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城市文化  文化

梅宁华:推进文化强国 实现中国文化新的历史超越

  ●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和主观意志,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并影响甚至决定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西方文化秉持的“丛林法则”和“弱肉强食”理念,并不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要求,在现代社会日益凸显出巨大的局限性,已落后于当代社会发展的进步潮流。

  ●近代以来,曾有三种文化形态在我国社会中交汇、交融、交锋,这就是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和文化。

  ●所谓自由资本主义的价值追求,已无法实现科学地整合经济社会资源、合理分配财富的诉求,从而导致现代西方社会发生了种种问题和混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旨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新的、代表人类社会发展要求的先进价值观,从而实现社会的更大进步与繁荣。

  ●一些人以西方标准衡量中国文化,符合了就被认为“高水准”,否则就不被认同。这个偏向若不扭转,文化建设的能力就不可能有根本的提升。

  中国党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以此为国策,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必将成为中国社会进步的强劲动力。深刻认识文化建设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重大作用及意义,从而把握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律,实现中国文化新的历史超越,是推进“文化强国”的关键所在,是需要认真对待和探求的重大课题。但值得注意的是:一直以来,我国社会中有不少人对文化的认识存在着“窄化”和“虚化”的倾向;有些人一味地以西式文化为摹本,把“西化”与“先进”混为一谈,造成了文化自信的缺失。不从根本上端正这类认识,就会阻碍我国文化建设的顺利发展,影响“文化强国”目标的成功推进。

  在当今社会,文化成了一个备受关注和热议的话题。但是,文化本身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各种定义多达上百种,迄今为止尚未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我认为,文化的定义虽多种多样,但要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文化的内涵及本质,最基本的应把握以下几点。

  对中国人来说,“文化”一词并非“舶来品”。我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文化”这个词。《易经·贲卦》中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语。这里的“天文”是指天道运行的自然规律,“人文”是指人际之间纵横交织的社会关系、人伦规范和风土民情等,虽然“文”与“化”尚未连结成一个词,但已有当今“文化”所指之意。西汉时期,刘向《说苑·指武》中有“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一段话,这是当今我国学界所掌握的“文化”一词最早出处。对于文化,学界比较流行的一种定义是: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化、艺术、卫生、体育方面的知识与设施。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化的内涵和本质可归结为: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积淀物;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在阶级社会中,又具有阶级性,同时也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成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条件在观念上的反映,同时又给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和经济。也就是说,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和主观意志,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并影响甚至决定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这个意义上看,不应把文化仅局限为一种精神存在。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类的基本需求主要分为两种,即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文化既属于精神需求,也包含了物质需求。文化是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可以说,没有文化就谈不上人类社会的文明。人类社会的生产运动是不断满足人类自身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的活动,追求人类生活品质的提高和精神需求的满足既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的。概言之,文化需求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需求,与人类社会的历史相伴始终。

  文化与人类社会的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紧密相连。人类社会生产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变化的过程,也是人类自身的文化消费需求不断提高的过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也在不断改变,文化需求和消费朝着更加高端的方向发展。从现代社会的消费状况来看,绝大多数高端消费都属于要求更多文化品质的需求。这些文化需求反映在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

  在现代社会中,一种产业要向高端发展,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含量,而且这种文化含量必须是不断增加的。这种文化含量不断增加的过程,最终成为推动人类生产方式不断进步的一种重要因素。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农耕社会,贵族的锦衣玉食算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最高端的文化消费了,但现在看来已经不算什么了。因为科技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存在形态。在现代工业社会中,随着生产工艺的不断提高,人类的文化消费需求得到了不断提高,这既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也是推动人类生产方式进步的动力。

  对于文化的认识,社会上长期以来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虚化”和“窄化”的倾向。文化被“虚化”的表现,就是认为文化是纯精神的东西,文化与物质是对立的,与物质活动毫不相干。文化被“窄化”的主要表现是,文化被局限于琴棋书画、吹拉弹唱之类的纯艺术活动。很显然,这样认识文化是十分狭隘和片面的,没有从根本上把握文化的本质内涵,没有认识到文化在社会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应该看到,多年来在我国社会上有不少人只看到文化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仅仅把文化视为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就是一些人对文化在社会中的价值和地位认识不足的反映;在实践中也存在着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的现象。事实上,文化在我国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四大建设”(其他三大建设是指经济建设、建设、社会建设)格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格局中,最基础的是经济和文化,和社会则是经济和文化的表现形态。当前,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正是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东莞外来工群像:每天坐9小时 经常...66833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