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城市文化  文化

2022年陕西考古迎来大丰收

  从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考古收获蒋刘仰韶文化遗址,到史前先民已拥有高超建筑技术太平遗址,从彩绘保护与文物修复有了新的突破秦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到中国都城礼制文化起源、传承和发展的实物见证隋唐长安城朱雀大街五桥并列遗址。

  2022年,陕西迎来文物考古的“大丰收”。2023年1月12日,陕西省文物局召开“2022年度陕西重要考古发现”新闻发布会,共发布包括蒋刘遗址、太平遗址、神木石峁遗址等11项重要考古发现。其中涉及西安多个考古项目,位列全省前列。

  2022年,陕西省文物系统以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为重点,以“七个一流”建设为工作目标,按照“规划落实、对标一流”的工作思路,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文物考古事业硕果累累。

  据了解,2022年持续开展了石峁、太平、西头、周原、秦雍城、秦始皇陵、秦咸阳城、栎阳城、下站、汉长安城、汉霸陵、隋唐长安城、清平堡以及石窟寺等20余项主动考古项目,发掘面积近万平方米,发掘各类遗迹百余处,石峁高等级贵族墓地、太平龙山时代环壕聚落、西头西周时期大型城址、秦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重要发掘、清平堡长城考古新认识等重要成果不断涌现。

  全年完成配合建设工程考古项目1100余项,发掘古墓葬、灰坑、房址等遗迹1万余处,遗址近6万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约5万件(组),蒋刘仰韶大型环壕遗址、柳公权撰书墓志、隋唐长安城朱雀大街五桥并列遗址等重要发现使古代历史风貌重回大众视野,也为政府规划决策提供了依据,取得了良好效果。全国首座考古专题类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建成开放,全面展示了中国考古学科百年发展取得的累累硕果,是全景式展现考古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熠熠生辉的生动实践,全年接待游客共计15万人次,受到社会高度赞誉。

  此外,2022年陕西省相继出台了《陕西省关于加强考古工作的实施意见》《陕西省基本建设考古工作管理办法》,全面落实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提升陕西考古工作和科学研究水平,对做好考古工作,保护好、传承好珍贵文化遗产对陕西省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为配合秦汉新城土地储备工作,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2021年度发掘区域西侧继续开展蒋刘遗址考古工作,在全面揭露的基础上,发现了仰韶晚期环壕和墓地,另外还发现灰坑、陶窑、房址等遗迹100多座。

  此次发现应为环壕西南段,系人工挖掘而成,形制规整。环壕内堆积以黄褐色、灰黑色淤土为主,陶片较少,器型常见仰韶晚期典型的尖底瓶、敛口钵、夹砂罐等。

  在确定环壕范围和结构后,考古人员开始有针对性地探索环壕内外的聚落功能区划,特别是寻找环壕外的相关功能区,最终在环壕西南段外发现蒋刘遗址的墓地。

  墓地距环壕最近约15米,发现了集中分布的墓葬58座。58座墓葬中均未明确发现葬具痕迹,但部分尸骨可能用编织物包裹后下葬。“割体”现象较为常见,手掌或手指被割离的情况较为多见。另外,还发现墓主头部套于陶罐中的“套头葬”以及墓主盆腔内留有胎儿碎骨的现象。

  蒋刘遗址考古工作是该院基本建设考古“片区制”的成功实践,为进一步分析蒋刘仰韶聚落的功能区划奠定了重要基础;大型环壕和墓地是近年来仰韶考古特别是仰韶晚期考古的重大发现,为深入分析关中地区仰韶晚期聚落形态和社会结构提供了重要资料;蒋刘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是陕西地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考古收获。较之仰韶中期,蒋刘环壕规模更宏大、墓葬分级更明显,暗示着蒋刘仰韶晚期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层次分化,是仰韶晚期社会更加迈向文明社会的重要物质体现。另外,墓葬中数量丰富的笄形骨器是仰韶考古的首次发现,其功能或与早期纺织手工业有关。

  位于西安市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斗门街道太平村东侧的太平遗址,是了解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中心区域一处重要遗址。

  2021年3月起,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牵头,联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组成太平遗址联合考古队,对太平遗址开展科学、系统考古发掘与研究。

  截至目前,已完成50余万平方米考古勘探,累计发掘面积4600平方米。对太平遗址认识有了初步线索。确认是一处大型客省庄二期文化聚落遗址,由东西并列两个环壕构成,年代约为距今41503700年。

  2022年,考古队陆续在太平遗址发现了半地穴式、“组合庭院”式、窑洞式等种类丰富的建筑,以及20余座客省庄二期文化时期的墓葬。多种多样的建筑形式表明,史前先民们已经拥有高超的建筑技术,因地制宜选择建筑形式,积极适应环境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尤其令人兴奋的是,在各类遗迹中发现了大量的动植物遗存。

  “出土动物骨骼遗存主要有猪、羊、牛等家畜,也有鹿、河蚌等野生动物;浮选出植物遗存包括粟、黍、水稻、小麦、大麦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小庆称,这些动植物遗存的发现,表明太平遗址先民采取了种植、采集、家畜饲养、渔猎等多种生业模式,为了解先民对自然资源开发、生态环境变迁和人地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特别是小麦的发现为了解小麦东传路线提供了明确的证据。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在韩愈这首脍炙人口的诗里,唐长安城初春小雨的优美景色被呈现得淋漓尽致,诗中所说的“天街”就是盛唐时的朱雀大街。

  2022年,为配合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改造项目,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小雁塔西北角工地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取得重要收获。至今已发现隋唐长安城朱雀大街、外郭城第七横街、横穿朱雀大街的水渠及渠上5座桥梁基址,朱雀大街东侧水沟与第七横街相通的2座桥梁基址,安仁坊西北墙角、角门及其外侧水渠上的砖砌涵洞遗址,还发现明清时期荐福寺西北角院墙、围沟及院外2处骨灰瘗埋遗迹。出土各类文物350余件,包括陶器、釉陶器、唐三彩、瓷器、铜器、铜钱、铁器及建筑构件等。

  此外,发现朱雀大街东侧水沟,确认了朱雀大街的东部边界,推算朱雀大街的实际宽度为130米左右(不含路沟)。现场勘测,朱雀大街五桥并列遗址位于皇城朱雀门外1200多米外,与朱雀门和明德门遥相呼应,体现了都城礼制的最高等级,对于隋唐长安城形制布局及礼仪制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这是目前经考古发掘出土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五桥并列遗址,是明清都城中轴线上设置五桥的滥觞,也是中国都城礼制文化起源、传承和发展的实物见证。

  北城村墓葬群位于空港新城城北杜街道北城村,距离西安咸阳国际机场4.5公里。2021年至今,考古工作者对位于空港新城城北杜街道的北城村墓葬群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十六国北朝至唐代墓葬217座,围沟1处。考古表明,该墓葬群具有完整围沟,围沟内墓葬分布有序、排列整齐,有着明显的规划布局,应是一座大型独立墓园。围沟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33.5米,南北发掘长度256.5米(地块内已发掘部分)。

  北城村墓葬群是一处具有完整围沟,围沟内墓葬分布有序、排列整齐,延续时间较长,但发现的陪葬品较少,都使其具有了强烈的独特性。是北朝时期墓葬考古发现中所罕见,对研究北朝时期的墓葬形制演变、墓地规划设置和相关祭祀制度及该时期人群构成、民族交汇融合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