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城市文化  文化

古诗文里的猪︱以莽山黑豚放牧经验认读《说文解字》豕部二十二字

  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毛氏汲古閣版《说文解字·第九下·豕部》二十二字,释字引用《说文解字·第九下·彑部》彘、豚两字,共二十四个关于猪的字,尝试以莽山黑豚放牧经验,从驯化视角揣摩古人造字意图。

  彘—豕—豬,是驯化、演进路线上的标记。从矢,表明彘尚未脱离野性;从匕,表明双人可持匕接近、对付,是有所驯化的野猪。“后蹄废謂之彘”,“足与鹿足同”;彘与鹿相同都是前脚短后脚长;后脚不灵活,故谓后蹄废。最近十年,以家猪和野猪自然繁育莽山黑豚,其后脚明显比前脚长,与野猪后腿相近,善于爬山。

  当彘驯化到某种程度,脱去了野猪的主要特征,前脚、后脚的长短相差无几,人可接近,无需用箭或多人持匕首对付的时候,就造一个豕的名称来称呼,但这豕是由彘而来的,故《说文解字》豕,彘也。进一步驯化,选出了性状稳定,最适合饲养的品种,这就是猪,一个毛孔有三根猪毛的豕。

  豠、豲都是豕一类,可设想,或是因为不同类别野猪,取得与豕相当的驯化成果,但是没有优选出适合饲养的优势品种,驯化到此结束。至于豕,驯化到豬后,并没有止步,古人造字之时猪已演进了地方猪种——豛,并且猪种演进、发展直到现在依然在进行中。

  小豕、小豚、小豰,都是小猪,《说文解字》没有说这些小猪是多少月龄,但从豯字的解释可理解为这三个生长段的月龄在三个月以下,并且豚的月龄大于小豕,豰的月龄大于小豚。而小豚满三个月就叫豯,此月龄的豯,因断奶后采食不足,营养不良,肚子很大。莽山黑豚小猪,没有额外加料,跟母猪一起放牧在山里,三月龄大腹状与古人描述基本相近。

  猪,长到六个月,则称之为豵,《说文解字》说因为六月龄(或说一岁龄)的猪喜欢丛聚在一起。此说可质疑,小猪喜欢聚堆,尤其是天气寒冷之时。观察莽山黑豚,就发现下雪天,一窝的小猪仔甚至两三窝的猪仔,都挤在一个窝里,甚至叠睡在一起;而至六月龄,猪睡卧时,四足伸展,就不叠堆了。猜想或因六月龄猪不再丛聚,故称豵。

  猪养到三年,叫做豣。豣高大,有人的肩膀高。几年前,曾有一头莽山黑豚,机灵机灵的,有生人来了,它就躲得远远地看着人;听到汽车声,就逃到山里去了。因为每次有车来,就开始投料,有猪来了,就抓适合出栏的猪装车拉走了,或许这头猪看懂了。这头莽山黑豚,躲了三年多,饲养员说它抬起头可齐人胸。可证“三岁豕,肩相及者“,猪抬头齐肩高可信。

  区分雌雄,阉割去势,是猪驯化养殖性技术突破。去势,猪不再发情,减少躁动,减少能量消耗,易长膘,缩短出栏时间,提高养猪效率;同时,为规划养猪数量规模提供控制技术依据。《说文解字》称去势猪为豶、䝐,但未注解何为豶、䝐。揣测构字,雌猪去势为䝐,因䝐中阝的甲骨文恰似雌猪卵巢,而公猪去势则为豶。立此一说待证。

  猪喜群居,亦喜追逐、嬉闹,尤其喜欢在水坑里嬉戏。猪前后相逐,故造字豩;放牧数十头猪莽山黑豚,行走在山路上,相互挤行发出响声,似乎有豨豨之声。也见过莽山黑豚打架,两前脚对抓,离地相啃,后退支持攻击,这就是豦了;相攻击之时可见鬃毛立起,这就是了。莽山黑豚常拱土、啃咬根皮,古人称为豤。至于豷、豧发音,似可从莽山黑豚呼吸中辨别出来。

  圈起来,以五谷杂粮喂养,表明野猪驯化成功,古人以豢字来标志这一驯化成果。猪是杂食动物,曾在山里见过莽山黑豚吃蛇、老鼠,要驯化野猪不吃肉、单吃五谷杂粮,并非易事。能实现围栏圈养,饲以百谷,将猪养大,并一代代繁衍生长,可谓驯化演进过程中里程碑式成果。直到今天,养猪饲料依然是百谷之物,只是配比加工科学化了。

  以牧猪人的经验,豖字最为形象。莽山黑豚是在大山里驯养,周边几公里没有人家,不同道路,只有荆棘丛生的山路。满年要出山的时候,就是用麻绳分别套住莽山黑豚两只后脚,套绳不足三尺,限制两脚迈步幅度,再用一根绳拴在套绳上,跟在猪后面牵制,送下山。这仿佛是复现豖字发明场景,亦或许古人以豖法牵制豚去屠宰、整理后作献祭牺牲。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