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城市文化  文化

国庆节的文化含义

  国庆节,顾名思义是指一个国家对建国之日的庆祝。当然,不同国家可能会有不同的称谓,有的国家称“独立日”,有的国家称“建国节”,有的国家称“自由日”。但不管其称谓有何不同,国庆节都意味着一个国家新时代的开启,其纪念意义非常重大。

  在中国历史上,“国庆”二字最早出现于西晋文学家陆机的《五等诸侯论》。虽然陆机所讲的“国庆”二字与如今国庆节的含义是有出入的,但中国人民对国庆的重视自古有之,尤其注重在朝代更迭中的仪式感。

  这其中,舜禅让权力给大禹的过程可以说是关于国庆仪式的最早记录。根据《尚书》记载,舜决定把天下大权交给禹,便找了一个风和日丽、彩云飞扬的日子,召集文武百官,举行了盛大的政权交接仪式。群臣为了彰显对舜的爱戴和对禹的期盼,还编写出了流传后世的《卿云歌》:“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明明上天,烂然星陈。日月光华,弘于一人”。从此以后,每遇王朝更替,人们都会举行盛大的庆典,并且着手做三件标志性的事:

  一是改正朔。正即是指每一年的第一个月,朔即是指每一年的第一天。比如夏朝,它每一年开始的第一个月就是正月,第一天则是初一,即春节,和我们今天所讲的农历是一样的,这就是我们常将农历称作夏历的原因。但到了夏朝之后的商朝,建国后就将一年的开始向前提了一个月,叫改正朔。这样以来,腊月初一变成了正月初一。而到了周朝,又向前提了一个月,十一月初一就成了正月初一。秦立国之后,又将正月向前提了一个月,十月初一就成了正月初一。刘邦建汉后,沿用了秦朝的正朔,到汉武的时候改回了夏朝的正朔。从那之后,除了武则天和太平天国等特殊的历史时期外,后世王朝便基本不改正朔,只改年号了。帝制结束之后,中国开始采取公元纪年。但是,一些重要节日还是以夏历为准,比如端午、清明、中秋、春节,元宵节等,开启了双重纪年的形式。至于古代帝王为什么要改正朔,后世也有不同的解释。儒学大家孔颖达认为君王改正朔的目的是为了体现一个“新”字,而司马迁在《史记.历书》中则指出改正朔其始是增加新的执政者对政权的敬畏之心,以顺应天道和,把天下治理得更好。

  二是易服色。所谓易服色,就是改变衣帽、包括旗帜的颜色与款式。比如,夏尚青、殷尚白、周尚红、秦尚黑。汉初尚红,文帝时又改为黄等。这些颜色的变化,很大程度上依据了中国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当然,易服色除了五行原理之外,更是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审美倾向,并且不同时代的审美也都蕴藏着其价值导向。例如在新中国,人民靠工农翻身做主人,江山是无数烈士用鲜血染成的,所以红色便成了国家的主流色调,包括国徽、国旗、党旗、军旗都是以红色为基调的。

  三是立权度量。通俗地讲就是改变度量衡的标准。度量衡是市场交易的基础,没有统一的度量衡,国家的经济活动就很难有序地开展。在秦以前,由于诸侯国众多,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度量衡标准,秦以后则实行了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统治,让天下的度量衡得以统一。至此,后世朝代更迭的过程中都要更换度量衡,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重新定义货币的价值。因为古代大都是以金银铜为主的实体货币,所以度量衡变了,其货币的形态和价值就都变了,这符合国家重新开启自己的经济生活,更好地调整社会的运转秩序的需要。

  由此看来,国庆节除了有庆祝新时始的意义之外,还有更多的精神和文化内涵蕴含其中。也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时代变迁中,文明才能不断地走向未来,创造新的辉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