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城市魅力  生活

张恨水写小说留驻南京人生活 寄情山水古道(图)

  张恨水在南京生活,在南京创业,也在南京创作,以南京为背景写作。在这些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长篇小说《丹凤街》。

  《丹凤街》记述了南京人的生活情态,描绘了南京繁荣的早市。逢星期天南京早市显得更加热闹。“男女挽篮子的赶市者,侧着身子在这里挤”,“那些勤俭的主妇,或善于烹饪的主妇,穿了半新旧的摩登衣服,挽了精致的小篮子,在来往的箩担堆里撞了走。”这“撞”字用得非常形象,贴切,将家庭主妇的忙碌情态与形象刻画得非常到位。蒸笼盖子被打开了,升腾起一团团热气,“这热气有包子味,有烧卖味,引着人向里挤。”

  市场景致让南京读者倍感亲切:“青石板铺的路面,不到一丈五尺宽,两旁店铺的屋檐,只露了一线天空。现代化的商品也袭进了这老街,矮小的店面,加上大玻璃窗,已不调和。而两旁玻璃窗里猩红惨绿的陈列品,再加上屋檐外布制的红白大小市招,人在这里走像卷入颜料堆。”几十年前,南京城的居民就是在这样的市场中料理一家的饮食起居,从容生活。更让人们怀念的是邻里之间的关照,以及与小商小贩之间的真情。如果你一时身边没带钱,可以先将菜或货拿回家,过会儿或者过几天再将钱送过来。

  光阴荏苒,六十多年弹指一挥间,尽管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南京的早市依然热闹,更加繁荣,早点摊、茶馆也挤满了上班上学、早起锻炼、品茗尝鲜的顾客。繁荣的早市,悠闲的人们,无处不流露出社会安定、生活祥和的气氛。

  20世纪30年代,张恨水已经成名,《春明外史》、《金粉世家》风靡一时,《啼笑因缘》更是让他家喻户晓,成为言情小说大家。办报、写小说两不误,一部长篇小说就可得稿酬4000元,收入颇丰,当时张恨水在北京买下了一所王府,自备了一辆小汽车。

  然而,“九一八”事变对中国时局、中国人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936年张恨水举家迁来南京,原来打算在南京近郊,买块地,盖几间简陋的房子,住在乡下,安居乐业。

  这时,朋友鼓动他出资办报。张恨水拿出4000元积蓄,在中正路租下两幢小洋楼,后来扩大为三幢,先后买了四部平版印刷机,铸了几副铅字,《南京人报》就开张起来了。

  张恨水出任《南京人报》社长,兼编副刊《南华经》,同时写两部小说《鼓角声中》、《中原豪侠传》。著名报人张友鸾任总编辑。因为是同仁报纸,除印刷部按照其他报社一同待遇外,总编辑月薪只拿40元,副社长月薪100元,普通采编人员月薪20元,张恨水自己不支取薪水,依然靠卖稿为生,远在北平的张友渔无条件给《南京人报》写社论。因为有两个重量级的办报奇才张恨水、张友鸾,同仁也很卖力,《南京人报》办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出版第一天,日销量15000份。这在当时人口不足100万,有数十种报纸的南京,是非常高的发行量了。创下了当时小报日销量的新纪录,也是张恨水办报经历中辉煌的一页。大概是文人办报的缘故,尽管报纸发行很好,却没有什么盈利。

  《南京人报》创办一年多,因为抗日战争的爆发受到影响。1937年8月15日,日本飞机空袭南京,《南京人报》陷入僵局。报社的同仁同甘共苦,不要薪水,只拿微薄的维持费,支撑着《南京人报》。很快,张恨水就病倒了。11月初,张恨水离开南京,到芜湖治病,《南京人报》交其四弟打理。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在南京沦陷的前四五天,《南京人报》停刊。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张恨水是与南京关系密切的现代著名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有大量的篇幅是以南京为背景的,小说有《石头城外》、《丹凤街》、《秦淮世家》,散文有《白门十记》、《南游杂志》、《忆南京》等等。歌咏南京风光,赞美南京人民,给读者极深的印象。

  清凉古道,城南老巷,曾经留下张恨水的足履;南京的山,南京的水,都是张恨水讴歌、赞美的对象。“扬子江边的杨柳,大群配着降水芦洲,有一种浩汇的雄风,秦淮水上的杨柳两行,配着长堤板桥,有一种绵渺的幽思。而水郭渔村,不成行伍的杨柳,或聚或散,或多或少,远看像一堆翠峰,近看像无数绿障,鸡鸣犬吠,炊烟夕照,都由这里起落,随时随地里是诗。”(《白门之杨柳》)

  杨柳依依,炊烟暖暖,景色秀美,山水寄情,南京的景物感染着这位时期深受读者欢迎的言情小说大家、办报奇才。尽管张恨水一家居住在离城十多里的上新河,进城交通不便,但是,江水碧,蒋山青的秀丽风光,却让生活在战事频繁、日寇南侵压抑环境中的人们,暂时忘记了烦恼,养花种豆成为排解寂寞的方法。

  日机频繁空袭南京,尽管不时地惊扰着生活在南京的人们,提心吊胆自然不可避免,但是好在上新河远离南京城区,相对安宁,无奈之中,“柴扉深院,门前垂五柳,竹篱茅舍间,辅径石板,半没浅草,愈见幽静,苟非闻警报,不知国中有战争矣。”(《卖菱妇》)在惊扰中度过寂寞,在闲居中暂时忘记痛苦,时间慢慢地抚慰着饱受痛苦、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人的创伤。

  在不同的文章中,张恨水多次提及抗战期间居住在南京上新河时家居的情景,屋后的水塘,门前的柳林,以及闲暇时养花种菜的那种乐趣,让他们一家感到了战时紧张中的轻松。从字里行间,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张恨水先生对南京这片土地的眷念,以及对与家人团聚的陶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