会对受害人实施心理抚慰。这样就不至于让受害人一次次地“揭开伤疤”,无疑能将受害人的心理伤害降到最低,而同步进行的心理抚慰和其他帮扶,将有助于受害人尽快走出阴影,步入正常生活。

  保护未成年人,就应该严厉打击性侵害未成年人的不法者,但严厉打击不该以过度牺牲受害人的正当权益为代价,如果一味地以牺牲受害人的合法权益换取打击侵害人,显然不是真正地保护未成年人,只有一方面强化打击不法者,另一方面注重保护受害人,方能实现未成年益保障的最大化。

  近日,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阮维斌时刻关注着手机弹出的新消息。由他实验室师生运营、以推介绿色生物技术为主要目标的微信公众号“南开生科生物防治技术团队”,最近开始卖起了土豆。

  这些土豆来自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当地农民在种植过程中采用南开大学“以虫治虫”的绿色病虫害防治技术,全部使用人工除草,以羊粪为肥料,农残检测“零检出”,是名副其实的绿色有机蔬菜。

  庄浪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甘肃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也是南开大学定点扶贫县。那里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人均年收入低于1.3万元。从2012年起,南开大学就在教育、人才、文化、科技和产业扶贫等方面对庄浪县开展精准帮扶。

  变“输血”为“造血”是南开大学开展帮扶工作的主要目标。去年6月,南开大学派驻庄浪的两位挂职干部——庄浪县副县长许宏山、韩店镇东门村陈万胜邀请阮维斌到当地,面向乡镇干部、种植户、农发集团员工开展食品安全和绿色防护技术讲座。

  走访后,阮维斌了解到,土豆种植是庄浪的主要产业之一,其年产商品土豆可达30万吨。由于当地温差大,庄浪土豆所含淀粉、钙等营养成分均优于其他同类产品。然而当地农民向他反映,辛苦种出来的土豆,运到市场上卖不上价,农民越种越穷。

  阮维斌绿色有机种植的讲座,打开了当地农民的思路。有的人主动找到他说:“我想按照你的理念种菜,传统的办法没有出路了。”

  当地农发集团的一名挂职干部当即决定开辟试验田,种植适宜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土豆。阮维斌自掏腰包1万元购置土豆种子,并指导农民按照绿色标准种植了20亩土豆。

  然而一个难题困扰了当地农民:大量地下害虫在播种后、出苗前危害种薯和根系,这极大地影响了土豆的品相和售价。阮维斌教授团队长期研究的用“以虫治虫”技术替代化学农药防控地下害虫技术,正好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土豆种植户的虫害难题。

  他把这项技术形象地比喻成“昆虫炸弹”。原来,昆虫病原线虫是昆虫的天敌,能够主动搜寻和杀死害虫,但其自身对人畜及环境安全,是一种环境友好的天敌生物。

  “昆虫炸弹”的原理是,当昆虫病原线虫这个天敌感染害虫后,便会在害虫体内大量繁殖,如果将被感染后死亡的害虫直接投放到田间,这些天敌依旧还会在害虫体内继续繁殖,并且持续释放幼虫,还能主动感染附近的害虫,从而达到“以虫治虫”绿色防控的目标。

  去年11月底,20亩试验田收获了4万斤高品质土豆。这些土豆肉质坚实、表皮光滑、口感醇香。阮维斌将土豆样品送往天津市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检测,农药检测均为“未检出”。

  “希望能走出一条高端农产品的路子。否则,‘价贱伤农’的问题永远无法解决。”阮维斌坦言,绿色有机蔬菜的市场需要不断培育,绿色有机土豆也不例外。因此,他发动身边的同事、学生和从事绿色蔬菜生产的合作伙伴一起帮助庄浪农户销售土豆。

  南开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赵宏以及赴庄浪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的众多南开师生纷纷在微信中转发“阮教授卖土豆”的消息,帮助拓宽销路。

  “如果这4万斤土豆顺利卖出,农户赚到钱,他们也就看到了通过种植绿色有机土豆实现致富的新希望。”阮维斌说,目前,他们在学生的帮助下开设了微店,希望这些优质土豆能够尽快被端上家家户户的餐桌,进而鼓舞庄浪县的老百姓继续利用绿色种植理念和技术种出更高产、更健康、口感更好的有机土豆,真正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前不久,南通大学召开了2019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总结表彰会,该校范义辉教授拿到了学校发放的最高人才培养成果奖励50万元——这位教授指导学生比赛,获得了第十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很快,范义辉“中奖”的消息成为江苏高校的新闻。

