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城市文化  文化

解读中华民族的文化密码

  从2016年开始,作家刘醒龙大约用了一年的时间,由长江下游入海口溯江而上,最终抵达长江源头。每到一地,他以长江人文、水文等景观为灵感爆发点,书写了情感与灵魂的战栗,留下了长篇散文作品《上上长江》。

  刘醒龙从“自然与历史相和谐”入手,书写了流动着中华文化的长江。在作者眼里,“长江作为天文地理的不朽巨著”,有着自己的语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长江的这种自我意志,是由长江独有的自然地理属性决定的。本书紧扣长江独特的地理、地质、水文,阐发与自然相和谐的历史和人文,解读中华民族的文化密码,是一次对中华文化正本清源的文化之旅。

  作品里,作者多处呈现长江的独特性,或水文,或地质,或物产。他并非仅仅是用自然主义的笔调书写长江地理志、风物志,而是从长江的自然属性中生发出文化拷问。长江之所以被称为“母亲河”,是因为它孕育了中华文化。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长江以其独有的自然属性,影响了两岸人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由此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可以说,作者由自然和历史相和谐的视角入手,找到了打开中华文化宝库的钥匙。

  作者以自然和历史相和谐作为自然地理和文化的纽扣,链接起了科学长江和文化长江。我们只有从更加宏阔的时代文化语境中去理解,才有可能接近本意。他由“汉冶萍”一处红砖房子谬传为日本造出发,生出感慨:“对人来说,可怕的不是财富被掠夺,而是文化意志的屈从,这才是莫大的耻辱。侵略者最为得意的肯定是文化的奴役,文化的奴役则表现在文化的自卑。”他清醒地认识到,现代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席卷全球,中国也无法幸免。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在现代化的历史转型时期,在物质与技术遥遥领先的先发现代化国家面前,极易产生文化自卑。这是先发现代化国家文化侵略的必然路径。面对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趋势,刘醒龙发出了要有文化自信的呼吁。文化自信有着坚实的基础,因为中华文化有着和中华地理属性相一致的特点,其他民族不可复制,同时中华文化有着治疗现代化功利主义的功能。

  中华文化自古以来,有着超越功利主义的本质特征。这也是刘醒龙在《上上长江》里反复书写的母题。“吉祥是一匹狼”一节,刘醒龙充分感受到现代化入侵下,即使是偏僻的三江源,也难免陷入功利主义的泥沼。面对这样令人痛心疾首的现象,刘醒龙借看到的狼说事:“这些年,说狼事的人越来越多,信仰狼性的人也越来越多,将狼性在人性中的缺乏当性最大缺陷的人同样越来越多。”他提出“真正的狼,应当是保持住狼性的吉祥一样的存在”。刘醒龙要将狼看作吉祥的象征,而非是贪婪与的载体。当刘醒龙抵达长江源头,从黑颈鹤、藏野驴、小型鸟类那里,看到了“狼一样”的影子。这在刘醒龙看来,是超越功利主义的“吉祥”。

  “茉莉小江南”一节,他选择发生在南京的几件事来解读中华民族的“大雅大善”。李清照面对丈夫赵明诚的懦弱与自私,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名篇。刘醒龙还高度赞美在甘露寺,孙权的母亲满心欢迎刘备,将一场包藏祸心的相亲改写成满满的大爱大仁。在“乌江不渡”一节,刘醒龙阐发了项羽身上所体现的独特精神。在他看来,春秋战国以前,“贵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功利主义相对的精神。项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项羽所秉持的“贵族精神”让步于刘邦的功利主义的结果,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漩涡。而刘邦夺取天下之后,文景之治,汉武盛世,项羽身上所体现的“贵族精神”得以重归,再次成为历史的主潮。“涪翁至静”一节,刘醒龙对“静”推崇备至。“静”是孤独、寂寞,“让贪婪的人绝望”。而“静”的内涵,难道不是化解现代化带来浮躁与喧嚣的一剂良药吗?刘醒龙再三书写超越性的精神元素,寄托着他对现代化进程利主义的反思。(周新民)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发展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导向,这样就能很好地衔接起“共同”和“富裕”的关系。

  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进行一些政策上的重大调整,使得我们的整个发展模式、增长机制和分配机制更加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才能最终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目标。

  共同富裕是人类的理想社会形态,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也符合中国从贫穷到小康再到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逻辑。实现共同富裕要致力于三个方面:一是上不封顶,二是要保底,三是要扩中。

  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满足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让每个人都能如愿地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让每个人都能体面地享受生活和追求幸福。

  文化的积淀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这个民族、这个社会能自立于其他民族、其他社会之间的“基因身份证”。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深刻、准确地理解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路径,进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要准确认识和适应全球发展演变的基本趋势和特征变化,站在历史正确一边,顺应历史进程谋求战略创新,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可靠安全保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