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城市文化  文化

聚焦“双减” 樊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英语课堂顺应英语教育改革大潮

  明师 6 周年,给英语老师专业而有温度的陪伴!这个 12 月,明师聚焦 “双减”,通过名家理念、一线案例,帮助英语老师们理解 “双减” 政策,学习教学创意,升级英语课堂!

  名家访谈第五期,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英语教研员樊波老师就《国际理解与家国情怀,英语小课堂如何承载大文化?》作专题分享。

  今年 7 月,“双减” 政策一经发布,迅速在教育界引起轰动,冲击了现有的教育格局。社会培训机构的轰然倒塌、学校机制的悄然变革,让很多教师隐隐有了担忧。其中英语教师尤甚,担忧 “双减” 冲击英语教育,影响英语教育的发展和走势。

  面对教育改革的新讯号,英语教师必须思考如何赶上改革大潮,书写英语教育新篇章。基于此,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英语教研员樊波老师受邀带来主题分享《国际理解与家国情怀,英语小课堂如何承载大文化?》,从国际理解和家国情怀的角度,阐释英语教育发展新契机。

  “双减”,一减校外培训,二减作业负担,无论哪一方面,似乎和英语教育都没有关系。但是,确实有部分学校要求小学一二年级减少英语课时。正是这一举动,让英语教师有了危机感。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宣扬英语无用论,减少课时、退出高考等说法不绝于耳。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英语课堂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强,与社会的关联性较弱。但是,英语真的无用吗?“双减”,真的是针对英语教育吗?

  显然,“双减” 政策不仅在文字上没有任何和英语相关的字眼,在意义上也绝不是用来打击英语教育的。无论从国家政策看,还是从国家发展看,英语教育都占据重要地位,需要积极推动发展。

  2021 年 9 月 24 日,教育部印发《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2021年修订版)》,要求进一步完善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义务教育质量提升。方案提出,每个监测周期为三年,每年监测三个学科领域,英语就是其中一个学科,监测对象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可见,从国家政策看,英语需要发展,而且需要质量保证。

  同时,科技兴国是当前国家发展的重点。要实现科技兴国,首先要了解世界目前的科技研究热点和方向,获取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互相学习,交流借鉴,而获取的渠道通常是研读相关领域的科技文献。目前,世界上 90% 以上的科技论文均为英语书写,因而英语语言水平又成了科技进步的关键所在之一。

  综合来看,在国家层面,英语学科不仅不能减弱,反而需要大力发展,尤其是高质量发展。“双减”,绝不是英语教育的拦路虎。

  既然 “双减” 政策并没有提出要削减英语教育,为什么部分学校认为应该先减少英语课时?既然英语教育符合国家发展大方向,为什么英语无用论却被频繁提起?归根结底,英语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广泛普及,英语学科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让人产生误解。如何让学校、让更多人认识到英语教育尤其是小学英语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英语教师任重道远。

  英语课程标准指明了方向——新课标指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与文化意识。其中,文化意识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重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理解的新一代人才,是当前英语教育肩负的重要使命。

  但是,多年以来,对外宣传并没有将英语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许多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认知仍存在较大局限。由此可见,强化英语外宣作用,培养有能力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青少年有多重要。而现阶段的英语教育,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

  第一,英语教学内容忽视中国文化元素。当前大部分版本的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相关内容几乎处于缺失状态。很多英语教师在研究国际理解教育时,都是以汉语传递国际理解,英语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却未能很好地结合,直接导致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十分薄弱。

  第二,英语教师对于英语学习的目的存在认知偏差。许多英语教师很大程度上认为,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了解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化,但是,学习英语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认知世界文化,而中国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英语教师应增强民族文化意识,采取更多样的形式、更丰富的材料,、学生宣传中国文化。

  第三,国际理解教育缺乏科学规律的课程体系。当前大多数学校研究国际理解课程时,都是孤立地、碎片化地开展教学,没有形成完成的体系。英语教师在提升文化意识的基础上,还应从顶层设计来科学合理地规划文化课程,开展国际理解教育。

  2021 年 5 月 31 日,中央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中央总习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讲好中国故事是所有学科的责任与担当。英语学科更要善用英语的语言工具作用,重视英语世界语言的地位,做好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的高度融合,帮助学生带着文化自信走出国门,将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

  面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教育发展大势,英语课堂将语言和文化高度融合或许是最佳路径。英语教师可以根据家乡特点,挖掘本地区特色文化,将地方文化融入英语课程,推动家乡文化走向世界。《中国风 · 川渝篇》就是一次美好的尝试,让美丽的川渝故事走进英语课堂,让川渝孩子讲述巴蜀故事,让世界认识巴蜀。

  因为文化内容的语言难度和认知难度较大,因此,绘本阅读对于儿童来说是最为合适、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中国风 · 川渝篇》的内容兼顾了文化认知和语言学习,在教学设计上做到高效输入输出。

  《中国风 · 川渝篇》中的文化知识内容基于现实,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川渝学生都熟悉大熊猫,但仍然存在知识盲点——为什么大熊猫睡觉时间长?为什么四川盆地适合大熊猫生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大熊猫的知识做了认知上的提升,在熟悉的事物中穿插新知识,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孩子们主动学习探究。

  绘本内容的呈现应从三个层次逐步推进语言输出:第一,探究已知,激活学生兴趣,理解语篇内容;第二,精准表达,重点进行语言产出;第三,建构自身文化认知,进行创新性表达。

  《中国风 · 川渝篇》中每个主题故事都分三个课时达成目标,降低难度、提高兴趣,最终实现语言和文化知识双提升。这也是《中国风 · 川渝篇》的定位——帮助学生在进行对外交流的过程中,深层次孵化沟通内容。

  自筹备开始,历时两年,强有力的教研团队亲身参与,从选题策划到实地探访,再到编辑、翻译、插画等专业团队的加入,耗费了无数心血和精力,才促成了现在的《中国风 · 川渝篇》,真正将巴蜀文化植根于英语课堂,实现英语课堂的新突破。

  绘本的构成分为图和文两部分,图片不仅仅起辅助和诠释文字的作用,还与文字共同承担讲故事的角色。作为绘本学习教材,《中国风 · 川渝篇》的阅读方式一般分为两种:图片环游和整本书阅读。

  低年级绘本教学多采用图片环游的形式,教师利用对图片的深度挖掘,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不出示文字而是让学生看图片,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同时让学生掌握绘本的整体意境。接着,教师对图片进行适当遮挡,制造悬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好奇心,而且未遮挡的部分又可以将学生的猜测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这同样是培养思维品质的好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给学生一部分信息,提出问题,让学生按图索骥,提升逻辑思维。同时,学生还需要学习语言知识,把握文本情节,理解人物心理,联系个人生活。

  高年级绘本教学多采用整本书阅读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打破模式化的 “读前—读中—读后” 阅读教学过程和活动设计,通过 2-5 课时的整体设计和多样化的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开展与文本、与作者、与他人、与自己的对话,不断探究和建构主题意义。

  整本书阅读坚持整进整出的教学原则,整进指以整本书的主题为纲领,整合教学内容后设计教学活动,组织教学互动,引导学生在主题探究中实现意义建构;整出指围绕整本书的主题,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设计输出任务,帮助学生将书中的通识经验或他人经验转化为自己的个人经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入英语课堂,既是国家发展的要求,也是英语课改的新契机。文化与语言的融合,既能通过语言传播文化,又能通过文化学习提升语言水平,实在是两全其美之举。未来,希望英语课堂的文化渗透,能帮助中国的新一代青少年丰富文化内涵,提升国际理解力,最终成为兼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事业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