  据了解,在这次比赛中,该校还获得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近些年来,南通大学在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中“百花齐放”,源于该校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改革,鼓励教师参与指导创新创业学科竞赛,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

  为激发该校教学科研人员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从2018年开始,南通大学对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进行“校本”的探索和创新,提出在教书育人一线的教师,如开发了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课程等高水平的教学资源,或指导学生在高水平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得高层次奖项,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都可以通过认定评审渠道申报高级职称。

  南通大学文学院讲师王舒雅出生于1986年,得益于学校新推行的职称政策,在2019年评审中,她跨越了以往职称评审中的种种门槛,直接获评教授。这一“跨越”缘于她指导的学生研究项目“江海廉友文化活动中心廉能量廉洁文化传播”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夺得金奖。

  “指导学生比赛获奖也能评上教授,学校的新政策让我体会到了高校教师的价值感和获得感。”王舒雅说。

  如今,淡化学历、论文、资历等传统评价要素,更看重代表性成果和实际贡献,以实绩论英雄,实现优绩优酬,职称制度的改革在南通大学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培养优秀的人才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只要教师取得高水平成果,我们就应当认可。”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说。

  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团队利用语言专业优势,开展了“印度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情感变化及原因对策分析”研究,并荣获今年“挑战杯”全国一等奖。

  “在传播社会发展理念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创新精神,更需要家国情怀。”团队成员张表示,比赛中他们看到了“山外有山”,获奖更坚定了科研之路。未来,他们将更多着眼于成果的实际应用。

  据介绍,2019年,该校对27支获奖的师生团队给予重奖,奖励总额高达414.5万元。根据2018年出台的《南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组织管理实施办法》,每笔奖金中有50%会直接发放给团队的老师和学生,另外50%将用于团队今后的项目建设和成果孵化。

  多元化的激励制度有效牵引校内的创新创业资源。一段时间以来,南通大学修订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根本标准,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自主学习,探索灵活多样的开放考核方式,以任务驱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人才培养方案”到“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再到“产教创新平台”,该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为师生团队提供了一条畅通的助力跑道。据了解,2019年,该校有1.5万多名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达900多项,全校营造出全员创新、优秀创业的好校风。

  “人才是第一资源,通过职称改革,激发了教师的创新活力,带动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营造了校园创新生态,真正把‘初心’和‘使命’转化为推进学校跨越发展的实际行动。”南通大学浦玉忠说。

  “几个学生连中国的事情都没搞明白,还要整到国外去?”“资金怎么回来?”“遇到风险怎么办”……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级博士研究生马搏,在创业之初找资金时,被很多投资人当头浇来一盆盆冷水。

  “这个时代从来不缺少‘强者’,缺少的是‘志者’。”马搏通过对“一带一路”沿线石油开发市场的大量数据分析,决定将目标瞄准石油储量丰富、竞争较少的非洲,结合7年专业学习的经历,到东非国家开办石油教育培训机构,为在非企业、援非机构和非洲技能需求者提供培训服务。

  投资人让马搏吃了一次又一次闭门羹。不过,他最后获得600万元亲友众筹资金。还有一位在南苏丹工作了13年但未曾谋面的投资人,在了解情况后一次性投资180万元。这帮助马搏和他的团队得以进行首个培训平台的建设。

  然而,就在建设初期,他们突然遭遇投资人撤资。当时若资金问题不解决,马搏和他的团队甚至会受到法律制裁。彻夜未眠的他经历了创业以来最难熬的一夜。最后通过多方斡旋,终于获得当地一位华人30万美元的无息,加上东拼西凑,公司危机得以暂时化解。

  目前这个位于乌干达的培训基地占地21亩,能同时容纳600人上课和200人住宿,获得了乌干达教育部、工业训练局、劳工部颁发的培训许可以及IWCF等6项国际资质。2018年,共培训2311人,帮助2228人实现就业,18人创业。一期学员Julius获乌干达首届技能大赛焊接组冠军、非洲技能大赛亚军,2019年还赴俄罗斯参加了世界技能大赛。“这个荣誉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乌干达来说,这是首次,弥足珍贵。”Julius在一次采访中兴奋地说。

  马搏团队也得到了乌干达政府的认可,他们受到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的接见。当前乌干达政府已免除培训项目的一切税费、电费,并将在油城霍伊马区免费划拨土地给他们使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