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资讯  资讯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22万余条留言有这些高频词

  “铛、铛、铛……”12月13日8时30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下简称“纪念馆”)内的和平大钟准时响起,首批入场的12名观众分两组撞击大钟13下。

  “撞响和平大钟的那一刻,内心涌起神圣的责任感。”参观完纪念馆,满眼泪水的拱娜在留言区域一张写字台前拿起笔,写下“勿忘国耻、发奋图强”8个大字。拱娜是一名老师,这是她第二次参观纪念馆,她希望和学生分享在纪念馆里看到的内容。

  自2014年成为国家公祭仪式固定举办地后,越来越多的观众来纪念馆参观。像拱娜这样的参观者还有很多,他们把参观感受以书面留言的方式留在这里,留下对历史的铭记、对和平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让观众参与撞钟仪式,是希望他们在庄严的仪式中有一种沉浸感,真正体会‘警钟长鸣,勿忘国耻’‘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意义。”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说。

  在纪念馆历史陈列厅尾厅的黑色长桌上,一排留言簿安静摆放。从陈列馆走出来的参观者,大都会在这里驻足,捧起留言簿阅读,或者提笔写下心中的感想。

  “我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参观完纪念馆,我们都应该记住,历史可以被原谅,但不能被遗忘,愿世界再无战争。”一位17岁的青年参观后在留言簿上写下这样一段话。在海量留言数据库中,如他一般的00后汇聚成一个庞大的留言群体。

  统计显示,到馆参观留言观众年轻化特征明显。国内外留言观众平均年龄为23岁,其中90后留言观众占比最高且呈逐年增长趋势,90后和00后留言观众总占比超过80%,是毫无疑问的留言主体。

  青少年观众在参观之后有了更多思考。一位25岁的观众留言:“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我们只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与她有同样感慨的留言不在少数,许多年轻一代在留言中抒发内心的悲痛之后表示要努力奋斗,为国家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后人要做的是铭记过去的苦难,艰苦奋斗,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80后留言群体大多已为人父母,尤其愤慨于战争对家庭的摧残。一位34岁的观众留言:“满心难过。那么多的人啊,看到牺牲者中有那么小的孩子更是难过得不行。作为一个母亲无法忘记。”年纪相仿的另一位女性带着孩子观展后留言:“我是来自河北的一名,也是一个10岁孩子的母亲,今天带家人来感怀历史,祝福祖国繁荣昌盛,教育儿女成为国家栋梁。”选择纪念馆作为子女教育地点的观众不在少数。许多人留言表示,等孩子们长大了,一定要一起来参观纪念馆,告诉他们和平来之不易,只有努力奋斗才能建设美好明天。

  纪念馆不仅是史实展示之处,更是记忆重构之所,帮助参观者实现从“观感”到“情感”的转化,在回溯战争创伤中延续和平与大爱,在铭记屈辱历史中体悟国家今日之富强。

  不少观众在留言中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我爱我的国”“愿我的祖国繁荣富强”“我要为建设祖国添砖加瓦,愿祖国越来越强大”。来自云南的21岁学生朱敏这样写道:“记住历史,不是去仇恨,而是激励自己更好地前行……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守护我们的家园,珍惜和捍卫我们想要的和平。”

  很多国外观众在参观后,才真正了解这段历史,留言汇总频繁提及“同样”一词,并与“大屠杀”“铭记”“历史”“未来”等词密切关联,表达了“感同身受”的同情与对人类和平的祝愿。

  “留言是连接纪念馆和观众的纽带,从中可以看到观众的心声,了解观众的需求,掌握观众的动态。留言纸短情长,对我们进一步做好展览、教育和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纪念馆副馆长时鹏程表示,下一步将推进观众留言数字化,把留言保存好、分析好、利用好。

  2021年,纪念馆发布了与南京大屠杀史实研究相关的10余种图书与杂志,其中英文著作1部、德文译著1部、日文期刊2期、英文期刊3期。

  这些年,纪念馆广泛联系并招募国际志愿者,他们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讲述南京大屠杀历史,并在纪念馆史学研究、文史资料翻译、国际交流活动中发挥专业特长。纪念馆目前有来自31个国家的172名国际志愿者。

  今年12月13日,纪念馆举办第三届南京国际和平海报双年展,以“共同体”为主题面向全球征集和平海报作品。截至10月30日,组委会共征集到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有效参展作品7173件(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